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民族史学 >

[邱国珍]民国时期浙江畲汉民族的互动与友好——以两则口述史材料为中心(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民俗学网 邱国珍 参加讨论

    三、和睦与友好:民间层面的畲汉互动
    虽然历史上大汉族主义曾经给畲汉关系蒙上过阴影,但是,在民间层面,在畲汉人民的世俗生活之中,畲汉关系总体上是和睦的,两个民族友好相处的事例很多。蓝云飞在《“西弄”村史》一文中写道:
    西弄村处于与相距约一公里的周前村、小叶村、外朋、林坳、桥亭、朱弄口等六个汉族村的中间,是一个孤立的畲族村,与这些村山水相连。西弄畲族群众与这些村汉族群众历史以来就紧密团结,互相支持,有的还作为内亲交往,从未发生过重大民族纠纷。
    下面两则口述史材料,不仅呼应了蓝云飞的观点,还以具体感人的生活画面,为我们还原了不可多得的历史场景。耐人寻味的是,这两则材料的叙述者,一位是汉族,一位是畲族。先看汉族作者叶子福题为《畲汉情谊》的材料:
        我原籍缙云,父亲叶云堂以打铁为业。1925年,我才三岁,父亲因生活困迫,挑着打铁工具担,母亲背着我,来到云和打小铁,在云和畲乡走村串户,结识了许多朋友,特别是杉坑岭村石匠蓝贤照,常请父亲修铁凿,最亲密,父亲要我称他伯父。
          当时我家没有固定的住房,常常住凉亭,宿庙宇,过着流浪般艰苦生活。贤照伯父屡劝父亲在云和开店打铁。1927年父亲在云和城内牌坊脚租了一间房子,开了一爿打铁店。但因为资金缺少毛铁、钢材原料,难以周转。虽然父亲手艺不错,却经常停业,生活越来越困难。1929年父亲把母亲和我送回原籍,寄居外婆家。他又一个人来云和谋生。
          贤照伯父家境也很贫寒,可是这位好心的畲族伯父得悉父亲的困境后,竟然瞒着老母亲把家中唯一的产业——二丘自耕田计六分六厘,立契典当给城内的一户人家,将所得的钱和自己帮人打石所得的一点微薄的工钱全部援助父亲,同时请来父亲的好友郎礼生、林雷水一起商量帮助安排店房,在贤照伯父等人的热心支持下,父亲振奋精神,于1930年在云和城内司前铺开设一爿义兴打铁店,由于这次资本比较充裕,原料周转灵活生意门庭若市。
          1931年,我才9岁,父亲到缙云把我们接回云和,岂料母亲疾病死亡,店内营业遭受严重挫折,父亲悲痛交集,束手无策。贤照伯父为此更加关心,四处奔波求援,父亲对他无限感激,俗话说:“亲帮亲、邻帮邻、出门靠主人”。父亲来到云和,在贤照伯父的援助和帮助下,勤劳节俭,讲授信誉,手艺精益求精。于是义兴打铁店在云和站稳了脚跟,我们一家人得到安居乐业。
          贤照伯父,于四十年代去世,我们十分怀念,父亲虽然早年还了他的钱,却永远没有忘记恩情,常常给他送去铁器农具,逢年过节都到他家中拜望,畲汉人民的友谊真是天长日久。
          1957年父亲与世长辞,我们兄弟继承先父手艺,全家39人都在云和,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生活好比“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过的很幸福,父亲生前常对我们说:“没有贤照伯父的帮助我们就无法在云和立脚生根”。贤照伯父的精神十分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和敬仰,今借《云和文史资料》一角以表畲汉人民的深情友谊。
          透过朴素无华的语言,畲民蓝贤照的高大形象矗立在人们眼前。蓝贤照是一位普通的畲民,因为常请一位汉族铁匠修铁凿,就与其成为好朋友。感人至深的是,当这位汉族朋友遇到困难时,他竟然瞒着家人把家中仅有的六分六厘田典当出去,用所得款项援助汉族朋友重振事业。这一举动,义薄云天!不仅感动了叶姓汉族铁匠家几代人,也让所有的知情者钦佩不已。民间层面的畲汉情谊,由此可见一斑。
    再看由两位畲民口述、畲族作者蓝荣清写的《魏兰轶事》:

          ……大炉山是魏家的祖业,离县城西北二十里,在鹿角尖南侧半山腰,海拔约有八百米,深山峡谷,幽静偏僻。辛亥革命之后,魏兰先生就隐居在这里。
          ……先生来到大炉山,留心观察当地群众,看到畲民衣衫破烂,生活贫困,十分同情。就回家拿来一些半新旧的衣裤鞋袜之类,送给他们。畲民见先生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就渐渐地亲近起来了。先生热忱地教他们一些浅近的种植知识,帮助发展厚朴、水菖花、茶叶、雪梨等经济作物。从此,先生同畲民成了亲密邻居。
          散猪福
          畲民向来好客,平时杀一头猪也得请左邻右舍来热闹一番,俗称“散猪福”。魏兰先生在大炉山和附近的畲民来往亲近,平起平坐,大家都把他当作自己人。有一次,柘园村雷根财家晚上要杀猪,日间特意叫儿子礼旺去大炉山砍柴,请先生“散猪福”。先生很是高兴,满口答应。于是晚上点着一盏灯笼,沿着弯曲的山路,到了三里多远的柘园根财家“散猪福”了。
          夜幕弥漫,一片漆黑,好不容易才走到根财家门口,听到屋里头刚动手杀猪,一伙人七手八脚把猪捺在凳板上,猪“哇哇”直叫,老是杀不死。旁观的人有的笑,有的叫,有的埋怨屠工没本事。此刻屠工已是满头大汗,精疲力竭,见猪不死,更是慌了手脚,无可奈何!
          先生看的清楚,不慌不忙,上前接过屠刀,俨似老师傅,左手按牢猪头,右手持刀顺着原刀口略微一转,猛力一戳,只听得毛猪“呼”的一声大吼,四脚直弹,就再无反应了。
          原来杀猪老司由于心里惊慌,又在阴暗的火篾灯光下,持刀不真,戳歪了,未及要害,猪老是“哇哇”直叫。先生将刀口一转,毫不费劲,正好刺中喉咙要害,一刀就死。众人哄然惊叫:“霍!魏先生啊,没想到你这位文气的读书人,竟有这么高明的本领呢!”先生风趣地笑着说:“不相帮,怎好散猪福呢!”逗得大家都笑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