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地震心理遗创症:记忆还拧紧我们的心弦(3)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新华网:2010年05月12日 0 记者 吴越 参加讨论

    记者:你怎么看最近的网友“观天看云”?
    “时光”:自从经历过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后,地震一词已在人们心里形成一种恐惧感了,凄惨的场面使更多的人意识到生命珍贵,谁都不愿看到同样的悲剧发生在自己身上。所以碰到现在的一些奇异天象,就会联想到地震。
    记者:你怎么管理你的贴吧,以防止再有所谓在百度贴吧上“谣言生事者”被抓的结果?
    “时光”:对于非官方预言地震、造成恐慌的帖子一般以删帖处理。现在大众对地震的恐慌已经到了一定地步,我们要想短时间内改变大家这种恐慌心理是不可能的,现在我们要做的是,给大家更多的信心,普及常识。
    记者:你对频繁上贴吧发表恐惧或预测的网友有了解吗?
    “时光”:频繁发表预测的吧友,多是一些目睹地震的发生而心生忧虑的年轻人,他们遇到一些奇异的天象就会联想到地震,从而造成恐慌。
    记者:谢谢你。你怎么概括这段时间的地震吧?
    “时光”:地震吧比较混乱。
    有必要惩戒谣言始作俑者
    “我们看似是用着手机、电脑的现代人,当谣言来袭时,立刻退回到原始人。”施爱东对记者说。
    施爱东,中国社会科学院民俗学博士,“5·12”地震发生后,鉴于灾难谣言不仅制造恐慌情绪,还严重干扰救灾工作,他立即着手搜集和整理各地地震谣言,发表《灾难谣言的形态分析》、《“5·12”汶川地震之后的灵异谣言》等论文。
    “任何一个突发性灾难事件之后都会有满天飞的谣言,汶川之后更加突出。”2010年初以来,地震谣言再度波及全国各地。施爱东发现,这次的传播模式和形态特征几乎和两年前如出一辙,“以一种相似的结构不断重述。”
    “在我看来,地震谣言就是一种叙事,符合某一类故事模式,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施爱东平静地说。
    背后是人情社会使然
    施爱东把灾难谣言分为预报谣言、灾情谣言、灵异谣言、问责谣言四类,“每一类都可以归纳出一个相对稳定的谣言公式,一般来说,谣言所涉及的内容距离传播点越近、时间越仓促,就越不需要背景交待,其形态越趋向于省略式。”相对于故事形态,灾难谣言的“在地化”特征更为明显,如每个地方的人在首次听闻外地地震谣言后都会将之改头换面为“我们这个地方”。除此之外,在若干年前曾经发生过地震的地方,对地震谣言的免疫力尤其低。
    为了说服和取信于对方,人们有意无意地添油加醋,无中生有,地震谣言在传播过程中有不断放大的趋势,但当它放大到一个“可能的最大值”的时候,就会逐渐趋于稳定,“因为超过一定限度,就没人信了。”
    地震谣言中也掺杂着部分基本的科学内容,但这往往是为下一步毫无科学依据的推理服务的,如承认地震带的划分,是为了让人相信“地震像跷跷板,东边震了西边震”,如推崇我国地质学家李四光,是为了推出“他把未来要发生大地震的地方全预言到了”。至于一些经验性的内容,如“大灾之后有大疫、地震之后泥石流”则是为传播未发生的大疫和地质灾害造势。施爱东发现,这正是“民间文学”的狡黠之处。
    但是施爱东“坦白”:“收到朋友的短信,知道是谣言,我也会下楼躲地震。”
    “地震谣言的传播是现代人感情的宣泄,大部分人在获得信息后首先想到的是通知亲友,而大部人在获得来自亲友的警示后,无论他信还是不信,一般会依言而行。换句话说,躲地震的不全是信地震的,他们可能是迫于人情,也可能觉得好玩,或者有从众的快感;而发布地震谣言的人受到好奇心和争夺发言权的本能驱动,越多的人听他的话,他就越感到满足,受到鼓励,从而联系更多的人。”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