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民族学 > 社会文化 >

[刘志琴]从本土资源建树社会文化史理论(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7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4年12月 刘志琴 参加讨论

    二、从生活日用中提升中国理念
    社会文化史以生活方式、社会风俗和民间文化为研究对象。其研究的内容与社会史、民俗史和文化史有交叉,不同的是它不是各别的单个研究,而是对这三者进行统合考察,对生活现象做出文化解析和社会考察;从一事一物的发展和上层与下层的互动中,引出深度的阐释和思考。似文化史,可不是精英文化史;似社会史,但并非单纯描述社会现象;有思想史内涵,却迥异于传统的观念史。简而言之,可称之为富有思想性的社会生活史。这样一种研究思路,最能展现中国传统社会、文化思想的本土特色。社会文化史在中国有丰富而深厚的历史资源,足以创生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中国理论。
    生活包含物质的、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内容广泛而丰富。以生活为本,具有人类性,不分民族、国别,无论中外古今,也不论文明发展的先进和落后,凡是有人类生存的地方,都要对人类自身的来源、生存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解释,这是一个族群生存发展必须具有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的认识。
    首先要认识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生活观念。
    生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不同国家、种族和地区的人们,都需要吃饱穿暖,而对生活的理解却各有不同。生活作为研究的对象,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但生活是源于人的创造,还是神的恩赐,在中西文化中各有不同的解释。西方文化通常把生活来源追溯为上帝的恩赐,而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生活原料的创造者不是上帝和神仙,而是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古籍记载,从黄帝开始才有了衣服、旃冕、房车和播种耕作,蒸谷为饭,采药为医。传说中燧人氏取火,有巢氏筑屋,伏羲氏养牲畜,神农氏种谷,受到后代尊崇的先人们,无一不是在衣食住行中建功立业。
    所以黄帝受到中国人的崇拜,不仅因为他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还因为他教民农耕、熟食、建房、造车,是缔造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始祖。由他发明的“饮食”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礼——的本源。《礼记·礼运》篇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爆粟粒,烤小猪,挖土坑盛酒,用手掬饮,再用草槌敲地取乐,这大约就是先民视为美食美酒的盛事,用自己最得意的生活方式,祭祀鬼神,表示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拜和祈祷,这就开始了礼仪的行为。据王国维考证,在食器中盛放玉,是礼字的原初形态,此种食器也就成为至尊至荣的礼器。所谓礼之初始诸饮食,揭示了文化现象是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中发生的,这是中华民族顺应自然生态的创造,也表现了日用器物与观念形态不可分解的因缘。
    “生活”,在中国是古老的用语,它的原义只是生命的延续。《尚书》云:“流谓徙之远方,放使生活。”《孟子》说:“自作其灾孽,不可得而生活也。”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记载,秦始皇释放燕国的人质太子丹,使他“可得生活”。在古人眼中,把犯人流放、释放人质回国,或诅咒对手不得活命,都可谓“生活”,就是让人活下去或不让人活,使生命继续存在或不存在,因此“生活”与“活命”是同一意义。
    活着,是人类来到世界的第一需要,活着才能实现生命存在的意义。为了活着,首先要有供应身体成长的生活资料,古人对此统称为“日用器物”、“服食器用”或“百姓日用”。在《尚书》、《诗经》中就已提出日用器物的概念,有关“服”、“食”、“器用”的用词,出现在《论语》中有111次,《孟子》中218次,两者相加高达329次。④以如此高的频率出现在儒家的经典著作中,充分表明早在先秦,百姓日用之学就已经成为儒家的经典之教。嗣后的重要学者没有不对器用进行论述的。到明后期,在理学中出现泰州学派,王艮认为:“圣人经世,只是家常事。”⑤李贽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⑥将日用之学提到新的高度,促使这一学说发展到极点,以芸芸众生穿衣吃饭的欲望,突破以天理克制人欲的禁锢,萌生早期启蒙思潮。
    日用之学发生、发展的过程,也是伦理观念不断渗透到日用器物的过程。日用器物本是人类劳动的产品,按照人们的意愿,用自然界的原料加工成适合人们使用的器物,以改善和提高生活水平,这是社会文明和生产者聪明才智的表现。就这些成品本身而言,乃是无知无识的客观存在,古代思想家却给这无知无识的存在物赋以“道”的含义。“道”是什么?是伦理化的观念。“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出自《易经》的名言,在该书的注疏中释为:“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形虽处道器两畔之际,形在器,不在道也。既有形质,可为器用,故云‘形而下者谓之器’也。”⑦王夫之对此补充说:“无其器则无其道。”⑧就是说,器由道而生,无道不成器,故道在形之上,器为形之下,这上下之别,是因为道为器物之本源,但是无器也就没有道的存身之处,所以这道和器虽有形上和形下之分,两者却密不可分,道是器的内涵,器是道的外在形式,器有粗细之别,道也有深浅之分,两者相依共存。所以这“器”在常人看来是家常日用,在圣人看来却是“道”之所寓,即器即道是成圣的体验。一方面是圣人的眼光下移到家常事,另一方面是将日用事物伦理化,从这里可以理解朱熹所谓“盖衣食动作只是物,物之理乃道也。将物便唤做道,则不可。且如这个椅子有四只脚,可以坐,此椅之理也。若除去一只脚,坐不得,便失其椅之理矣。‘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说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有那形而上之道。若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则不可。且如这个扇子,此物也,便有个扇子底道理。扇子是如此做,合当如此用,此便是形而上之理。天地中间,上是天,下是地,中间有许多日月星辰,山川草木,人物禽兽,此皆形而下之器也。然这形而下之器之中,便各自有个道理,此便是形而上之道。所谓格物,便是要就这形而下之器,穷得那形而上之道理而已,如何便将形而下之器作形而上之道理得!饥而食,渴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其所以饮食作息者,皆道之所在也。”⑨从日用器物中体认天理人情的无所不在,由此得出“格物致知”的知识论。人们不仅从文本的传授和阅读中接受伦理教育,也从日常生活消费与物质用品中接受伦理教化,对不识字的“愚夫愚妇”来说,后者更是接受教诲的主要渠道,这就是百姓日用之学的价值所在。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