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将研究资料分为三类:可视的材料(第一类)、音声的语言资料(第二类)、通过最微妙的心意感觉的表达才能理解的资料(第三类)[14](P84-85)。本来,这三种资料之间有关联,通过了解第一类、第二类资料,才能得到第三类资料。他认为在研究上最根本的或最要看重的是第三类的“心意感觉”,并且同乡同国人才能理解这种感觉[14](P85)。那么,“心意感觉”具体指的是什么?他在文章中提出:“道德的基本规律”“幸与不幸的标准”“审美观的标准”“作为‘不为’的禁忌”等[14](P155、159、328)。就是说,这些“心意”是通过人们的日常生活衍生出来的生活观念。再者,日本学者福田亚细男也提到:“柳田认为探究这种‘心意’是民俗学的最终目的。应该说这与社会史的‘心性’并不遥远,而且所谓‘集体记忆’似乎也已包含在柳田的‘心意’中了。”[15](P111)可见,柳田所说的心意或心性,是依靠人们的记忆传承下来的。不过柳田所谓的“心意”被语言固定化、档案化,并且他本来的目标是阐明日本人的民族性、心性以及民族精神,他所说的“心意”也只是表示过去日本人的心态,然而他提出的追求“心意”的民俗学对现代民俗学的研究方向很有借鉴意义。 (二)异常事件——阐明日常生活及其心意的线索 日常生活是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总体,然而它涵盖的内容极其复杂,而且各个细节呈现碎片化的状态。 因此,我们常常难以把握日常生活的整体面貌,而只能了解到某个群体日常生活的一个侧面。笔者认为,研究日常生活的目的,并不是把握我们日常生活本身,而是通过分析日常生活,从而阐明日常生活背后的心意。那么,从什么维度来了解受访者日常生活背后的心意?按笔者的初步见解,异常事件是重要线索之一。 这里所说的异常事件是“被访者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与常态不符的事件。被访者一般都会对此类事件 记忆深刻,并以故事的形式讲述出来”[16](P59)。需要注意的是,它与日常生活并非不相关,反而是息息相关的。例如地震、洪灾等自然灾害及战争、动乱等事件,它们总是直接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仅使个人而且使群体甚至是社会都受到巨大影响。此时此刻,亲历者到底经历了什么?感受到什么?“通过被访者生活史中的故事,我们可以发现日常生活中的反思、决断以及行动。”[16](P59)可见,对于生活史中的故事(即受访者生命中的重大事件),通过作为“跨学科方法”的口述史,倾听受访者的声音,我们可以了解受访者日常生活背后的心意。可以说,以异常事件为切入点,可以阐明受访者生活中的意义世界,以及该事件的社会意义。 总之,通过口述史方法与记忆论,我们可以了解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背后的生活观念。再者,注重于面向人及其心意的研究方向,有助于转变“只见俗不见人”的倾向,从而实现有温度的、贴心的民俗学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