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史的采访加工程序 口述史项目是一个集团性的系统工程,涉及到许多部门和人员,同时还涉及许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历史背景知识。为了使口述史活动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探讨并制订一套有针对性的“口述史工作程序”,是口述史工作者日程上的当务之急。在这里,我把自己以往从事口述史访谈实践的一些做法,略加耙梳条理,提出下面的“三阶段工作程序”,供大家讨论参考。 一、项目准备阶段 1、项目的设立。根据口述史主办单位或主访人的学术目标和人力物力情况选择适宜的口述史项目。一个具体项目要大小适中,既要有一定的学术容量,也要有明确的学术边界,使之具有切实可行的可操作性,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2、编制项目计划大纲。项目选题确定之后,要编制一个项目实施计划大纲。大纲的内容条款视选题情况而定。通常包括:选题宗旨、项目成员、完成时间、经费预算、受访对象、实施计划(另有采访计划)等。 3、制定协议书文本。为了维护受访人的合法权益,在项目实施时应由项目主办者与受访人签订一份“某某项目口述史访谈协议书”,协议内容通常包括:项目概况、访谈计划、访谈内容范围、口述记录的整理步骤与权限、受访者对整理后文稿的确认与签字、文稿的使用约定(发表、不发表、协议年限发表等)、文稿发表或被引用时的署名、受访者对口述文稿的使用权利、文稿收益(出版发售、收费调阅、影视改编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收益)的分配、其他相关条款等。 4、制定项目各种业务工作表格,例如:“口述访问资料登记表”,内容通常包括:访问概况(主访者、受访者、记录者、访问主题、时间、地点、访问时数等);主访者形成之文件(访问大纲、与受访者签订的协议文件、其他资料);受访者捐赠之资料(纸质类、摄影类、音像类、物品类);受访者口述记录资料(文本、摄影、录像、其他)。 5、收集与项目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包括重要事件、重要人物、专业术语等。 6、大型的项目应举办“项目主访人培训班”。对主访人进行项目主旨、访谈大纲、采访技巧、注意事项、实施步骤等方面的培训,同时也可以开展相关问题的专业研讨,达到项目实施的统一性,提高项目完成质量。 二、实地采访阶段 1、组成若干个主访工作小组,确定各小组的受访对象。 2、制定采访计划草案,配备必要采访器材。 3、分别查访具体受访者的主要经历及当前情况,包括受访者目前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起居习惯等。 4、确定与受访对象的联络方式,与受访对象进行初次接触,签订项目访谈协议书,落实采访计划,包括采访内容、方式、时间、地点、次数、时数等。 5、根据受访对象的不同情况,分别编制采访设问提纲以及采访中意外情况的预案。 6、实施采访计划,与受访者进行正式访谈。既要按既定计划和设问提纲进行,又要根据现时情况灵活变通。充分运用各种采访技巧,以期从受访者口述中获得符合项目目标的真实资料。 7、做好采访记录。现场成稿的记录资料,应请受访人确认并签字。未成稿的记录资料需要作后期加工的,要当面告诉受访者,并约定近期将改定的记录资料返回,请其确认签字。 8、填写采访记录表。对采访原始资料进行编目汇总。 三、资料整理阶段 1、以采访单元为单位分别集中相关采访原始记录,小组讨论或项目组集中讨论整理加工的原则、办法和注意事项。 2、主访人负责口述原始资料的整理。整理后的文本要及时送请受访者确认签字。 3、汇集每个受访者的口述记录原始资料,现场影音资料和受访者捐赠资料以及经受访者确认签字的成文资料等,分别填写相关报表。 4、将汇集的资料移交指定的收藏保管部门,办理移交手续。 5、根据与各个受访者签订的口述资料协议的条款,区别情况进行口述资料的处理。 A. 同意公开出版且达到出版要求的,应尽快安排出版事宜,并与受访人签订出版协议。 B. 有限期公开协议的,在协议期内应予封存,确保资料的文本安全和信息安全。 C. 可公开使用但目前无出版必要的,应向社会开放,以供学术研究查阅。 6、提交项目总结报告。项目完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