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西汉长信铜瓿考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赵晓军 贾中宝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北京安峰堂收藏的一件西汉有铭铜瓿,前后两次分别刻有铸造官署、官员、容量和重量及对铜瓿的检校记录。它的发现对研究西汉宫廷的祭祀制度、职官设置以及度量衡检校制度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西汉 长信 铜瓿 职官 度量衡
    北京安峰堂藏有一件西汉时期的有铭铜瓿,据说是20世纪40年代从陕西西安市古董市场购得的。本文谨就这件铜瓿铭文的释读及其相关问题,略作考述。
    铜瓿的形制为侈口、短颈、圆腹,平底。铸造精整,造型古朴,典雅厚重。通体遍布浅绿色绣,间以深红色锈斑。底部饰有双十四角纹。铜瓿口径10.3、腹径24.2、底径10.8、通高20.3厘米,重2.4公斤(图一:1、2)。
    在铜瓿的肩部沿着顺时针方向,阴刻铭文2行,共计40字(图二:1、2):
    长信私官,容二斗九升,十斤八两。
    五年宜奠,刍丞福,库线,工冬溃缮。今左槽,二斗九升,十斤八两,第卅二。
    这两行刻铭均具有西汉早期隶书的基本特征。它的外圈和内圈上半段铭文的字体均纤细廋长,匀称秀美,排列整齐。而内圈自“今左槽”以下铭文的书体,则显得结体扁平疏松,笔画粗细相兼,富于变化。可见这则铭文显然是由前后两次刻写而成的。
    铜瓿是战国秦汉时期盛贮水酒、酱菜的小瓮。《汉书·扬雄传》:“吾恐后人用覆酱瓿也。”颜师古注:“瓿,小甖也。”《广雅·释器》:“瓿,缶也。”瓿是由商周时期的铜罍演变而来,流行于战国秦汉之际,西汉中期后渐趋衰落。这件铜瓿当是西汉早期用来祭祀神灵的礼器。
    兹将这件铜瓿的铭文释读如下:
    “长信”:指长信宫,是西汉皇太后居住的宫室。《史记·孝景本纪》载中元六年(前144年)更命“长信詹事为长信少府”。《集解》引张晏曰:“以太后所居宫为名。长信宫则曰长信少府,长乐宫则曰长乐少府。”“长信宫”是汉景帝为其母窦太后设置的宫室。《三辅黄图》卷三载:“长信宫,汉太后常居之。按《通灵记》:‘太后,成帝母也。后宫在西,秋之象也。秋主信,故殿皆以长信、长秋为名’。”《汉书·外戚传下》载因赵飞燕姊弟得宠骄妒,班“婕妤恐久见危,求共养太后长信宫,上许焉”。西汉景帝母窦太后、宣帝时的上官太后等都居住在长信宫里。可见自汉景帝母窦太后以降,西汉历代皇太后大都居住在“长信宫”里。
    “私官”:读如食官,是管理太后、皇后或太子膳食的机构[1],这里指主管太后长信宫膳食的长官。
    “二斗九升”:是指铜瓿的容量为二斗九升。我们对这件铜瓿的容量进行了实测,容水5915克,即5915毫升。若以“二斗九升”折算,则一升约合171.6毫升。西汉时一升的标准值为200毫升[2],二者之间的差值应属铸造误差所致。
    “十斤八两”:是说铜瓿自身重十斤八两。经实测这件铜瓿重2.4公斤,折合一斤约228.6克,与西汉时期一斤的标准值250克[3]较为接近。
    “五年”:是这件铜瓿的铸造年代。因该瓿是长信宫里使用的礼器,故“五年”当在汉景帝时期。称“五年”而不用年号,必在汉武帝建立年号即建元元年(前140年)以前。而汉景帝有初元“五年”(前152年)和中元五年(前145年),长信宫里的礼器又多铸于该宫的初创时期。故这里的“五年”当是指汉景帝初元五年,即公元前152年为宜。
    “宜奠”:“宜”,祭名。《诗·郑风·女曰鸡鸣》:“与子宜之。”毛传:“宜,肴也。”《尔雅·释言》:“宜,肴也。”李巡注:“宜,饮酒之肴也。”《礼记·王制》:“宜乎社。”郑玄注:“宜,祭名。”《诗·鲁颂·閟宫》:“是享是宜。”马端辰注:“宜本祭社之名。”杜预《左传·成公十三年》注:“宜,出兵祭社之名。《说文·丌部》:“奠,置祭也。”“宜奠”是用酒肉祭祀土地神的意思。
    “刍丞福”:“刍丞”,官名。《吕氏春秋·季冬》:“供寝庙之刍豢。”高诱注:“牛羊曰刍。”《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宗庙曰刍养。”郑玄《周礼·天官·大宰》注:“刍秣,养牛马禾谷也。”牛羊是宗庙祭祀的牺牲,饲养牛马的草禾叫做刍。“刍丞”就是西汉皇宫主管饲养宗庙祭祀牺牲的长官,“福”是其私名。
    “库线”:“库”指主管皇宫物资库藏的长官,“线”是其私名。
    “工冬溃缮”:“工”指工师,是皇宫主管器物铸造的技术官员。“冬溃缮”,“冬”是其姓,“溃缮”是其名字。
    这则铭文的大意是说,长信宫主管太后膳食机构里使用的酒器,容量为二斗九升,重量为十斤八两。它是汉景帝初元五年(前152年)铸造用来祭奠的礼器,由皇宫主管饲养宗庙祭祀牺牲的长官“福”、主管皇宫物资库藏的长官“线”和主管皇宫器物铸造技术的官员“冬溃缮”共同负责铸造的。
    “今左槽”:“左槽”是指铜瓿放置的位置。传世有两件西汉宫廷有铭铜钟:一是十五年右槽铜钟:
    十五年,大官容八斗,重一钧,第五百四十二,右糟。今元年右糟第三百一十,重一钧,容八斗[4]。
    这里的“十五年”指汉文帝前元十五年(前165年),“今元年”指文帝后元元年(前163年)。可见这件铜钟是汉文帝前元十五年铸造,经后元元年检校的。“左槽”与“右槽”相对,都是指器物存放的位置而言。二是西槽铜钟:
    西糟,容一钧二十四斤,百一十九。今一钧二十六斤,重五十七斤[5]。
    “西槽”是铜钟存放的位置,“容一钧二十四斤”是指铜钟初铸时测定其容纳谷物的重量,“百一十九”是铜钟的编号。“今一钧二十六斤,重五十七斤”则是指检校后铜钟的容量与重量[6]。故铜瓿铭“今左槽”当是指对这件铜瓿检校时存放的位置。
    “二斗九升,十斤八两”:是指检校时测得铜瓿的容量和重量。
    “第卅二”:是铜瓿的使用编号。西汉王朝自文帝(前179年-前157年在位)、景帝(前156年-前141年在位)以降,随着刘氏政权统治地位的日益稳固,宫廷礼仪制度也逐渐完善,这就使宫廷礼器的数量也大量增加,为了便于区分,就产生了在铜器上刻铸使用编号的习俗。1981年陕西省兴平县西吴公社豆马大队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中出土的K1:025铜鼎盖编号“第十二”;鼎腹编号“第十七”。它的“盖与器并非原来成套之物,而是补配的”。这些“阳信家”铜器主要是西汉武帝时的器物。铜鼎盖和腹部上的铭文“第十二”、“第十七”均为器物的编号,表示为第十二或第十七件铜器之义[7]。因此,“第卅二”表示这件铜瓿是存放在左槽的第三十二件铜器。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检校铜瓿“二斗九升,重十斤八两”,与该瓿初铸时的容量和重量相同,只是增加了铜瓿存放位置的编号。这则铭文提供了当时对铜瓿进行检校的真实记录。我国古代度量衡的检校制度,经历了一个起源、形成和成熟的漫长过程。它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形成于西周春秋时期,成熟于战国秦汉时代[8]。然而,关于汉代度量衡检校制度的文献记录和实物资料均较匮乏。这件西汉有铭铜瓿的发现,也是研究西汉度量衡检校制度的珍贵资料。
    综上所述,这件铜瓿及其铭文,对于研究西汉宫廷的祭祀制度、职官设置以及度量衡检校制度等问题,都具有重要价值。
    附记:本文由蔡梦珂摄影、褚卫红绘图、江化国拓墨,并致谢忱。
    注释:
    [1] 朱德熙:《战国铜器铭文中的食官》,《文物》1973年第1期。
    [2] 丘光明等:《中国科学技术史·度量衡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217页。
    [3] 同[2],第241页。
    [4] 容庚:《汉金文录》,国立中央研究院,民国二十年(1931年),卷二.五。
    [5] 同[4],卷二二〇。
    [6] 黄盛璋:《试论战国秦汉铭刻中从“酉”诸奇字及其相关问题》,《古文字研究》第十辑,中华书局,1983年。
    [7] 咸阳地区文管会、茂陵博物馆:《陕西茂陵一号无名冢一号从葬坑的发掘》,《文物》1982年第9期。贠安志:《谈“阳信家”铜器》,《文物》1982年第9期。
    [8] 赵晓军:《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37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