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存在的几个问题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刘传宾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较之初版有许多重要改进,如更换部分有问题的铭拓、为字迹漫漶的器铭增加摹本、将《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一书的释文加印于器铭之侧等。但修订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未解决或新出现的问题。本文在充分肯定修订工作成绩的前提下,从铭拓、释文等三个方面,针对该版本存在的问题逐一加以讨论。
    【关键词】殷周金文集成 铭拓 释文
    郭沫若先生主编的《殷周金文集成》(以下简称《集成》)一书,从1984年8月至1994年12月由中华书局陆续出版。全书8开18巨册,收器总数近12000件,使散见各处的铭拓得以汇集,大大方便了读者的检寻和使用。随后,《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以下简称《引得》)[1]、《殷周金文集成释文》(以下简称《释文》)又相继出版[2],使研究工作更加便利。但《集成》一书,因印数有限且价格不菲,向来为图书馆或研究机构所收藏,私人购置实属不易。为满足学术界的需要,中华书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支持下,对全书进行修订,于2007年4月由中华书局出版。
    《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以下简称《修订本》)16开8册,卷帙精简,书价适宜,较之初版有许多重要修订:一、对说明中的著录项,增补原未及收录,特别是近20年来国内外出版的56种相关图籍,订正个别器物的断代和现藏地。二、对战国时期的刻铭兵器及其他字迹不清的器物,增加了摹本。三、统编全书的器物出土地索引、器物现藏地索引、器物著录书刊索引,新编了《三代吉金文存》、《商周金文录遗》、《金文总集》等50多种书刊与本书的器号对照表。四、将《引得》一书的释文加印于器铭之侧 [3]。
    《修订本》较之初版确有许多重大的改进,冯时先生在《新版〈殷周金文集成〉评述》一文中对《修订本》的编纂宗旨及修订内容作了客观的评说[4]。在所有的修订工作中尤以铭拓、释文方面的进步引人注目。铭拓方面:初版《集成》中某些彝铭间有因锈蚀磨沥而致字迹漫漶者,特别是战国兵器刻铭因笔划浅细,拓本模糊,《修订本》都相应添加了摹本,如00224蔡侯墓残钟,附有陈斯鹏先生所作的摹本。个别原拓不全的器铭则更换了拓片,如09102.1/2亚作父癸角,初版拓片遗漏“C”(图一),《修订本》作了更换。释文方面:《引得》一书是张亚初先生耗十年心力完成的鸿篇巨著,全书在广泛吸收学术界意见的同时,间有作者自己独立的判断,不盲从、不偏信,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且作者生前参与编纂《集成》及《释文》,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故而《引得》一经面世即成为古文字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修订本》将《引得》一书的释文加印于器铭之侧,将两种要籍汇于一册,便于识读铭拓者配合使用,省去翻检《引得》之苦。
    虽然《修订本》在许多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毋庸讳言,由于此项工作十分繁重芜杂,内容千头万绪,《修订本》在不同层面上也留有些许尚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存在的问题作一点简要说明。
    一 铭拓方面
    铭拓质量的高低对研究者至关重要,质量高的拓片能使研究者对文字的构形特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文字的正确释读提供坚实的基础。反之,则增加文字辨识的难度,甚至导致误释。《修订本》采用计算机制版,拓片清晰度有所增加,又对初版中存有问题的拓片作了更换,增加了摹本,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绝大多数拓片沿袭《集成》初版,存世拓片有优于初版者,但并未采用。个别拓片调整尺寸后质量降低,清晰度不够。以中山王诸器为例,目前所见拓片最优者著录于《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以下简称《铭文选》)[5],《集成》所用拓片较差,铭文模糊。中山王诸器铭文笔划纤细,《修订本》采用初版拓片,且调整了原拓尺寸,使得铭文笔划更是细如蚊足,部分文字甚至有丢失笔划的现象,增加了文字辨识的难度。如09735中山王方壶,第8行第5字“”,《铭文选》作“D1”(图二),《集成》作“D2”(图二),“”形尚可辨识,《修订本》作“D3”(图二),“”形丢失;第6行末字“有”,《铭文选》作“E1”(图三),《集成》作“E2”(图三),《修订本》作“E3”(图三),“”形几不可见。09734壶,首字《铭文选》作“F1”(图四),《修订本》作“F2”(图四),不仅整个字笔划不清晰,而且右边的“”笔也已经无法辨识。像这种细小笔划因为拓片尺寸的调整而丢失的情况多有出现,研读铭文的学者如仅据《修订本》,而不参照《铭文选》或其他更优的拓片,则无法窥其全貌,甚至对文字构形产生错误认识。铭拓质量的高低对研究者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二)部分重新更换过的拓片存有问题,反不如初版。如02838B曶鼎,更换后的拓片最下面有所缺失,致使部分铭文丢失不见。
    (三)《修订本》为节省篇幅,省去了部分器物的照片、拓片或摹本。如00286-00348号器物,或省略拓片,或省略照片,只留有摹本;00085楚王酓璋镈,则省略了照片和摹本,只留有拓片。
    (四)11332十四年属邦戈,两面皆有铭文,初版附拓片编号为11332A、11332B,《修订本》夺后者。
    (五)部分铭文摹本有误,虽学者已指出,但并未据改。如02693二十三年槁朝鼎,李朝远指出“二十三年”应为“二十四年”之误[6]。《修订本》释文改为“二十四年”,但摹本未变。
    (六)部分器物拓片和新附摹本对应关系混乱,如00223蔡侯甬钟:00223.1A(左)=00223.2B(左)[7]、00223.2A(左)=00223.1B(左)。
    (七)《修订本》部分拓片与初版编号无法一一对应。如00223蔡侯甬钟:00223.1A(右)=223.2(右)[8]、00223.2A(右)=223.1(右);00224蔡侯墓残钟:00224.9A=224.9+224.12[9]、00224.17A=224.19+224.39、00224.21A=224.22+224.39、00224.29A=224.37+224.42、00224.11A=224.13、00224.12A=224.14、00224.13A=224.15、00224.14A=224.16、00224.16A=224.17、00224.16A=224.18、00224.18A=224.20、00224.19A=224.23、00224.20A=224.21、00224.22A=224.24、00224.23A=224.25、00224.24A=224.26、00224.25A=224.27、00224.26A=224.29、00224.27A=224.32、00224.28A=224.33、00224.30A=224.44、00224.31A=224.45、00224.32A=224.46、00224.33A=224.47、00224.34=224.11、00224.35=224.28、00224.38=224.34、00224.39=224.35、00224.40=224.41。案:又新补两片残钟摹本,00224.41、00224.42[10]。
    二 释文方面
    《修订本》附释文于器铭之侧,极大地方便了读者查阅。但《引得》一书面世至今已有近8年,这期间随着新资料不断涌现及古文字研究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现在看来该书释文是存在一些问题的。此外,该书在编纂体例上也并不十分严谨,如凡例中说释文中因残损而增补之字要加“〔 〕”,但正文中却多有省略。此类情况还有很多,这些都是《引得》一书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一)新增补的释文有的行列不清,没有完全遵从原铭,如00648鲁侯熙鬲,释文第二行末字“文”应为第三行首字;04115伯□簋,释文第一行末字“宫”应为第二行首字;04135御史竞簋,释文第二行末二字“赏金”应为第三行首;05392.2寡子卣,首行末字“子”应为第二行首字;11554七年郑令戈,释文第三行首字应为第二行末字;11566.1/2中央勇戈,释文第二行首字应为首行末字;11294.1丞相触戈,释文第二行首二字“造咸”应为首行末;11378上郡武库戈,首行末二字“守丞”应为第二行首等。
    (二)新附释文有丢失的情况,如09605.1A+09605.2A雍工壶,释文夺“莤府”二字,下摹本09605.1B+09605.2B释文全。10372商鞅量,底部铭文释文缺失:“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11]
    (三)新附释文较原拓有多出,如10342晋公盆,《修订本》释文第五行为“大廷,莫不来[王,王]”,第六行为“命唐公”;《释文》有“大廷,莫不来[王,王]”而无“命唐公”,但从原拓上看并无铭文能与之相对应,不知是漏拓还是拓片剪切时的失误。
    (四)多器同铭或是一器多铭时,往往铭文之间或有出入,如09973.2郑义伯,有 “”字,而09973.1无;09645.1内大子白壶,有“万”字,而09645.2无。像这样的情况多有出现。《引得》往往只对其中某一种拓片作出释文,这就无法体现出各拓片之间的差异。而《修订本》添加释文没有仔细核察,一味照搬《引得》,致使铭文与释文无法一一对应。
    (五)新附释文并非原拓释文,如05018.3大保卣,铭文为“五一七八七”,《修订本》释文误为“大保铸”。
    三 其他方面
    (一)个别器物名文字隶定标准不统一,如02840中山王鼎,“”字《修订本》如此隶定,与初版同;而09735中山王方壶,《修订本》隶为“”。
    (二)个别铭拓编号有误,如“112”应改为“00112”。
    (三)有的地方《集成》有误,《修订本》承袭并未改正。如颂簋(《集成》4339)称“器在上海博物馆”,张长寿先生曾亲自向上海博物馆询问,得知该器并不在上海[12]。《集成》此处有误,《修订本》承袭。
    除了上述问题外,《修订本》较之《集成》还有一些变化:一、拓片彩色变黑白,这一点从拓片中朱印变墨印即可知。二、部分拓片进行重新剪裁,致使拓片上原有的印文丢失,如00225、00226、00227、00228、00229、00234、00237、02812等诸器拓片皆是如此。虽然这并不影响铭文的研读,但是为审慎起见,还是应尊重初版。
    修订《集成》是一项漫长的工作,无法毕其功于一役。上文所述,只是希望能对《修订本》有所补充,使之臻于完善。总之,瑕不掩瑜,“新版《集成》(引者案:即《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经过此番琢磨修订,踵继初版之长而正其误、补其缺,不仅体例更为精细科学,数据也更为完整准确,从而为学者的研究利用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这对考古学、古文字学和中国古代史的研究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13]。
    注释:
    [1] 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中华书局,2001年。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释文》,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1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修订增补说明》,中华书局,2007年。
    [4][13] 冯时:《新版〈殷周金文集成〉评述》,《书品》2006年第4期。
    [5] 马承源主编《商周青铜器铭文选》(二),文物出版社,1987年,第607-620页。
    [6] 李朝远:《合阳鼎拾遗》,《古文字研究》第26辑,中华书局,2006年,第230 - 239页。
    [7] 遵照原书体例,A代表拓片,B代表摹本,下同。
    [8] “=”前为《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本)》编号,后为《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下同。
    [9] 《修订本》吸收了学界新成果,对蔡侯墓钟残片进行了缀合,“=”前为《修订本》缀合后的编号,后为对应的初版缀合前的编号,下同。
    [10] 曾宪通《吴王光编钟铭文的再探讨》(《华学》第5辑,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12- 129页)一文附录中收有陈斯鹏先生所做的摹本,收有这两件拓片,但自名“残钟片补2”、“残钟片补3”,不知为何没有“残钟片补1”或其他残片。
    [11] 释文采用宽式,不严格按照铭文隶定,一般用通行字写出。
    [12] 张长寿、闻广在《跋落照堂藏颂鼎颂盘拓本—落照堂藏拓之三》(《文物》2009年第9期,第54页注[25])一文中说:“《集成》(4339)称,器在上海博物馆。承周亚先生函告,器不在上博。《集成》有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