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2009年秋在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铜山牌发掘的冶炼遗址,发现了炼炉、灶、半地穴房址、灰坑等遗迹,以及大量炼渣堆积和陶、瓷器残片,是皖南地区首次发掘的唐代冶铜遗址,为研究该地区唐代冶铜业提供了实物资料。 【关键词】安徽 铜山牌 唐代 冶铜 铜山牌冶炼遗址位于安徽省池州市城区南东17公里处,地属池州市贵池区梅街镇桃坡村。此地交通便利,可经陆路、水路通往安庆、芜湖方向。遗址坐落于白洋河左岸一处直径约90、高约10米的矮丘之上,与星田自然村隔河相望,处于扬子矿业有限公司所辖矿区的东端。 20世纪80年代,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曾派遣工作人员,赴铜山牌一带考察地质调查资料所记述的古采遗迹,验证了此处存在的古代炼渣和矿洞。20世纪90年代,采矿企业进驻铜山牌,开始采矿作业,破坏了部分地层堆积和遗迹。2009年4月,为实施“中国古代矿冶遗址遥感考古调查与研究”项目安徽工作区子课题“皖江流域铜矿采冶遗址调查”的工作计划,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在皖南地区调查古代矿冶遗址。4月20日,在贵池区文物管理所的配合下,开始在贵池区范围内进行实地调查,并于当日在铜山牌发现炼炉遗迹。 其时,因矿区修路取土,致使炼炉暴露出来。为避免矿区施工对遗址造成进一步破坏,遂于2009年8至12月,对该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根据已暴露的炼炉位置和现场地形,共布设5×5米探方六个,T2西扩6平方米,T1南扩4平方米,T2北隔梁打开1.5平方米,实际发掘面积107.5平方米。清理炼炉三座、灶一眼、灰坑十四个、墓一座,遗迹分布见图五。发掘范围内出土了较多青瓷残片、陶片、少量动物骨骼及小型铁器构件。灰坑及地层中都有大量的炼渣堆积,红烧土块及木炭屑亦较多。 …… 贵池铜矿资源分布较多,通过近年的考古调查,已发现十余处古代采冶遗址。铜山牌是白洋河流域铜矿化点之一,相距不远的六峰山百炉庄即是唐代著名的采矿和冶炼场,李白游秋浦时曾留下“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诗篇,记载了秋浦清溪河(即白洋河下游段落)岸冶炼工匠在夜间炼矿的场面。此外,在梅龙街道的钱溪、梅街镇的源溪、棠溪镇的炼剑、梅村镇的码头、殷汇镇的梅山等地亦是重要的古代冶炼场。 《禹贡》:扬州所贡“唯金三品(金、银、铜)”,贵池即属扬州之域。《太平寰宇记》:“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早在南北朝时官冶以梅根(今贵池市梅龙乡境)和冶唐最为著名。唐朝诗人孟浩然路过梅根时曾作“火炽梅根冶,烟迷杨柳州”诗句。《明嘉靖池州府志》记载晚唐诗人“罗隐因其父在乾符间为贵池铁官,遂梅根浦上”,又《全唐诗话》:罗隐曾一度“隐池之梅根”,并写下了《下山过梅根》等诗。《元丰九域志》:“宋至道二年(996年)池州置永丰监,铸铜钱。”由此而知,贵池的铜矿采冶活动,曾在六朝到唐代达到一个高峰,至宋明逐渐衰微。 铜山牌冶炼遗址的发掘收获,为上述文献记载提供了实物证据,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唐代冶铜作业的工作场景和冶金技术。首次发现了带有工作口的封闭式炼炉(L1),以及与炉缸一体化的风道加热装置,并设置前床的竖炉(L3),为唐代冶铜技术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同时,出土了可复原的陶、瓷器百余件,通过研究对比和对皖南窑址的实地调查,证实多数青瓷器与个别白瓷器是宣州、繁昌窑系的产品,也发现有少量来自皖北或江西的瓷器。这些瓷器为铜山牌冶炼遗址年代的判定提供了可靠的证据,结合碳素测年数据推测,该遗址是盛唐至中唐时代的冶铜遗址。 铜山牌遗址出土的陶、瓷器,为当时矿业参与者生活状况的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料,遗址出土的大型陶甑亦反映出当时矿冶业的劳动密集型作业以及参与者的协作机制。这些实物资料的出土,丰富了对当地唐代历史研究的素材。 此外,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研究中心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利用地面高光谱成像仪等设备对地层堆积中的矿物质进行了遥感勘测,同时对遗址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冶炼场建设特征等方面的问题也进行了数据采集。目前,该遗址的正式发掘报告正在编写过程中,尚存诸多考古学及地质学、矿冶技术方面的问题正在进一步研究中。 领队:杨林,发掘:李刚、汪景辉、赵建明、曲毅、尹旺来,遥感勘测:蔺启忠、王钦军、李庆亭、王黎明、刘学、杨杭、秦颖,矿物和炼渣标本检测:秦颖,绘图:李刚、曲毅,摄影:李刚,执笔:李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