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徐州博物馆藏幽冥钟与《重修幽冥钟碑记》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严 烨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考证了徐州博物馆藏的幽冥钟与《重修幽冥钟碑记》。作者认为,幽冥钟所刻铭文蕴含了清代社会思想、文化、宗教等方面的诸多信息;而《重修幽冥钟碑记》则阐述了幽冥钟所处地理位置的变化及其与当时徐州法场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了佛教文化中地藏信仰的涵义。此两件文物为了解和研究清代徐州社会状况提供了较为重要的资料。
    【关键词】幽冥钟 《重修幽冥钟碑记》 佛教文化 道教文化
    徐州博物馆收藏一座幽冥钟,现在乾隆行宫院内大殿前,其来源不详。据唐士欣先生介绍,1952年徐州市成立文物管理委员会,在云龙山放鹤亭办公。1956年撤销了徐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并从放鹤亭迁到乾隆行宫办公。幽冥钟、铜香炉、部分汉画像石等文物就是此时随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从放鹤亭迁到乾隆行宫的。至于幽冥钟何时从何处征集、迁到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地点放鹤亭的,就不了解了。幽冥钟随徐州汉画像石保管组迁到乾隆行宫,先是在乾隆行宫大殿西侧,后来又在院内转移了几次,1999年移到现在的位置,到目前为止尚无人认真整理过幽冥钟资料。
    1993年,徐州建国西路拓宽马路时发现《重修幽冥钟碑记》碑,接到报告后,徐州博物馆遂派考古部梁勇前往处理。此碑位于当时的淮西小学正北,现建国西路中央,深度在当时的路面以下80厘米处。该碑周边没有发现其他文物,应为早期铺设建国西路时埋入,徐州博物馆遂收藏此碑。
    幽冥钟高154、底径123厘米,采用蒲牢作钓手,这是古时洪钟常有的一种形制,传说蒲牢为龙九子之一,身形较龙小,好鸣叫,尤其遇到鲸鱼时,会大叫不止。薛综《西京赋·注》曰:“海中有大鱼曰鲸,海边又有兽名蒲牢,蒲牢素畏鲸,鲸鱼击蒲牢,辄大鸣。凡钟欲令声大者,故作蒲牢于上,所以撞之者,为鲸鱼。”因此洪钟提梁的兽钮多制成蒲牢状,而将撞钟的长木雕成鲸鱼形状,以求钟声响亮悠扬。钟座为八块荷叶型,其一已损,每瓣上铸铺首衔环,下铸龙纹。钟身下部一圈单龙戏珠纹饰。钟顶四周铸云纹,云纹下方铸字一圈“佛日增辉法轮常转”,钟身竖铸“幽冥钟”三字,每字径19厘米。三字右侧铸“大清康熙伍拾年宋道人募化建修”,左侧铸“龙飞乾隆五十六年岁次辛亥重建”,每字径约3厘米。其铭文如下:
    闻钟声,烦恼轻,智慧长,菩提生。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唵伽啰帝耶莎诃!幽冥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静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王临吉 刘乾□ 方德载 徐文王 曹维新 欧蕴武 周西载 许贯五 张凤书 彭暑□ 欧子余 马圣昭 马寅亮 徐杰 刘光浦 徐应麟 苏盛五 王俊 戚焕然 蔡沛然 刘汉英 邵宗一 王照 刘玉田 张汉兴 邵东鲁 乔大运 申元一 张申 程翠莱 赵景贤 孙茂林 李永万 王进忠 刘世科 梁士英 韦圣忠 吴清溪 王玉生 周隆光 汪万成 冯起顺 詹忠 李珣 洪茂盐店 陈兴君 叶惠 赵大鹏 张礼 叶义/利昌典 曹君用 孙忠谋 陈大有 尚法有 李火安 张德时 朱凤彩 杨凤祥 刘□ 张广深 张伯恒 周文长 葛朝宗 夏美公 葛良玉 □□□ 张忠桂 徐东美 陈配玉 郭志良 □□建 杨培 高□□ 乔兰生 徐建玉 刘常粉 王仪□ □□顺 苗上吉 郑文长 尚鸿儒 冯纪士 葛□占/葛□羊 周照远 王印彩 李会龙 刘钦□/李当太 郭只乐 王大武 李延龄 冯义 周继传 李盛□ 刘郁南 邵魁 张凤□ 郭美生 □琛 孟景和/刘君聘 张孚万 李芳远 □才来 葛庆武/王振长 孔祥臣 丁连元 李盛源/刘松安 赵日克/李君仲 马周氏 马张氏 方齐氏 祖马氏 朱李氏 黄张氏 赵郭氏 刘唐氏 陈朱氏 房孙氏 祁张氏 赵刘氏 房王氏 信女会首 李周氏 许贾氏/叶宋氏 朱吴氏/王王氏 黄张氏 孟王氏 刘□氏 孟吴氏 段朱氏 张徐氏 周宋氏 葛周氏 胡杨氏 王史氏 周唐氏 赵胡氏 赵胡氏
    徐郡南门外东夹墙 分管江南江北淮徐河营游击加一级带记录二十四次庄刚 办理周世基 兖州府滕县城里金工匠马相臣男士魁位造 住持道士王来水叩
    该文是由时任淮徐河营游击的庄刚所撰。庄刚,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任淮徐河营游击,议叙考绩加一级记录二十四次。游击,清代绿营兵设,其职位次于参将,为从三品武官,分领营兵。河营游击官职设立于雍正六年,品级与游击相同,属从三品。根据《徐州府志·兵防考》记载“雍正六年,更定营制,划界增设”,将原徐属河营一分为二,以黄河为界,徐河南营管辖砀山、萧县、徐州、灵璧四个州县黄河南岸的工程,徐河北营负责丰县、徐州黄河北岸的工程;此外,亦分原宿虹河营为二,为宿虹北岸河营与宿虹南岸河营;而原设邳睢、灵璧河营则改为邳睢河营。并“特立淮徐河营游击一员统之”,其官署设于宿迁县城内。“加一级记录二十四次”,指按照清朝奖励官员的议叙制度,庄刚所得到的考核成绩。议叙是指清代官吏经考核有功绩者,交有司核议,以定功赏之等级的一种制度。议叙的方法分为两种,“一加级,二记录:自记录一次至记录三次,其上为加一级;又自加一级记录至加二级,加二级记录一次至加三级,凡十二等”。根据铭文所知,庄刚的记录达二十四次,在官吏中应属比较好的成绩。
    从钟身所刻的时间来看,该钟铸成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又重新修铸。铭文落款“徐郡南门外东夹墙”,应是这口幽冥钟被摆放的具体位置。夹墙为双重而中空的城墙,根据同治版《徐州府志》中徐州府城图,其所指东夹墙可能是徐州府城南门外外墙东部一侧。而铭文落款中的“住持道士王来水叩”则表明了该钟处所的属性。明清时期,释道两教的混融现象十分明显,道观里塑佛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幽冥”指阴间、地下。在佛教、道教文化中又称为冥界、地府,为人死后鬼魂所去之处。追溯幽冥钟的历史,最早是与佛教四大菩萨中的地藏王菩萨联系在一起的。地藏王,又称地藏王菩萨、幽冥教主,梵名:Ksitigarbha,是佛教四大菩萨、娑婆三圣之一,也是佛教诸神体系中掌管冥界之神。据《地藏十轮经》讲,由于此菩萨“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所以称为地藏。与观音、慈航、普贤度世救人的目标不同,地藏王的职责是救度地狱中恶贯满盈、罪孽深重的鬼魂。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说,地藏菩萨曾受释迦牟尼佛的嘱托,要在释迦灭度后、弥勒佛降诞前的无佛之世留住世间,教化超度沉沦于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诸道中的众生。有情众生只要念诵其名号,礼拜供奉其像,就能得到无量功德的救济。所以,因其“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宏愿,地藏菩萨又被世人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正因为如此,除了观音以外,地藏菩萨在旧中国下层的信徒最多,是汉化程度最深的菩萨。
    佛教法器中,幽冥钟属于梵钟类别。又称大钟、洪钟,通常高约150、直径约60厘米,多悬于钟楼,作为召集大众或早晚报时之用。大钟上还往往铸有经文、铸作年代、铸造缘由、施主及铸工姓名,为后世的考证提供了根据。《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大钟,丛林号令资始也。晓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缓,扬声欲长,凡三通,各三十下,总一百八下,起止三下稍紧。”可见,钟作为佛寺的象征,其敲击方式也是有一套固定程序的。另外供奉地藏的寺庙往往在悬挂的幽冥钟下面放置地藏王菩萨端坐的雕像,这也成为佛寺的固定格局。
    《重修幽冥钟碑记》碑,宽101、高50、厚11厘米。碑正中上部横刻有“百世流芳”四字,字径约5.5厘米,右首《重修幽冥钟碑记》,左首为落款,字径除“会首”、“大清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仲冬 榖旦”约3厘米以外,其余均约2厘米,共319字。“百世流芳”为篆书,其余为楷书,四角为几何纹,两侧与底部为宝相花。
    碑记全文如下:
    百世流芳
    重修幽冥钟碑记
    盖闻钟也者,始于凫氏,声出于金属乎,商秋分之音也。鲸击蒲吼,百厉为之悉去;狮钮龙身,诸邪缘之顿消。近因法场迤西,旧有幽冥钟,废之已久。往来行人,虽知死于法者罪皆当诛,而目烛其尸甚悿,未免心怀疑惧。今重修之,使夜行者闻其音,心胆俱壮而疑惧尽释矣。
    会首:赵明万 杨廷楷(山东泰安府泰安县人) 张清远 庄礼中 徐海如 张复万 孙翼先 陆鸣远(浙江嘉兴府秀水县人) 周照远 张定阳 曾君然 李大荣 刘圣如 苗秉乾;周君佩 重盛武 葛正华 袁圣文 刘体乾 王亚占 杨升文 周济博 郑书长 戴希贤 张万选 葛瑞聸 陈雅南 尚弘儒 程翠华 刘玉瑶 李钦章 孙辉远 郭只乐 苗弘图 孔祥臣 刘郁南 孟景和 范恒玉
    梧亭杨鸣岐撰书 住持僧迩乐/富/桓 徒心明孙原祯
    大清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仲冬 榖旦
    该文落款中所记载的重修幽冥钟的时间为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此可见,这口幽冥钟在康熙五十年铸成后,在其后的时间内出于各种原因至少经过两次重新修铸。幽冥钟铭文最后落款的“住持道士王来水叩”也能够证明该钟并非是佛教寺院中的法器,而是被置于道观之中的。明清时期,会首是一种民间组织或民间组织的发起人,民国初年依然存在。《重修幽冥钟碑记》中的会首人数众多,应为 “众会首” 之意,是管理委员会,属于第一种;一些庙会的发起人负责组织、管理、收费,也称为会首,这一类则属于第二种。
    关于幽冥钟的记载见于《徐州府志》卷十八《古迹考》,其中在叙述大士岩院时提及“又有太平丛林,在南门外,俗称幽冥钟”。“丛林”原先是佛教用语,梵名:Vindhyavana,其意为众僧共居一处,似众木成林,是为僧侣聚集、修道之处,通常指禅宗寺院,故亦称为禅林,但后世教、律等各宗寺院也有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的,因此从广义上讲丛林指僧人居住的寺院。《徐州府志.古迹考》第1002页注释中对“丛林”做了解释:“佛教多数僧人聚居的寺院。意谓比丘和合一处,有如众木相倚成林,故称丛林。后道教聚居处也称丛林。按此处多为义冢,清代为斩决刑犯处,故称幽冥钟。”这里的“幽冥钟”不是指具体的钟,应是指代太平丛林,并且此处当是处决罪犯的刑场及义冢。“丛林”制度是从佛教逐渐被引入道教文化体系中的,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文化的影响。12世纪中叶,注重清修的全真派兴起,倡导三教合一的思想,为适应其严格修行的理论,对宫观制度加以改革,吸纳了佛家制度,建立了十方丛林与子孙庙两个系统。子孙庙由同派师徒世袭, 称为普通或小道院,大多数道庙都属这一类;十方丛林又称十方常住,规模较子孙庙大,是道教中心大庙。凡是道士不论宗派均可挂单,一般不收小道士,住庙道士都是从各地云游来学道的,其流动性较大。
    此外,关于幽冥钟的文字记载还见于《云龙区志》第十二章第四节:
    太平寺又称幽冥钟,约300余年历史,寺内供有地藏王佛像,有大钟一口,钟上铸有经文,每晚八时,撞钟一百单八下,声音宏亮。寺内有和尚60余人,大殿4间(每间合平房9间),平房36间,楼房32间,占地4亩。
    从上述材料来看,“幽冥钟”是以钟名代指寺庙,即为太平寺,也就是前揭太平丛林。
    在幽冥钟钟身铭文最后提到该钟的所在地理位置是“徐郡南门外东夹墙”,然而根据同治本《徐州府志》卷二《徐州府外城图》,太平丛林的位置是处于南门外西夹墙的西南侧,两地之间尚有一段距离。而《重修幽冥钟碑记》中提到“近因法场迤西”,正能解释这一幽冥钟所处的位置的变化过程:幽冥钟始终是与法场相关联的,由于法场的西迁,幽冥钟的位置也从东夹墙转移到太平寺。这也正是幽冥钟之所以作为太平寺的代名词的一个重要原因。《重修幽冥钟碑记》中写到“近因法场迤西,旧有幽冥钟,废之已久。往来行人,虽知死于法者罪皆当诛,而目烛其尸甚悿,未免心怀疑惧。今重修之,使夜行者闻其音,心胆俱壮而疑惧尽释矣”。这清晰地阐明了太平寺内设幽冥钟,供奉地藏王,其用意即为临近法场被处决的犯人超度,使其灵魂得以安息,并且以钟声为往来行人祛除内心的恐惧。
    幽冥钟与《重修幽冥钟碑记》碑已成为漫长岁月的见证,承载了诸多历史印记,不仅对于徐州道教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状况的研究有着特定的价值,也是反映清代徐州城市变化的重要材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