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三大体系”的建设摆上议事日程。“三大体系”建设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文化产业体系的建设,文化市场体系的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很值得探讨,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怎样来避免市民基本文化权益差距的扩大,如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怎样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之中。今天我们讨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这个“服务”应该在原来的意义上深化一步:要把文化的影响寓于“服务”当中。同时,通过我们的服务和事业的发展,要促进人际的文化交流,提高市民的道德素养,促进社会文化的组织化程度的提高。有了以上这些理念,即便我们还是谈具体的服务问题、服务措施、服务途径,实际已涉及到观念的更新和运营基础的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边界的确认、文化品牌的养育、文化资源的整合、投入机制的改善、公共文化政策的配套等等。 养育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是中国进一步发展、崛起的文化准备。历史应该敬畏,不能随意剪辑;文化贵在成长,不能轻视积累;“动静”伴随节奏,不能刻意“制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自己应有的文化立场、文化尊严、文化权宜、文化智慧和文化力量。 上海博物馆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重要的文化窗口和艺术殿堂,展示着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承载着炎黄子孙的历史文脉与辉煌业绩,播扬着城市文化的民族精神与人文风采,同时也融入了上海几代文博工作者的辛勤耕耘与悉心养育的“精、气、神”。上海博物馆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人文资源,又担负着沟通南北和融会东西的文化使命。上海博物馆至今已经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从陈毅市长提写馆名、南京西路原址的艰难创业,到河南南路旧馆的卧薪尝胆、锐意变革;从人民广场新馆的顺利建成到以“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为标志的系列大展和几次国际研讨会所产生的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影响,这每一个飞跃都记载了上海博物馆视自己为城市公共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生命体,托起民族文化的辉煌,进行中华文明的传承,解读历史,净化心灵,播扬先进文化,守望精神家园。上海博物馆新馆已走过十多个春秋。十多年来,上海博物馆以真诚执著的人文情怀、创意无限的文化情怀和“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情怀,显示新的价值体系中的博物馆的力量与智慧,进一步为上海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国际化、创新化与和谐化作出了新的贡献,也为培养城市文化气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和塑造城市文化魂魄作出了积极努力。 我们至今还记得“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上海博物馆落下帷幕的那一天。在上海博物馆的50年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展览把闭馆时间定在子夜,让最后一批观众在迎接晨曦时离开,而气氛比开幕式还隆重热烈。在办展的三四十天间,每天凌晨,摄氏零下五度,在严寒中开始形成队伍,直至早上开馆。进馆后,在两个展厅前依然排起长队。在二楼展厅的《清明上河图》前,一排就是几个小时。《解放日报》为之刊登长篇通讯《长队优美——“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的告诉》,记者的文字是客观的,又是深刻的:“不是计划时期抢购凭票商品,不是春运高峰苦候返乡车票,不是房产旺市竞买火爆楼盘。前所未有的长队,史无前例的人潮—上海排队看书画。⋯⋯一座城市里的这样一支‘长队’,已经远远超越了业界观摩的意义。这是一座城市的朝圣。如果不是因为虔诚,华发老人怎能在零摄氏度中伫立;如果不是因为真挚,花季学子怎能在寒风中守望;如果不是因为景仰,背着双肩包的欧美教授怎能一出机场就奔进了这支队列。⋯⋯看一次书画展要排5小时的长队,奢侈了吗?不值得吗?5个小时排队,何尝不是5个小时情绪酝酿;5个小时等待,何尝不是5个小时心境净化。珍绝永远是稀缺的,排队也将是必然的。一座崇尚精品文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样的长队是必须的、优美的,是最动人的城市风景线。”很快,上海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试验本)、上海七年级中学语文课本(试验本)分别选了有关这次国宝展的文章《百代法书》和《上博今日无眠》。上海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在上博召开了“‘国宝展’引起的文化轰动与干部队伍树立良好的精神状态座谈会”,“文化热浪”席卷了申城,新世纪的上海完成了一次颇具辐射力的“文化轰动”。这个“国宝展”,打动人的不仅仅是72件顶尖水平的国宝,还有伴随“国宝展”而呈现的民族凝聚力,它诉说着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一个展览,为何会形成一次“文化轰动”?因为这次世纪大展是国之瑰宝的集中亮相,晋唐宋元的盛大巡礼,千年遗珍的隆重检阅,书画艺苑的旷世览读。 这一展览所带来的“文化轰动”为什么经久不衰?因为这是民族凝聚力的坦诚聚集,文化能量的整体释放,文化盛事的有效组织,文化关怀的良性循环。 癸未春日,上海博物馆成功地从美国把《淳化阁帖》存世最善本抢救回归,安然入藏,实现了又一个文化夙愿。《阁帖》返归,赫然成为中国帖学盛事,对于梳理帖学的悠悠源头、绵绵根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上海博物馆从美国抢救回归的《淳化阁帖》第四、七、八卷为北宋祖刻本,第六卷是泉州本的北宋祖本,是公认的国宝。国之瑰宝流失海外,上海博物馆持之以恒地关注国宝屐痕,上海博物馆老前辈徐森玉先生曾多方探寻《阁帖》去处,争取其回归。《淳化阁帖》的回归之路令人牵肠挂肚,经常萦回在上博人的心头。近十多年来,国之瑰宝为美国安思远先生所得,如不创造机遇、紧追不舍,一旦情况有所变化,国宝将永无回归祖国之希望。国之瑰宝当归则归!上博作出了千方百计抢救国之瑰宝回归祖国的重要决策,并成功抢救回归。《阁帖》回归后,上博及时举办了“扬我中华文化,壮我中华精神——《淳化阁帖》最善本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一部帖学经典集结了跨越时空的书法帖学关注,牵动了一座城市的民族文化根脉,激励了老老少少调遣笔墨的情怀,引发了持续一年的帖学思考。围绕《淳化阁帖》最善本的回归,汪庆正副馆长夜以继日地为特别展览的筹备及其一系列普及教育活动开展工作,他还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收集、查阅大量资料,进行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在学术上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阁帖》回归之时,汪先生说过:《淳化阁帖》的研究比较艰深,普及工作也不易。如果要问这两个问题,一是“淳”字怎么写,二是“淳化三年”翰林院侍书王著编帖之年对应公元哪一年,对于这么简单的问题也不是大多数人答得上来的。可是,“大展大赛大讲坛系列活动”举办一年之后,在上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了。 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文化创意的激励。上海博物馆的每个大展,陈列设计部总是创意先行,形成亮点。陈列设计部一直重视把大自然的场景和中国园林的意境引入展室,构想、营造具有自然风貌和诗画般的场景,努力做到一展一品,一展多景,对于展示文物起到了增添艺术感染力的重要作用。 博物馆文化的艺术感染力,需要文物资源的整合。近来年,上海博物馆的脍炙人口的展览除了整合馆藏文物资源外,还走强强联手之路,得到了各省市博物馆的积极支持。故宫博物院和新疆、内蒙、西藏、陕西、山西等自治区与省文物局和博物馆对于上博在办展上的文化真诚令人感动。我们结集着文物资源,以国宝的魅力展示中华文明,以经典的力量呼唤文化传承。 今天,“博物馆文化的共享与弘扬”已成为全球博物馆界的一个共同话题。共享,是艺术,更是智慧。其实,“艺术也是智慧”。智慧能赢得共享,智慧能催生繁荣,智慧能激活事业,智慧能穿越历史。这种智慧是一种真诚,这种智慧是一种文化,这种智慧是一种双赢,这种智慧是博物馆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引领。 有人说,在网络时代,应该把“共享”让位于“竞争”。这种观点认为:“你看,各博物馆之间,在文物征集、学术研究、陈展方式、社会教育、网络方略、文化商品开发上,竞争已成态势⋯⋯”然而,我们不妨静心而思:从时代本质上说,合作多于竞争;从发展经验来说,共享优于封闭;从成长智慧来说,联手走向共赢;从博物馆的昨天、今天可以告诉明天,宁静、祥和、理性和融智是实实在在的成功之路。在网络时代,充满着竞争和博弈,智者会在竞争的交错中发现共享的网格,同时会在博弈中显示大气与睿智。 博物馆文化共享的现实意义还在于文物资源的“短缺”。世界上有一些藏品甚丰的博物馆,但从观众的企盼和展览的需求来看,文物资源依然显得有限。一个博物馆的藏品再丰,品类再多,体系再全,不可能囊括全球之文物,穷尽人间之遗珍,总揽古今之瑰宝,涵盖地区之差异。现代陈展方式的变化,借助于悬浮式多幕新媒体技术、幻影技术、计算机控制模块技术等科技手段可以把文物生动地置于“文化现场”,但这不仅没有对文物的丰富性降低任何要求,相反需要更多地集个体展品为群体展项,希冀有更多的珍贵文物的集群亮相。正是面对有限的文物资源,博物馆更应以共享求持续,以智慧对“短缺”。 博物馆文化共享,是艺术的共享,更是智慧的共享。在智慧的共享中,我们诵读了古埃及文明中对于人物变形的审美情趣;领悟到“亚述之于苏美尔如同罗马之于希腊”,亚述文明取自两河流域的南方成就,却又赋予个性诠释,自成一格。亚述艺术在借鉴巴比伦艺术特色的基础上,淡化了粗犷简明的特质,强调了细腻典雅之韵,有所突破。古埃及艺术在造型语言与构成形式等方面为亚述雕塑艺术提供了诸多启示。了解到玛雅人已经知道圆周率,早在公元3世纪就开始使用20进位制和0,在高大的庙宇中蕴含着精确的数据,装饰着美丽典雅的雕刻。在伦勃朗的“永久的光和影”中,欣赏大师神奇地用光的明暗来反映空间层次,把明暗对比法推进为更富有戏剧化的舞台灯光效果,以产生神秘多变的气氛。他对光线有独特的驾驭能力,自由地把光分散、集中或作模糊处理,使笔下的光色诉说成为一幅幅油画经典。⋯⋯当然,智慧的共享并不局限于展览的互办,还延伸为专家学者的互访、学术成果的交流、文物保护经验的相互借鉴。 博物馆文化共享,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中得到了成功的践行。上海博物馆作为立项单位,与上海的文化、文博工作者和高校的专家学者一起,成功营建了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获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授予的先进集体称号。这两个馆较好地演绎了几千年城市发展史和159年世博会发展史,从全世界及全国各大博物馆借来了二三百件珍贵文物,为文博人办世博赢得了盛誉。在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过程中,上海博物馆以“迎世博、创未来”的新的文化要素与城市文化品格进行综合考虑,全面整合文化遗产,进行“世博”与“文博”的互动思考,对承办成功、难忘、精彩的世博会努力形成文化合力。上海博物馆在营建城市足迹馆和世博会博物馆的过程中,有效增强两个馆的文化含量,在主题演绎、场馆营造、展览组织、论坛设计、活动运营、整体运筹等方面顺利推进,直奔“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对上海博物馆是一个历史机遇。世博精神可以提炼成“欢聚、沟通、展示、合作”八个字,世博精神是文化多元与文化融合的精神。世博精神的延续是科学精神的凝聚、人文精神的融合、民族精神的坦示、时代精神的展示、创新精神的吞吐。世博会期间,上海作为世界文化展示的大舞台,以先进的、国际化的方式,向世界介绍中国的文化艺术,展示上海的城市文化,上海世博会积极促进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使上海世博会成为世界文化,包括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又一次盛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给上海博物馆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使上海博物馆的传统与现代、时尚与记忆、传承与发展、地域性与整体性、多样性与共同性、民族性与世界性更好地结合起来。迎世博,创未来,以“文博”助“世博”,充分体现了博物馆文化对成功举办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积极作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人们聚集到城里来居住;他们之所以留居在城市里,是因为城市中可以生活得更好。”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文博”工作者从“世博”的实际出发,借览历史性博览、艺术性博览、科技性博览、综合性博览的经验,进行主题性博览的探索,在主题演绎上努力完成“破题性演绎”、“二度演绎”和“展品演绎”,在展品设计上力求小中见大、深入浅出、喜闻乐见、石破天惊、突出经典、古今结合、畅想未来、体现世博精神,兼顾“主导”与“主体”,确立“世博现场”理念,做到“逻辑联系”与“游客流动中的实际体验”相结合,重视“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突出城市公共设施、公共空间、公共环境、公共艺术、公共交通、公共安全等,建立“自我修复系统”,进行“开环演绎”,夯实城市史、文化史、经济史、科技史、社会发展史、思想史、文学等跨学科演绎基础,建立评估体系,为大型演绎积累经验、进行文化积淀,顺利推进两馆的各项筹备工作。世博与文博的互动发展,积极推动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顺利举办。实践证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博物馆文化已显示出自己的力量与智慧。 今年是上海博物馆建馆60周年,我们回顾历史,思考今天面临的“十大观念”的更新: 1. 为人民服务+关注文化民生、维护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2. 以物为重+以人为本 3. 以史为鉴+拓展未来 4. 收藏征集保管功能、研究功能和社会教育功能这“三大功能”→“三大功能”的现代化→“三大功能”+休闲功能 5. 传统博物馆+数字博物馆 6. 人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7. 城市的窗口→城市的课堂 8. 安全保卫→平安管理 9. 礼品制作→文化创意开发 10. 博物馆管理理论研究→博物馆学的理论探索与践行 在文化强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准备中,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我们要坚持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新的践行中努力做到与时俱进,更好地发挥博物馆文化的力量与智慧,争取取得新的辉煌与成就。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