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斗子鼎与成王岐阳之盟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 李学勤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本文对于随州叶家山出土的斗子鼎做了释读和研究,认为该器系周成王时物,与保尊、保卣所记载的祭祀典礼有关,反映的是周成王时期岐阳会盟的情况。
    【关键词】斗子鼎 保尊 保卣 岐阳会盟
    2011年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随州市博物馆发掘随州叶家山西周墓地,其中M1、M2与M27的发掘简报已在《文物》2011年第11期发表,同时刊出了有关学者的笔谈。我在笔谈里曾提到叶家山M2所出的斗子鼎铭文有特殊的历史意义,现在这里试做进一步讨论,请大家指正。
    斗子鼎编号为M2:2,系分裆的柱足鼎,可归于王世民等先生《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鼎的III型I式。以下据该鼎铭文照片,依原行款隶写,然后做必要解释:  
    丁巳,王大祓。戊午,  
    斗子蔑暦,敞白牡一。  
    己未,王□(赏)多邦  
    伯,斗子丽,□(赏)□  
    卣、贝二朋,用作文  
    母乙□彝。
    “丁巳,王大祓”,“祓”为祭祀名,应即商代卜辞常见的“□”或“又”。后者前人多读为“侑”,引《尔雅·释诂》训为“报”,认为就是文献中的报祭。  
    “戊午”为丁巳次日,两字因在行末,合占一字位置。  
    “斗子”,器主名。“斗”字写法见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漆箱盖文,清华简《尹诰》“料”字所从也与之相似。《左传》襄公三十年有地名“斗城”,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云在今河南通许东北,不知是否斗子封地。  
    “敞”,读为“尝”,《广雅·释诂二》:“食也。”  
    “白牡一”,后两字也是因在行末而合占一字位置。白色牡牛当为周王祭祀所用牺牲,祭后分颁于臣下。  
    “多邦伯”,“邦伯”意即诸侯,见《尚书·盘庚》、《酒诰》、《召诰》,讲的都是殷商的诸侯,周初还沿用这一称呼。  
    “丽”,意思是“侍”,杨树达先生在论述尹光鼎时有很好的考证。这里是说斗子在周王赏赐诸侯时在旁随侍,从而获得鬯酒和贝的嘉奖。  
    不难看到,斗子鼎铭文记述的是一次非常盛大的典礼,不仅有周王,而且有众多诸侯在场参加。  
    我在前面说到的笔谈中已经指出,斗子鼎铭所记应该和《殷周金文集成》5415保卣、6547保尊铭文是同一史事。保卣、保尊传出土于河南洛阳,依卣铭行款隶写如下:  
    乙卯,王令保及  
    殷东国五侯,诞  
    贶六品,蔑□,于  
    保赐宾,用作文  
    父癸宗宝彝□,遘  
    于四方□(会),王大祀祓  
    于周,在二月既望。  
    对于这一铭文的意义,我过去有小文论说,其中谈到其器主名保,受王命参与“殷见”即朝见东方的五等诸侯,给予赏赐,得到诸侯们的回赠。  
    大家肯定已经注意到,保卣所记是周王“大祀祓”时的情况,而当时王殷见东方诸侯,日在乙卯,这正是斗子鼎丁巳的前两天。看来周王在“大祓”之前分别朝见各方诸侯,到丁巳日举行“大祓”,再过两天对来朝诸侯进行赏赐,整个典礼才告完成。保卣所记是祭祀之前,斗子鼎所说是祭祀以后,两者合观,典礼的始末便大体清楚了。 
    保卣、保尊从形制、纹饰看,在西周同类器中最为古朴,《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定之为成王时物,是完全正确的。斗子鼎的形制、花纹也颇有特色,与之最接近的是燕侯旨分裆鼎,其铭文云“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是第二代燕侯即位不久时所作,估计在成康之际,而器上的饕餮纹是分解的,两侧有横出的羽毛形,也见于成王时较早的康侯封方鼎,所以把斗子鼎排在保卣、保尊同时,是没有问题的。
    保卣、保尊与斗子鼎记载的,是成王时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卣、尊铭说“四方会”,可参照《尚书·康诰》所说“四方民大和会”,是指已属周王统治的四方诸侯的大聚会,对成王朝见,这件事实际见于传世文献。  
    《左传》昭公四年:“六月丙午,楚子(楚灵王)合诸侯于申,椒举言于楚子曰:‘……霸之济否,在此会也。夏启有钧台之享,商汤有景亳之命,周武有孟津之誓,成有岐阳之蒐,康有酆宫之朝,穆有涂山之会,齐桓有召陵之师,晋文有践土之盟……’”杜预注云:“周成王归自奄,大蒐于岐山之阳。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传文所说成王岐山之蒐,实际是诸侯的会盟。杜注凿定其时在自伐奄回归之时,是根据《尚书·多方》的序推想的,不一定可信,但对岐阳地理位置的说明是准确的。  
    《国语·晋语八》:“昔成王盟诸侯于岐阳,楚为荆蛮,置茅蕝,设望表,与鲜牟守燎,故不与盟。”前人认为也是讲“岐山之阳”的这次会盟。  
    《诗·閟宫》说太王“居岐之阳”,《皇矣》也讲文王“居岐之阳”,“岐阳”就是我们熟悉的周原遗址所在,周初封周公为采邑的“周”。保卣、保尊云“四方会,王大祀祓于周”,这个“周”不是宗周(镐京),也不是成周(洛邑),而是岐阳的周。周原遗址出土的西周卜甲、西周陶文,常标记为“周”。因此,保卣、保尊和斗子鼎所载,正是成王岐阳会盟诸侯的史迹。  
    《左传》称岐阳此次会盟为“蒐”,“蒐”是春季的田猎活动,详见《周礼·大司马》等书,据称当以仲春举行。保卣等铭文虽未明说到有“蒐”,但所记“二月”恰好是仲春之月,这恐怕也不是偶合。  
    总之,斗子鼎的发现,印证了对保卣、保尊的理解,使我们认识到成王时确有岐阳会盟诸侯之事,是非常重要的。至于斗子鼎何以在叶家山曾(随)国墓地中存在,斗子与曾侯有否特定关系,这就有待进一步探索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