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的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极为迅速,博物馆必须灵活应变。博物馆对人类具有重要意义。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进一步关注博物馆的推广普及和观众参与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博物馆使命、宗旨和任务的定义。在某些情况下,经济衰退还迫使博物馆进行自我的重新审视、评估乃至突破。 博物馆在公共领域之所以如此重要,不仅因为其对研究、教育、社会凝聚力和其它政府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很多博物馆还具备其他行业所没有的功能。博物馆把国内外参观者汇集一起,促成不同社会间的彼此联系。博物馆囊括了所在地、所属地区和国家乃至国际的藏品,为独特而多样的文化提供了存在的意义和环境,使之具有了延续性。 因此,博物馆必须要适应时代的变化,满足当前现实所需。博物馆如果要赢得未来,更应注重以下五个关键领域。 1. 收藏品及其有效利用 现代博物馆拥有恐龙化石、形形色色的昆虫以及令人叹为观止的矿物宝石,是普及大众科教的理想场所。全世界的儿童都喜欢参观博物馆。不过,通常情况下,在对公众展示的背后,是一个截然不同的藏品世界。数以百万计的活体或化石标本,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和资金才能得以保存。博物馆所涉及的学科跨越动物学、植物学、昆虫学、古生物学、动物学和人类学。这些藏品是研究生物学基本现象的基础,涉及进化、生态、气候变化、生物地理学、行为、农业以及文化人类学等多方面。在维多利亚时期,收藏文化达到高峰,收藏家甘冒生命危险环游世界,不畏艰难地将能找到的所有东西带回,但对藏品所属的国家和人民却缺乏情感。这种“地毯式收藏”如今已不再流行,而且大型藏品的维护成本极高。然而,必须要说的是,如果没有前人如此广泛的收藏,可能很多物种不仅很难为人所知,而且会在近年来不断恶化的环境中灭绝。 收藏较为传统的某类物种和每一类变种在业余收藏家中依然很普遍。不过今天的专业收藏越来越有针对性。博物馆学家首先会明确某个具体问题,然后收集有助于回答这个问题的东西。所有收藏,即便是家庭收藏,也要遵纪守法,尊重产权。除了完全可以理解的民族情感,很多微生物在制药行业还拥有巨大商机;海外收藏往往需要精心准备,进行外交铺垫并取得正式批准,通常还要与来源国就标本共享达成协议。 或许自然科学方面的收藏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大型研究类博物馆必须彻底摆脱这样一种定势:将藏品保存在大楼地下室里而标本上落满灰尘,管理员无精打采地做一些看似神秘的鉴定和分类工作。事实上,现代博物馆不断与时俱进,融入了很多令人振奋的学科,包括进化学、生物地理学、环境生态学、人类生物学、地质学以及分子生物学。这些都已受到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亟需确立新的公众开放模式。 2. 开放性 收藏以及藏品研究是博物馆工作的核心职能,这两者是能引起参观者兴趣的潜在领域。只是在观众眼中,这些是博物馆“隐藏的秘密”。 前些年,博物馆基本上还是“看门者”,从其全部藏品中选择一部分进行展示。如今,藏品可以用数字化方式来呈现,问题就转变成如何让这些宝贵资源更加开放,被更多人所欣赏,以及培养分享观点的群体。 目前,肯尼亚国家博物馆超过90%的藏品被永久性保存。“超过30万件物品代表了国家的过去和现在,然而其中绝大部分只能深锁库房,远离观众。” 开放博物馆藏品是当下非常热门的话题。越来越多的博物馆意识到这项资源的巨大价值。库房参观并不是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收藏的唯一方式。很多博物馆提出甚至已经建立了开放式藏品中心。当然,如果这样尚不可行,组织人们到库房参观也不失为一种常见的替代方式。 藏品的未来在于建立开放式藏品中心,这种方式有利于藏品作用的充分发挥及公众的不断参与。开放藏品已经被很多博物馆作为开放战略所采纳。 3. 创新与技术 科技创新对于世界的影响日新月异。这是科技更多地融入博物馆工作的时代。目前,数字技术和互联网有助于博物馆加强与在线参观者的联系。除了提供信息和影像,还要鼓励新观众建立和维护在线社区,包括社交网站。博物馆要把时间和资金投入到虚拟服务中。要意识到,人们越来越不愿去那些恐怖事件频发的国家旅行,可能难以实地参观那里的博物馆。然而,在线博物馆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博物馆几乎毫无例外都是进行实体展示的实际空间。不过,在线开放也未尝不可,包括在三维世界中。问题不在于二者择其一或两者兼顾,而是如何结合实体和虚拟两种手段,以实现互补。 4. 协作与合作伙伴关系 博物馆应当发挥引领作用,建立彼此间互利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知识共享,互通有无。这种伙伴关系应涉及更长远的合作,在培训、贷款、展出、保护和研究等方面互惠互利。要进一步有利于增进对合作国文化的了解,在了解的情况下深入讨论。通过合作研究实施一些行动,与社区、学校、志愿者、有志于学习者和大众举办学习活动和普及项目。 此类合作重视双方在加强文化理解方面的共同愿景,为世界各地保护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还进一步关注收藏和生态系统面临的全球性威胁。 合作有助于非洲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博物馆业,也有助于非洲博物馆融入国际博物馆展览的大家庭。为加深对世界不同文化的理解,促进文化融合与文化交流,这种方法值得采纳。将区域视角引入博物馆管理工作变得越发重要。要追求超越国境的主题与课题,着眼于增进对区域内不同文化的理解。 肯尼亚国家博物馆与全球多家博物馆结成了合作伙伴关系,其中较大规模的如与大英博物馆的合作,近期还与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水下考古方面开展了合作。 5. 社区参与 作为城市的一员,博物馆及其使命,以及所肩负的责任、参与社区的方式都在不断变化,以适应所属地方、国家和全球的社会及经济环境。博物馆有必要与时俱进,对逐步迫切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作出回应,如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社会公正以及原住民权利等问题。博物馆的资助机构和利益相关方目前认识到,博物馆和相关项目需要展现对本地社区的影响力,体现自身价值,从而吸引源源不断的资金与支持。 身处变革时代,博物馆在应对社会凝聚力、身份及归属等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探索自身根源的过程中,人们总会想到遗产和传承。世界上绝大多数博物馆都曾经历转型,将社会群体视为项目和活动的合作伙伴。这种新方式为博物馆和社会群体提供了一种有利的工作条件,因为博物馆就是关于人类的,是由人类自己创建的。不过,参与式管理的引入取决于博物馆的承诺,需要有时间和资源并假以时日:要在利益相关方之间达成共识;要建立新的制度安排;要保证适合地方参与的规则和激励手段;要培养地方层面的组织能力。 社会群体参与博物馆,是缩小两方差距、改善双方关系的重要因素。社会融合能够带来信任、理解、身份认同感,以及把博物馆建设得更贴近社会群体。 博物馆必须扎根社会,即与当地社会群体合作,拓展博物馆的操作基础,增强贴近性。社会群体参与的概念很重要。因为一个社会群体有共同的特征、面貌和气质。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管理者,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它还肩负着另外一种责任,那就是协助国家和公民政府以及民间社会,应对社会群体和社会的问题及发展需求。博物馆是否贴近社会群体,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满足社会群体的需求,是否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社会群体参与进来,进行意见反馈,提出新的观点和理念,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能够帮助博物馆走近社会群体,实现可持续发展。 6. 藏品的保存 保存与修复对任何博物馆来说都是头等重要的工作,目的是给未来保存文化遗产。保存工作包括验收、存档、处理以及预防性保存,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研究和教育的支持。 在保存的同时进行研究,有助于增进对藏品的理解,并能更好地了解藏品保存状况恶化的原因。这些信息对发展新的保存技术非常重要,更对以最佳条件来展示和保存藏品具有建设性意义,可以防止恶化。 因此,博物馆需要提高和强化藏品保存能力,积累藏品护理和保存知识,研究藏品以造福于今天的人类和子孙后代。 7. 展览与拓展项目 放眼世界,展览已经成为博物馆进行交流、树立自身教育机构形象最重要的媒介。博物馆的功能就是交流。博物馆以此为目的来进行文物和藏品的收集、保存、诠释和研究。没有比展览更为有效的交流方式。展览和由此形成的交流空间可以成为无价的工具,改变博物馆运行及与公众交流的方式。 博物馆是讲述故事的理想场所,并鼓励参观者以自己方式进行解读。听故事是最基本的学习手段。故事有始有终,启发人们的反思,激发公众的讨论,从而教给我们一些东西。故事令我们发挥想象力,怀有敬畏之心;故事让倾听者遐想另一段时空,发现特定的宇宙,体会他人的感受。故事保留着个人和集体的记忆,可以同时讲述给儿童和成年人听。 博物馆在教育公众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通过展品和展示技巧,让我们对文化有更深刻、宽广的理解。在不断探索展品和展示新主题的过程中,博物馆打开了探究其他领域的大门。归根结底,让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博物馆作为教育阵地的作用。 8. 针对学龄儿童的教育拓展 博物馆的性质决定了它们对绝大多数儿童特别是学龄儿童的吸引力。博物馆包括各类机构,它们不仅是公共教育和娱乐的场所,也属于一项公共服务。 很多博物馆都开展针对儿童的拓展项目,但能让学龄儿童深层次参与其中的博物馆却比较少,利用自己的博物馆这样做的就更少。学龄儿童的教育拓展如果开展得好,将有助于学校教育。围绕不同学科的拓展工作,例如动物学和地理,则要结合小学课程内容来学习藏品。 博物馆的教育者不应等待学龄儿童来博物馆参观,而是要带着博物馆的藏品走进学校,举办特定藏品的手工课。这样一来,藏品就能激发兴趣,紧扣课上讨论的主题。 博物馆拓展工作应当成为学校参与议程的重要内容。广泛地利用藏品开展拓展工作,吸引和激发青年人的兴趣,博物馆就会变得与众不同。 毫无疑问,博物馆的形象取决于其中的展览。但是,能否引起参观者的兴趣则取决于博物馆如何展现藏品,以及如何利用藏品发挥教育学龄儿童的功效。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