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在中国博物馆协会第五届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作了关于《广义博物馆理论与实践的思考》学术报告,在长达两个多小时的报告中,援引国内外博物馆的实例,站位博物馆学的发展前沿,论述了内涵无限广博、外延无限广阔的“广义博物馆”时代必将会到来。与会者感到十分振奋,备受鼓舞,本报选取了单霁翔博士的多媒体报告文档,在这里刊发,以飨广大读者。 引 言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状态。博物馆开始将更多的目光,投向全体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和文化需求,不断创新博物馆文化的展现方式,提高博物馆文化的服务能力,不仅将文化遗产领域所有的信息都纳入博物馆文化之中,博物馆本身也成为城市文化活动的核心。 博物馆的结构已经日趋复杂和多元,不仅反映城市的文化形象,而且表达城市的文化精髓。这表明博物馆事业的领域,不仅在博物馆馆舍之内和人工制品之间,而且涵盖整个城市的生活领域,包括作为整体的文化遗产。这一变化,对于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和展示的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人们认识到,博物馆不仅具有收藏、研究和展示功能,而且已经成为多元化、多功能的文化设施。博物馆存在的前提是文物藏品,而在这些文化资源中蕴藏着丰富的人类精神。博物馆的触角开始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个阶层,大大超出以往所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参与到城市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 博物馆的核心价值,已经从保护文物藏品到保护文化遗产,再到服务社会,进而到参与推动社会变革的神圣责任。这是新时期博物馆事业发展的理性决策,是实现博物馆使命具有永久意义的真理原则,更是对博物馆要成为“一个在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方面令人尊敬的声音”的卓有成效的履行。 博物馆功能已经从满足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到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再拓展到广大民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这是“以人为本”理念在博物馆领域的体现。博物馆不再只是文物的积累,藏品的仓储,历史的收藏,静态的展示,而是成为人们艺术、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健康反应。 我国博物馆界与国际博物馆大家庭的联系日益广泛,国际经验为我国博物馆事业发展不断开拓思路。通过分析我国社会历史的沿革、发展的阶段、制度的特点、文化的传统、民众的需求,结合我国文化遗产资源的特点,加以选择吸收,寻找更加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博物馆事业发展之路。 我国博物馆群体通过自身的不断完善,努力实现多样化的社会角色,使博物馆成为城市文化进步的积极力量,成为加强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成为改善民生的积极力量,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这些目标的实现,既是博物馆核心价值与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新时期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完善。 我国博物馆的法规体系不断完善,体制改革不断推进,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人才队伍不断汇聚,为博物馆事业现实发展不断增添活力,为博物馆事业未来发展不断拓展空间。这些都表明,博物馆功能正在延伸,博物馆价值正在提升,博物馆事业正在壮大,博物馆事业应该踏上新的台阶,加速科学化发展进程。 我国博物馆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是,广大民众对于博物馆社会性和公共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反映出博物馆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在质量提升方面重视不够;在馆舍不断完善的同时,在融入社会方面重视不够。由此可以看出,及时调整发展思路,实现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紧迫性。 从“数量增长”走向“质量提升” 当前,我国迎来了博物馆建设新的高潮,全国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各界人士相继新建、扩建和改建博物馆。无论从博物馆的数量增长、发展速度,还是建设规模,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我国博物馆规模快速扩张的时期,也是规范行业管理、提升运行质量、明确行业方向、拓展发展空间的关键时期。 博物馆馆舍建设质量的提升:博物馆建筑不是普通的楼宇,而是传承文明、延续历史、沟通文化的精神圣地。博物馆馆舍建筑应以自信的心态,表达出对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以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民众分享群体记忆、联通历史与未来的公共空间。为了达成这一目标,需要博物馆人全程参与馆舍建设工程。 博物馆藏品保护环境的提升:博物馆承担着延续所保管文物藏品寿命的天然职责,提升藏品保护环境、确保藏品安全是博物馆的义务。应强化预防性保护理念,开展馆藏文物环境控制、藏品病害检测分析、保护修复技术的研究,全面实施藏品保存环境达标建设。同时,提升博物馆安防技防水平,遏制文物犯罪案件发生。 博物馆科学研究成果的提升:围绕博物馆藏品、展览及其社会服务开展的一系列科学研究,是博物馆赖以发挥各项功能的基本前提。应搭建开放的高水平研究平台,推进博物馆学理论研究和博物馆应用技术研究,加快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博物馆的管理创新和工作创新,提高博物馆的文化传播能力。 博物馆陈列展览内涵的提升:博物馆通过陈列展览述说历史、书写记忆,进而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陈列展览应提倡精品意识,适时进行调整,不断提升陈列展览的科学与艺术内涵,增强陈列展览的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和吸引力、感染力,是满足鉴赏力、欣赏标准都在不断快速变化的现代观众群体的有效手段。 博物馆社会服务理念的提升:观众在博物馆享受到的服务水平优劣,直接影响其参观体验,影响博物馆办馆宗旨的实现。参观感受的愉悦不仅取决于陈列展览本身,更多来源于服务内容的充实。博物馆应立足自身使命和功能定位,在实现办馆宗旨职能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提升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拓展服务空间。 博物馆文化传播功能的提升:博物馆是文化资源的高地,社会教育的课堂和展示文明的窗口。需要深入研究博物馆文化资源特征,探索文化传播的规律,运用各种手段和场合,拓展博物馆的传播功能。同时,发挥博物馆文明对话平台作用,推进文物展览交流,引进世界文明展览,共享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博物馆市场营销效果的提升:博物馆开展市场营销的前提是确保安全、公众受益、反哺事业。博物馆市场营销的核心是建立在藏品、展览之上的文化创意,重点是持久而广泛地构建观众的互动体验。博物馆文化产品研发要注重突出个性,使之成为博物馆文化的最佳代言,拓展和延伸文化传播功能,实现观众“把博物馆文化带回家”的愿望。 博物馆科学管理水平的提升:博物馆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既需要良好的外部环境,更需要规范的内部管理机制。当前,亟需健全权责明确的博物馆管理体制,探索适应不同类型博物馆的办馆模式;完善科学高效的博物馆法人治理结构,实现博物馆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使博物馆职业道德建设、综合评价体系、社会投入机制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博物馆大家庭的多样化发展:当前,我国以国家级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类别多样化、举办主体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初步形成。人类文明体现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博物馆类型的单一,将导致展示人类文明成果的局限性。因此,必须建立多元化的博物馆体系。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 博物馆是城市文化进步的积极力量:博物馆留给人们的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忆,还蕴含着人们对未来的理想;人们不仅感受到视觉上的愉悦和知识上的满足,更多的应该是精神上的归属和心灵上的净化。为此,博物馆应更加自觉地关心城市文化的进步,注重自身业务活动与人居环境改善的内在联系,以促进社会变革和发展为己任。 博物馆是加强社会教育的积极力量:博物馆展现着人类整体文明与智慧。博物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符合世界博物馆发展潮流,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发挥博物馆教育资源的独特优势,推动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组成更加健全的社会教育网络,普及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全民文明素质。 博物馆是改善民众生活的积极力量:公平正义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而保证社会成员共享人文关怀和文化成果,解决各类困难民众、弱势群体的文化生活贫困问题,应该成为博物馆不懈的文化追求。为此,博物馆应促进社会成员、社会群体之间的友好交往与和谐相处,重视消除文化贫困,维护文化公平,努力保障广大民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博物馆是促进社会发展的积极力量:博物馆的诞生与发展根植于社会,对博物馆本质的研究必须与社会公众互动。公众参与是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工具。博物馆所涉及的知识、意识、技能、情感等都属于社会公众参与的内容。博物馆服务社会的理念,将逐步拉近博物馆与民众的距离,有效改善博物馆的公众形象。 实现保护性再利用的旧址博物馆:建筑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自从有了建筑活动开始,建筑就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旧址博物馆一般是指利用历史建筑的特殊空间,展示社会发展、事件发生、人物活动历史瞬间的博物馆。旧址博物馆的旧址本身就是博物馆展示的主体,对其文化内涵加以挖掘,对其文化特色合理利用,是旧址博物馆成功的关键。实现考古信息展示的遗址博物馆:遗址博物馆不仅是考古学扩大公众影响的窗口,也是考古学服务公众的途径。对于考古遗址的诠释与展示,应该是考古学家和博物馆学者之间有意义合作的结果。遗址博物馆应成为专业人士和社会公众共同的乐园,把社会公众对历史奥秘的好奇看做是一种文化寻根的愿望,是遗址博物馆发展的积极动力和坚实基础。 实现原生环境保护的生态博物馆:生态博物馆的理念在深化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实践,不断拓展新的理论。生态博物馆的思想必须本土化才能生根,而不应该试图将其标准化和形式化。因此,生态博物馆应该突破原有的实践范围,根据各地的特点,具有丰富多彩的形式,从更广泛的领域,选择有代表性的不同要素,作为实践的延伸与拓展。 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社区博物馆:社区博物馆为当地居民提供学习与合作的机会,培养能够对社区文化负责任的新一代居民,以实际行动回答人们的现实问题,使社区民众生活在一个和谐、宁静、优美、舒适、方便的社会环境。社区博物馆将文化活动整合于社区生活之中,并通过鼓励多样化的交流模式,使自身在社区生活的不断进步中得以发展。 实现传播方式拓展的数字博物馆: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记录和保护文化遗产获得了新的手段。传统博物馆的展示方式已经难以满足参观者的个性化需求,而信息传播方式的革命,将拆除博物馆文化传播的壁垒,从博物馆网站、数字化博物馆到数字博物馆的探索与实践,使博物馆文化的传播方式呈现出跨域式发展的趋势。 结 语 今天,我国博物馆事业已经走过百年艰苦创业的辉煌历程。博物馆先辈所表现出来的传播文明、启发民智的人文理念;矢志不渝、披荆斩棘的创业精神;无私奉献、恪尽职守的敬业品德;乐而忘忧、服务社会的公众意识,都是博物馆的宝贵精神财富,也都深深地感动社会,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博物馆人的爱岗敬业精神。 博物馆事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清醒认识自身不足,避免追逐功利、遏制浮躁之风,从现实国情出发,从夯实基础做起,从社会需求实践,使博物馆成为开启公众智慧的钥匙,创新思想观念的源泉。唯有如此,博物馆事业才能取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辉煌成就。 我们正处于快速发展的特殊时代,我们所面临的大量问题,既是不能回避的长远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因此,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地加以研究解决,不应忽视博物馆的基础理论研究,不应忽视博物馆的基本队伍建设,不应忽视博物馆的基础设施完善。博物馆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博物馆实践也永远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经验之上。 面临城市化加速发展进程,面临持续的大规模城乡建设,人类社会珍贵的文化记忆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在此情势下,博物馆不能再囿于传统框架,不能再将博物馆的活动空间和影响范围,循规蹈矩地限定在馆舍之内或有限领域,而应该努力站位时代的前沿,将更多的文化遗产纳入博物馆的抢救保护之列。 人类社会处于非同寻常的快速变革时代,博物馆也面临着正确理解自身价值、重新定义发展宗旨的任务。在这一背景下,任何一座博物馆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必然参与到社会变革的进程之中。这些新的挑战和选择,也给博物馆提供了分享国际经验、完善自身功能和职能、加强能力建设的难得机遇。 博物馆事业具有广阔前景,充满发展机遇。在经历了“从整合走向分化”之后,将重新实现“从分化走向整合”。为此,亟须通过分析博物馆领域的发展趋势,领会广义认识理论的时代意义,思考博物馆概念内涵的深化和外延的扩展,正确处理博物馆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各种关系,探求博物馆文化体系的完善。需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入的角度,梳理文化遗产保护与博物馆使命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多样化地理解博物馆的专业化功能与社会化职能,探索新的博物馆类型和相应的发展方式,突出强调文物博物馆事业“整体的观念”,将传统的博物馆理论,扩展为全面发展、兼容并蓄、动态开放的博物馆理论。 博物馆文化的展示空间从馆舍到社区、从城市到乡村、从地上到地下、从国内到国外,将文化遗产置于博物馆的广义范畴来认识,体现出外向的、多维的,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以满足公众需求为核心的发展思路和时代精神。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拓展和深化,也赋予博物馆工作前所未有的用武之地。 不断涌现的旧址博物馆和遗址博物馆,将保护对象扩大到不可移动文物,突破了传统博物馆特定馆舍建筑和文物藏品的概念;生态博物馆和社区博物馆,将保护范围扩大到文化遗产区域,寻求文化遗产未来的延续和发展;数字博物馆,突破空间和时间的界限,在更广阔的范围促进博物馆文化的影响和传播。 实现博物馆的文化创新,需要有坚定的自信和包容的胸怀。当今社会生活,呈现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的特征,也促进博物馆文化形态快速转变。在此背景下,任何博物馆都不可能孤芳自赏和自我封闭,而需要更多地融入社会,更多地关注民生,更多地担当责任,更多地实现创造,完成一次次历史性飞跃。 博物馆学理论应该有更为广泛、更为综合的概念,博物馆工作应该有更为科学、更为专业的前提。随着社会的发展,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会有一个新的发展,理论思维的高度标志着一门学科发展的水平,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博物馆学理论体系,需要博物馆学研究着眼未来发展,强化探索意识。 博物馆的概念不断扩大,其所包括的内容呈现出螺旋式的发展,博物馆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念不断酝酿和形成,博物馆的思维范式和行为模式不断变化和转换,博物馆的专业功能和社会职能不断完善和提升。正因为如此,对于博物馆事业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需要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整体思考。 文化遗产保护的视野不断扩展,从文化遗产到自然遗产,从可移动遗产到不可移动遗产,从历史遗产到当代遗产,从物质遗产到非物质遗产,博物馆的保护、研究、展示空间,也必然从传统博物馆的“馆舍天地”,走向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也使博物馆工作更加视野开阔,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进入无限的发展空间。我们正沐浴着21世纪的朝阳,新的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博物馆,博物馆如何凸显自身的存在价值和特色,是必须思考的关键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决定着今后博物馆的运行方向和发展方略。博物馆必须从相对狭小的“馆舍天地”中走出来,迈向更为广阔的“大千世界”,这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结论。 无论是从宏观的系统整体出发,还是从微观的应用角度出发,对博物馆问题进行深入探索,都必然涉及众多相互联系的学科。提出和探讨“广义博物馆“概念的目的,在于从更大的范围和更高的层次,提供理论研究和实践创造框架,认识博物馆学的重要性和科学性,揭示博物馆学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我国博物馆事业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可以预见博物馆学和博物馆事业,无论在数量上、规模上、发展速度上,以及在内容和方法上,都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广义博物馆”时代必将到来。这里所说的广义,是指博物馆质量提升的空间无限广博,博物馆文化传播的世界无限广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