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讲解好车马坑的几点新认识——以三门峡虢国车马坑为例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中国文物报 雷建鸽 参加讨论

    在三门峡的虢国博物馆中,车马坑展厅是陈列设计中的重要展区之一,却是最难讲解的。根据多年的工作经验,结合虢国车马坑的特点,我对车马坑的讲解总结了几点,和同人们探讨。
    车马坑讲不好的主客观原因有:第一,由于年代的久远,车轮已腐朽成灰,颜色像土,它的视觉冲击力小,很难让观众相信是真的遗迹,导致观众对车马坑的兴趣不高,观众的兴趣提不起来,影响讲解员的发挥,有的讲解员就干脆几句话一带而过。第二,车马坑的讲解牵扯的知识点比较多,如西周的礼制,车马文化等,这些知识点散,容易使观众在参观的过程中注意力分散,感到枯燥。还有车马坑的参观面积一般较大,参观人群容易分散,人群不集中,也影响讲解效果。第三,讲解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他们对工作的态度以及讲解员的语言表达能力,这些也都会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效果。
    那么,车马坑的讲解该如何做好?我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讲解车马坑时,需注意纵横对比,扬长避短,用名人之言突出虢国车马坑的特点
    在参观过程中,经常有观众提到:三门峡的车马坑和其他地方的车马坑有什么不同。讲解员这时就要纵横对比,尽量发挥本馆车马坑的优势,从而给观众一个清晰的答案,让观众参观完后,向其他人讲述时,能够津津乐道。
    三门峡车马坑是以两匹马拉的战车来陪葬的,是一个地下军阵的形式埋葬,作为以军阵陪葬,三门峡车马坑的历史要比秦始皇兵马俑早约600年,因此可以说三门峡的车马坑是秦兵马俑的葬俗渊源。2002年,著名作家冯骥才参观虢国车马坑后,感慨地说到:“三门峡应该叫响这样的口号‘先看虢国车马坑,再看秦皇兵马俑’。”其他地区清理出来的车马坑大都是以仪仗队的形式来陪葬。这是一个可比之处。
    二、古今相鉴,用历史史实联系到车辆的重要作用
    车,本是代步工具,是贵族身份的象征,它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观众对车感兴趣的话,讲解员可以多讲解车的渊源、构造及车的作用,中间讲解还可以穿插一些传说故事,增加讲解的趣味性。比如车的发明。传说中黄帝不仅是一个优秀的部落首领,还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有一次,他看见风吹着圆形的蓬草在地上滚动不停,便触发了灵感,发明了车轮。车的诞生,使人们找到了代步工具,车上的横木为轩,直木为辕,人们为了纪念黄帝,就称他为“轩辕氏”。
    车一诞生,就应用到了战争之中,传说黄帝大战蚩尤之时,就曾使用一种神奇的“指南车”来指引方向,帮助自己反败为胜。后来,像商汤灭夏,周武王伐纣,军队使用的主力都是兵车。可见,早在3500年以前,战车就已经成为陆地战场上的主角了,当时战争中使用战车数量之多、规模之大,世所罕见。所以,有人认为中国才是真正的“车战王国”。讲解员还可以讲解,在古老的中国象棋里,行动最迅速、威力最强大,对全局影响最关键的棋子不是兵或卒,也不是可以远程轰击的炮和威风八面的马,而是可以横冲直撞的“车”。这一点恰恰印证了从商代一直到战国时期,军队作战的主要方式是车战,军队的主力是车兵,而衡量一个国家军事实力强弱的标志就是拥有战车的数量。古人曾这样形容国家的大小“百乘之国”“千乘之国”“万乘之国”。对于这些车的知识点,讲解员都可以讲解出来,一方面丰富了讲解内容,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观众的求知欲。
    三、由表及里,由虢国贵族陪葬车马联系到周朝的礼制
    在三门峡虢国博物馆中,高级贵族墓的旁边经常有一座陪葬的车马坑,它们或大或小,都是与墓主人生前的身份相符。显然,车马坑是墓主人生前身份的象征。那么,为什么要用战车陪葬呢?这是大多数观众都想知道的问题。讲解员可以用一个反问句,不仅吸引观众注意,而且提醒了观众讲解员下面讲的就是答案。《论语·先进》曾记载有关孔子的一件事。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死去,其父亲找到孔子请求他将平时乘坐的车子卖掉,买椁(外棺)葬颜渊。孔子不同意说:“即使我的儿子死去没有外棺,我也不可能将车卖掉买外棺随葬,因为我作为鲁国的大夫出行是必须乘车的呀!”可见车是贵族身份等级、地位的重要标志,平时乘坐,死后陪葬,以致于在地下可以继续维护贵族至高无上的权利。讲解员由一个故事引出了周礼。对于贵族们来说,有车不乘是被当时的礼制和社会舆论不允许的。在西周,由于等级制度的限制,有身份的贵族有车马,一般平民不准有马或车,身份越高拥有的车越多,越豪华。虢国贵族以大量的车马随葬,不仅反映了虢国国力的强盛和高超的造车技术,同时也反映出虢国贵族完全遵从西周的礼制,以及崇尚武勇,偏爱车马的世风。
    周代的礼制是非常深奥的,讲解员通过这样通俗易懂的小故事,由浅入深地使观众了解周代的礼制,从而了解虢国世风。中国是一个礼仪大邦,中国如今的“礼”就出自周代的“礼制”。让观众明白,礼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根脉,是道德的根源,是一个不可逾越的屏障。如果能将这些内容讲解出来,那么讲解的意义就上了一个层次,而不仅仅是很肤浅的讲解了。
    四、借助辅助展品,加深观众对车的认识
    在虢国博物馆车马坑展厅右侧的墙壁上,有四幅大型的壁画,壁画内容从4个方面阐述了车的4种用途,分别是:出行乘坐、野外作战、交通运输、田野狩猎。我想,设计者最初的用意不单单是为了装饰展厅,可能还想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古代车辆吧。讲解员在讲解中可以借助壁画,变换讲解的形式,不但新颖,而且和观众达到互动的效果。
    在进入虢国车马坑时,我们一眼就能看见一辆“车模”,其实车模的车厢上记述的是车马坑展厅的前言,这点很容易被讲解员和观众忽视。在讲解完遗迹后,带领观众具体了解车的结构,利用车模再加上恰当的手势,加深观众对古代战车的认识,讲解的效果必定会事半功倍。如一般来说,战车上的甲士都是三个人。其中,中间的负责驾车,叫御者。左边的是一车之首,称为“车左”,他拿着弓箭,远程射击。而右边的为“车右”,手拿戈、矛,这三人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这三名甲士所站之处是战车的车厢,又叫“舆”。车厢前部的横木可做扶手,叫做“轼”。我们再举一个名人和车有关的例子。北宋有一位大文学家叫苏轼,其父苏洵给儿子取名为轼,就是希望他长大后成为一个有用之材。苏洵还给次子取名为“辙”,“辙”本是车轮在地上碾过的痕迹,论车子的功过,谁也不会想到辙,但车毁人亡,灾祸却不会牵连到辙上,以“辙”取名,也是叫儿子长大后要有所作为。
    五、换位思考,因人施讲
    衡量讲解员的讲解水平最关键就是“因人施讲”。要设身处地站在观众一面,了解观众的兴趣爱好、文化程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观众对车马坑文化有兴趣,可以多讲和车有关的知识点,满足观众对知识的渴求。比如:战车驾二马为骈,驾三马为骖,驾四马为驷。《论语》中说“齐景公有马千驷”,不是说他有四千匹马,而是说他有一千辆车。古人说“车之能转千里者,其要在三寸辖”,因此,辖后来引申为“管辖”“辖制”“辖区”之意。
    战国末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标志着战车时代的终结。这些车马的文化,讲解员都可以根据情况向观众讲出来。总之,要真正站在观众的角度,尽可能地让观众过饱眼福,同时也让观众上一堂生动的车马文化课,不枉此行。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