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光明——中国共产党北京革命足迹”是首都博物馆为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举办的展览,将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和北京史有机地结合起来。展览分为“革命风潮”、“中流砥柱”、“建国伟业”三篇,撷取中国共产党在北京从诞生到壮大,直至取得全国胜利的历史进程中三段最重要的时期,反映了共产党人在各个阶段都站在时代潮头,从广大人民最根本利益出发,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光辉道路。 此次展览文物230件套,既有饱含历史信息和时代烙印的各类文献,也有历经沧桑保存完好的实物。其中,20世纪30年代革命者在白色恐怖中为李大钊烈士镌刻的纪念碑的拓片,抗战时在北京地区牺牲的八路军最高指挥员白乙化的手稿,以及新中国开国大典使用的礼炮都是难得一见的珍贵展品。“革命风潮”中新文化运动及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时的书籍、报刊,展示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使命意识、早期共产党人与劳工大众紧密相连的真挚情怀。“中流砥柱”里陈列的八路军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所使用的简陋的武器、缴获日本侵略者的累累罪证,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和北京人民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建国伟业”所展示的北平人民迎接解放的欢欣场景和新政协会议的丰硕成果,体现了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胜利是人民的选择、历史的必然。 展览除了大量的文物、图片资料外,还特别制作了逼真的“历史场景”。在“革命风潮”中,复原了1921年成立的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当年邓中夏等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将革命事业与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补习学校简陋艰苦的条件中与工人同甘共苦,宣传革命思想。粗糙的黑板上写着“工”和“人”,两个字加起来就是“天”,再现了工人们在深入浅出的学习中走上革命道路。 “中流砥柱”部分将抗战亲历者访谈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耄耋老人讲述一个个亲身经历的惊心动魄的故事,不仅丰富了展陈语言,而且使展览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尊重事实的多样性,构建真正的“人”的历史。 本次展览还将北京现存重要的党史遗迹进行集中展现,并与本次展览的系列体验活动“追寻革命足迹,重温北京记忆”配合。观众在展览中得到启示,在北京市内、郊区的史迹遗存实地体验的活动中,体验革命年代共产党人的坚贞和伟大。 作为重大庆典的纪念展览,通常的设计思路是“高大全、红光亮”。但是,城市博物馆的基本观众群是谁?建党90周年的特殊观众群又是谁?这些都是这次展览设计的出发点。通过调研,我们认为展览的主旨应当是:使观众从客观史实中有所收获,使党员干部从时代赋予的个人信仰中有所收获,使普通市民从城市的红色记忆中有所收获。展览设计原则最终落在“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的博物馆探索精神上,在展览设计与革命信仰之间建构展览系统。 本次展览的陈列设计尝试“静中有动”的理念,从众多创意中选定了“折起的记忆”作为展览主造型,以景观艺术“折纸飘带”象征北京的红色记忆。展览主造型之外还配置了三条信息流线:1.展厅内由文献和场景组成“红色遗产廊道”,构成了展览的主展线;2.从展厅延伸至公共空间的的红色记忆飘带组成了“红色记忆廊道”,象征着党与群众的纽带;3.“红色体验廊道”:将北京地图与革命史迹组合为“红色地图”,成为本次展览的标志。 版面设计的一大特点是“纸上博物馆”理念的贯彻。鉴于本展览的展品以文献居多,有的如各类老报纸等开本较大,因此以众多的方盒子“展箱”将文物和实物上墙安装,突显“档案揭秘”的神秘,以考证、破译的手法将文献背后的故事娓娓道来,使“纸上博物馆”的概念变得立体。 展览每一部分的开篇均强化了主题造型,整体展览版面用时间线索控制流线,把握宣传高度,提炼展线兴奋点。对于与展览内容相对应的各个馆外体验活动,用动态多媒体予以导视。 概括而言,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本次展览的设计原则都是力求平实、客观,突出体验,没有口号、不做说教、不循套路。“开拓、进取、务实、奉献”成为革命信仰与本次展览之间的共性和纽带。这既是对我党早期党建工作中的朴素、务实作风的贯彻和再现,也是博物馆展陈设计从华丽装修到朴实无华的一次探索和回归。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