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良渚文化玉器,我很喜欢,这一方面源于考古学的教育背景,另一方面源于自己近几年专门学习研究古代玉器的经历。搞古代玉器研究,良渚文化玉器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从物质层面说,历史时期的出土遗物中有时会包含良渚文化玉器,清代宫廷之中有良渚玉器的收藏,商周时期继承了同样的玉器类型;从意识层面说,良渚文化玉器所承载的礼制文化融入了商周文化,并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构成因子。 良渚文化玉器展的内容既容易设计,又有一些难度。说其容易,是因为多年的积累,良渚文化玉器研究已硕果累累;说其有一些难度,就是如何在有限的展品中呈现这些研究成果,摆脱旧有的内容设计思路的束缚,让知名度比较高的良渚文化玉器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观众面前。这个展览的内容架构出于这样几点考虑: 以用玉文化作为展览的切入点 一个展览,切入点的选择很重要。不同的切入点,会形成不同的展览框架和展品展示角度。古代玉器方面的展览,有的是通史陈列,以玉器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有的是专题陈列,以玉器的功能为展示线索。良渚文化玉器展的最初构想也试图以玉器的功能为出发点,把玉器分成礼器、装饰品等不同类别,但思考之后,觉得这样做有两大难点:一是许多玉器的具体功能并不明确,二是无法体现良渚文化玉器的精髓。与晚期的玉器更强调用料与做工不同,良渚文化玉器浓缩了文明社会初始时期的信仰,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社会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这些玉器更像是一些符号,通过造型与纹饰传达着先民的观念。所以,揭示良渚人的用玉文化更能体现良渚玉器本身的价值。 良渚人的用玉文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玉事神,以玉别贵贱;二是性别不同,用玉也会不同;三是在技术落后的条件下,却奋力追逐着造型的规范与纹饰的精巧。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玉钺、玉梳背、玉三叉形器为良渚文化独特的器类,它们是原始宗教活动中的重要道具,是取悦于神的圣物,并进而在现实生活中成为少数人昭示身份的象征。良渚社会的男性贵族与女性贵族在用玉方面彼此区别,体现了男女强烈的性别意识和社会分工,玉琮、玉钺、玉三叉形器、玉锥形器主要出土于男性贵族的墓葬,而玉璜、玉纺轮、玉圆牌出自女性贵族的墓葬,玉串饰、玉梳背和玉带钩等为男女贵族墓葬都出土的玉器类型。良渚文化玉器不仅有专门的生产地点,而且形成了井然有序的工作流程,包括开料、设计、钻孔、琢纹、打磨和抛光等几个工序。这种较为专业的生产背后,既有强烈而炽热的原始宗教情感,也有在这种意识形态之上逐渐形成的管理模式,所以,良渚文化玉器的制作工艺不仅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深层次的是其蕴含的社会意义。蒋卫东先生对良渚文化玉器做了精练的概括:神圣与精致。就本人的理解,神圣言其制作目的,精致言其制作工艺;神圣居前,强调良渚玉器体现的精神内涵的重要性,精致居后,是说精致是源于精神追求之上的工细;神圣造就精致,精致源于神圣。据此,展览设计了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体现良渚人的用玉文化,即“神秘纹饰”“以玉载礼”“乾坤有别”和“精工细琢”。 以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为先导 良渚文化玉器主要出土于太湖周围的遗址。在一个远离其出土地点的地方做相关专题展,非常有必要交待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帮助观众了解玉器的出土背景。展览以“玉出高坛”为第一单元,旨在通过几个点来概括性地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史:第一,良渚文化玉器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出土,并成为当时贵族的收藏品;第二,良渚文化的玉琮在宋代还成为瓷器模仿的器形;第三,以地图的形式形象而直观地展示良渚文化玉器的发现地点;第四,良渚文化玉器出土的地点多呈土丘状,或为自然形成,或为人工堆砌,玉器的出土环境与玉器的功能密切相关。展览当然不可能例数每一个土丘,只能以点带面地解剖其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一个,即反山,展览中选取了反山原貌图片与发掘后的图片,通过强烈的对比,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产生深刻的印象。 考虑良渚文化玉器的时空坐标 一个展览应该努力拓展无形的容量,尽量避免仅仅局限于数量有限的展品。拓展展览容量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有的展览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触摸屏容纳大量的背景信息和展品介绍。对于展陈场地有限、展览费用不足的展览,只能通过经济有效的手段向这个方向努力,比如,通过展板提纲挈领性延展时空,使观众能够在更宽阔的背景下理解或欣赏展品。良渚文化玉器展在内容设计中,特别考虑到了这一点,根据展品组织了“源远流长”单元,旨在揭示良渚文化玉器从何而来,又对后世有何影响,这无疑会延展良渚文化玉器的时间和空间,或者说,观众可以在更广阔的时空背景下审视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的一些玉器可上溯到马家浜文化,甚至是崧泽文化。如果对早期玉器有所了解的话,会很快想到红山文化玉器也走了一条相似的道路,不同地域相近时间段内的玉器文化的相似经历暗示了一种规律性的东西,即史前时期的玉器由简单向复杂的发展与社会结构的日趋复杂是同步的,所以,尽管我们看到的是玉器类型的继承与超越,背后还有更深层次的动因需要思考和探索。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璧等器物和神人兽面纹对商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们承载的礼制文化因融入商周文化,进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试图在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结合点 一个关于数千之年的展览,决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曾经的辉煌,也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良渚文化玉器展除了要展示这个文化的玉特征外,还试图唤起观众对精神力量的感叹,在物质追求弥漫于各个角落的今天,呼唤精神追求的回归恰当其时。良渚文化玉器出现于距今5300~43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一个遥远的过去,一个技术落后的时代,却制造出让现代人感叹不已的精致玉器,背后支撑的就是巨大的精神力量——对神的崇拜与信仰。树立理想与目标,并义无反顾地追求下去,不管贫穷与富有,不管赞美与责难,是超越时空的美德,是我们在远古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找到的契合点。为此,展览的结束语特别写到:“良渚文化玉器被数千年的岁月改变了色彩,但精神寄托与物质追求杂糅的神圣与精致却从未改变。于是,它们时隐时现的身影成为许多历史时期的一个情绪,吸引着学者、帝王或记录或吟咏。在看似朴素沉静的良渚玉器身上,行色匆匆的现代人,感悟到了什么呢?”想来,不同的观众会有不同的感悟吧。 在79件(套)展品中试图做出上述尝试,或许带有一些奢望。但是,受这些浓缩着远古先民炽热情感的玉器的感召,还是不揣冒昧地去实践自己的构想,也算是一种追求吧。 【展览名称】神圣与精致——良渚文化玉器展 【地点】北京艺术博物馆 【时间】4月12日至6月12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