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甲胄 清(公元1644年-1911年) 甲长130厘米,胄高63厘米 清朝自皇太极始有大阅制度,入关后定为三年一次。大阅时皇帝全副武装,检阅八旗军之火器营、鸟枪营、侍卫军等。这套甲胄是乾隆帝阅兵时穿用的,铠甲用锦料制成,通体遍钉镀金铜泡。全甲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称甲衣,下部称围裳。甲衣上有左右护肩、前后护心镜等。胄为皮胎黑漆,镶镀金镂空云水龙纹及各色宝石饰件,缀紫貂毛盔缨,顶端镶乳状大东珠一颗。 乾隆帝(公元1711年—1799年)就是清高宗,姓爱新觉罗,名弘历,他在位共六十年。乾隆帝曾自我总结一生有“十全武功”,自诩为“十全老人”。并作《御制十全记》,令写满、汉、蒙、藏四种文体,建碑勒文。乾隆帝所谓的“十全武功”指的是: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 平大小金川 、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 平准噶尔、乾隆二十二年(公元1757年) 再平准噶尔、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 平回部、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平缅甸、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 再平大小金川、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年) 平台湾、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 平安南、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 平尼泊尔、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 再平尼泊尔。 其实,“十全武功”是乾隆帝的自我夸耀之词,要说历史影响较大的是对西北的三次用兵,即平定准噶尔部与平定回部。尽管当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被康熙帝击败,但他的侄子策布阿拉布坦父子在西北仍拥有很大的势力,控制了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他们死后,准噶尔部发生争夺权力的动乱。乾隆帝抓住时机,在公元1755年果断出兵攻占伊犁,平定了以达瓦齐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元1757年第二次出兵,平定了准噶尔部阿睦尔撒纳叛乱。至此,终于完全清除了准噶尔部的反叛势力。平定准噶尔部之后,维吾尔族的首领大、小和卓木回到新疆,策动维族各部反清。乾隆帝第三次对西北用兵,这场战争延续了三年,大、小和卓木失败逃亡国外。随后,乾隆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参赞大臣、领队大臣等,同时大幅减轻了维族地区的赋税负担。巩固西北边疆,是乾隆帝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