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通俗演义》刻本 元末明初罗贯中著 明(公元1368年-1644年)刻本 《三国演义》大约成书于元末明初,是罗贯中(约1330-约1400年)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中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而创作的历史小说。在这部小说里,他以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手法,详尽描绘了魏、蜀、吴三国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编织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塑造了众多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展示了一幅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涌现出一批割据一方、拥兵自重的豪强,他们彼此之间又相互厮杀,“天下”大乱。先是董卓弄权,袁绍联合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王允巧施连环计杀死董卓后,这十八路诸侯又分崩离析、互相混战,最后形成了三股强大的势力:北方的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歼灭袁绍、袁术等势力,统一了黄河流域,占据了中原地带。孙坚依托长江天险,以江东六郡为根据地站稳了脚跟,传至孙权,实力日益增强。刘备最初寄人篱下、飘忽不定,后来三顾茅庐,得诸葛亮出山辅佐,有所起色,并在“赤壁之战”中与孙权联合破曹,迫使曹操北还,占据了益州与荆州部分,与曹、吴抗衡,“三分天下有其一”。此后,曹、吴、刘三家争战层层展开。先是孙权乘关羽和曹兵交战之际,派兵偷袭荆州,关羽败走麦城,死于孙权之手。不久,曹操病死,其子曹丕废汉自立,定国号“魏”。刘备以“帝胄之后”自居,继承汉统,建立蜀汉。为报关羽被害之仇,刘备御驾亲征,结果孤军深入,为吴将陆逊所败,刘备病死白帝城,托孤于诸葛亮。其后,孙权建立吴国。 刘备死后,诸葛亮辅佐后主刘禅,苦撑危局。在“七擒孟获”、稳定后方后,他六出祁山,讨伐曹魏,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积劳成疾,死于军中。继任者姜维九伐中原,也无功而返,蜀汉终被魏国所灭。最后,司马氏篡魏立晋,灭掉吴国,重新统一“天下”。 小说语言浅白易懂,笔法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流畅,情节波澜曲折,结构既宏伟壮阔又严密精巧,把百年左右头绪纷繁、错综复杂的事件和众多的人物组织得井井有条,脉络分明,叙述得有条不紊,前后呼应,彼此关联,环环紧扣,层层推进。既有主有从,又主从配合;既前后连贯,各回又能独立成篇。尤其是对战争场面的描绘,更是波澜起伏、跌宕跳跃,读来惊心动魄、荡气回肠。每次战争的写法也随战争特点而发生变化,在写战争的同时,兼写其他活动,作为战争的前奏、余波,或者战争的辅助手段,使紧张激烈、惊心动魄力的战争表现得有张有弛,疾缓相间。小说所描写的主要人物,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如曹操的“奸绝”——奸诈过人,一举一动都似隐伏着阴谋诡计;关羽的“义绝”——一言一语都“义重如山”;诸葛亮的“智绝”——一计一策都机智过人,神机妙算,临事总可以得心应手,从容不迫。 小说中那些关于政治的纵横捭阖与军事斗争的韬略计谋的描绘,多为后世政治、军事、外交斗争所取法,影响极为深远。它广泛流传,魅力无穷,在中国文学史和人民生活中都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