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刻本 明·李时珍著,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刊本 1518年(明正德十三年),湖北蕲州(湖北蕲春县)一位普通医生李言闻的妻子为他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李时珍。同当时的大多数父母一样,李言闻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也走读书当官的道路,从小就把李时珍送进了私塾。李时珍聪明好学,在14岁的那年就考中了秀才。然而在随后参加乡试的一场重病,完全改变了李时珍的人生轨迹,使他放弃了走科举仕途这条道路的打算,成为一名颇有名气的神医。 李时珍在行医的过程中,看到许多传统的药物学著作中存在不少错误,例如天南星和虎掌原是同一种植物,却误为两种药;萎蕤和女萎本是两种植物,却又混为一谈。在分类上,误把虫类列入木类,把有毒性的水银说成是无毒、服了可以成仙等等,因此他决定重编一部“本草”,纠正过去的错误。为此,他披荆斩棘,不仅走遍自己的家乡,还到过湖北的武当山、江西的庐山、江苏的茅山、南京的牛首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采集标本,收集单方,有时还进行类似药理学的试验。经过长达27年的努力,李时珍终于写成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约二百万字,收入药物1892种,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禽、兽、人16部60类,附图1160幅,附方11000多种。对每种药物一般都记名称、产地、形态、采集方法、药物的性味和功用、炮制过程等,集中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之大成,有许多不同的版本流行于世,并流传到日本、朝鲜、越南和欧洲,先后有德文、法文、英文、拉丁文、俄文的译本或节译本,对世界医药学和生物学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