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釉瓷马镫壶 辽(公元916年-1125年) 高24厘米 1956年北京复兴门外出土 在契丹族的特色生活用器中,鸡冠壶是最具契丹族游牧色彩的器物。鸡冠壶又称“皮囊壶”或“马镫壶”。叫它“鸡冠壶”,是因为这种壶大部分在上部有鸡冠状的装饰;叫它“马镫壶”,是因为这类器物中的矮身提梁式壶造型酷似马镫;而叫“皮囊壶”,则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这种壶是模仿契丹民族盛液体用的皮囊制作而成的。目前所见的鸡冠壶,大部分是陶瓷器。这件褐釉鸡冠壶为扁体双孔壶,壶身边缘堆塑泥条以仿造皮革接缝,并装饰以清晰逼真的针脚纹,形如皮囊,极具游牧民族特色。 鸡冠壶是辽代流行的器物,它伴随着契丹民族的发展历史也不断变换着各种造型。唐末五代,契丹族通过与中原的交往,学习了中原的制瓷技术,仿照本民族皮囊的样式制作最早的鸡冠壶。这时候契丹族还处于游牧生活状态,在追逐水草的迁徙过程中需要随身储备水、奶等液体,因此早期的鸡冠壶上部是带孔的,方便系上绳子挂在马上或挎搭在人身上。带孔鸡冠壶最早只有一个孔,因为不便固定,逐渐发展成双孔,同时为了防止壶在运动中滚来滚去,壶身下部也从浑圆型演化成了扁平型。 随着城市和农业的发展,契丹族更多地过着定居生活,鸡冠壶不再需要随身携带,而是摆放在家里的常用器皿,因此带提梁的鸡冠壶逐渐取代了带孔的鸡冠壶。提梁式鸡冠壶不仅有一个提梁作为把手,而且壶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而带孔的鸡冠壶则因为壶底较小,摆放不稳而逐渐被淘汰。这种提梁式鸡冠壶虽然后期逐渐取代带孔的鸡冠壶,但它在早期就已经出现,并且有自己的发展序列,有矮身横梁式鸡冠壶、扁身环梁式鸡冠壶和圆身捏梁式鸡冠壶三种基本形式。矮身横梁式鸡冠壶主要见于辽代早期,有学者认为它是由唐代鸡冠壶直接发展而来的,辽代中期基本消失。扁身环梁式鸡冠壶多见于辽中晚期,提梁向上弯成环状,多带圈足,壶身增高变瘦,是一种矮身横梁式鸡冠壶向圆身捏梁式鸡冠壶过渡的壶型。圆身捏梁式鸡冠壶的特点是壶身细高,有圈足,环状的提梁上有手捏的凹坑。这类器型是辽王朝行将结束阶段流行的器物,多见于辽代晚期墓葬。 即使是过上定居生活后,契丹人仍然将鸡冠壶做成逼真的皮囊形状,寄托了他们不忘游牧生活的民族感情。今天我们看到鸡冠壶,自然就会想到储水的皮囊,想到契丹族马背上的游牧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