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胎釉陶狩猎骑马俑 唐(公元618年-907年) 高37厘米,长27厘米 1971年陕西乾县懿德太子墓出土 狩猎自古有之,且好之者甚众,因为狩猎活动很能展现个人的体能、胆略、骑射技能和心理素质,当然也讲究集体的配合。一代英主唐太宗李世民就酷爱打猎,他曾经这样形容狩猎之乐:“大丈夫在世,乐事有三:天下太平,家给人足,一乐也;草浅兽肥,以礼畋狩,弓不虚发,箭不妄中,二乐也;六合大同,万方咸庆,张乐高宴,上下欢洽,三乐也。”能把狩猎和国泰民安相提并论,可见此项活动带给他的身心愉悦。太宗不仅喜欢打猎,而且技术高超。据说,一次在洛阳苑打猎时,一群野猪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箭,四发射杀四野猪。太宗的弟弟李元吉更是沉湎此道,自称“我宁三日不食,不可一日不猎”。相传,在长安城太极宫的北门玄武门上曾绘过唐玄宗李隆基一箭射中两猪的图画,说明他也是个射猎高手。上有行者,下必效之。擅长骑射,喜爱狩猎,成为唐代上流社会时兴的活动。出土的大量狩猎图壁画、狩猎陶俑,以及反映在丝织品、青铜镜和金银器皿上的狩猎纹样,都生动说明了唐代狩猎风尚影响之盛。 唐人打猎要放鹰驱狗,皇宫中就专门有养、训鹰犬的地方。此外,唐人还有驯猎豹、猞猁带着出猎的。这些动物很多都是来自东亚、西亚的珍稀贡品。这件狩猎陶俑的猎手显然是刚刚打猎归来。他骑在马上,头戴幞头,身穿圆领窄袖长衫,脚登高筒靴,腰挎箭袋,马背上驮着猎物,正在聚精会神地给立功的猎鹰喂食。此形象颇合王昌龄的《观猎》诗意:“角鹰初下秋草稀,铁骢抛鞚去如飞,少年猎得平原兔,马后横捎意气归。”狩猎之乐感染了许多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描写的就是一次军中狩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