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官“五铢”青铜钱 西汉 直径2.5厘米 西汉初年,秦代铸造的“半两”青铜钱继续流通。由于当时经济凋敝,政府于是允许百姓更铸荚钱。所谓荚钱,就是既轻且薄的钱,钱文仍为“半两”,因其形状似榆荚,故称荚钱。由于钱越来越轻,不法之徒乘机囤积居奇,使物价飞涨,以至米每石高达万钱,马每匹至百金。为了遏止这种势头,吕后时改铸八铢青铜钱,钱文为“半两”;汉文帝时改铸四铢青铜钱,钱文亦为“半两”,并且废除盗铸令,允许百姓铸钱。政府对铸钱采取放任政策,致使钱币的轻重大小都不一致,私人往往盗铸劣质青铜钱来牟取暴利。到汉武帝即位初年,市场和民间流通的“半两”青铜钱名为四铢,实际上早已减重到只有三铢或不足三铢。这种混乱的状况对于国家和百姓都非常不利。 为整顿当时滥恶的货币,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破除自秦代以来钱文皆书“半两”那种名不符实的积习,铸造“三铢”青铜钱。公元前136年,汉武帝废止“三铢”青铜钱,铸造带有轮廓的青铜钱,钱文为“半两”,但重为四铢,史称“有郭四铢”。为解决汉朝与匈奴战争所引发的财政困难,公元前119年,汉武帝诏令销毁四铢“半两”青铜钱,令县官更铸“三铢”青铜钱;公元前118年,又命令地方郡国改铸“五铢”青铜钱,重如其文,并且在钱面和钱背都铸有凸出的边轮。为整顿当时郡国和私铸钱币的混乱现象,公元前115年,汉武帝命令京师钟官负责铸造“赤仄”“五铢”青铜钱。所谓赤仄就是裁削钱的边侧,令其光洁整齐。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宣布禁止郡国铸钱,把全国各地铸造的钱币运到京师销毁,把铸币大权收归中央。他成立了专门的铸币机构,即由水衡都尉的属官钟官、辨铜、技巧三官负责铸造“五铢”青铜钱。其中钟官负责铸造,辨铜负责审查铜的质量成色,技巧负责刻范。这次新铸的“五铢”青铜钱一般重3.5克,重如其文,质量高,便于流通,成为当时唯一合法的货币。由于“五铢”钱制基本上是稳定和巩固的,因此自汉武帝中叶起到隋代灭亡的七百年间,“五铢”钱几乎成为后世王朝统一使用的标准货币。 汉武帝统一货币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发行“三铢”青铜钱后,尽管政府明令私铸要处以死刑,但违犯法令的盗铸案件不断增多。发行有郭四铢“半两”青铜钱,主要是针对盗铸者磨取铜屑的一种重要技术改革。没想到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私铸者随后又铸造出有轮廓而更轻薄的新“半两”青铜钱。由于货币改革过于频繁,地方郡国铸造“五铢”青铜钱时,边远地区的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此事,货币流通仍处于混乱状态。许多富贾大姓和郡国官吏利用这种闭塞的状况,侵扰盘剥穷苦百姓,使社会更加动荡。公元前117年,汉武帝不得不派遣博士褚大等六人巡行天下,进行晓谕宣传,并赦免那些因盗铸钱币而获死罪的官吏百姓,但地方盗铸依旧猖獗。直到汉武帝把铸造大权收归中央,垄断了货币的铸造,并将铜材置于中央统一管制之下,使盗铸者失去了原料来源,才从根本上制止了伪钱的泛滥,终结了盗铸者的梦想。 ( 陈成军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