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发展 内容提要:本文将从“鼓之产生”、“鼓之质地”、“鼓之名称”、“鼓之星象”以及鼓在军事中的应用等角度,对鼓的衍生与变迁进行分类考述。由于篇幅稍大,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考述“鼓之产生”、“鼓之质地”;中篇考述“鼓之名称”;下篇考述“鼓之星象”以及鼓在军事中的应用。 今日,汉阳陵博物馆组织元宵节秦汉战鼓表演活动,现刊此文,以示祝贺。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三、关于鼓的名称 鼓的名称很多,有因质地而名者,亦有因形制而名者,大多是因用途功能而名。《周礼•地官》中有鼓官职能的记载。鼓官称为“鼓人”,掌管鼓的教练。从“鼓人”所掌管的职能中,可知鼓的种类名称。《周礼•地官司徒》曰:“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凡军旅。夜鼓鼜。军动则鼓其众。田役亦如之。救日月。则诏王鼓。大丧。则诏大仆鼓。 ”从这条记载中,可罗列出如下鼓名: 雷鼓雷鼗 《鼓人》:“以雷鼓鼓神祀,”《大司乐》:“雷鼓、雷鼗降天神之乐。”郑司农云:“雷鼓、雷鼗皆六面,有革可击。”康成注:“雷鼓、雷鼗八面。” 灵鼓灵鼗 《鼓人》:“以灵鼓鼓社祭”,《大司乐》“灵鼓、灵鼗降地衹之乐。”郑康成注:“灵鼓、灵鼗六面。” 路鼓路鼗 《鼓人》“以路鼓鼓鬼享”,《大司乐》“路鼓、路鼗降人鬼之乐。”郑康成注:“路鼓、路鼗四面。” 对于雷鼓雷鼗、灵鼓灵鼗、路鼓路鼗的用途,陈氏《乐书》还从五行方位作了进一步考释。陈氏《乐书》曰:“革去故以为器,而群音首焉。其卦则坎,其方则北,其时则冬,其风广莫,其律黄锺,其声一,其音欢,冬至之气也。先王作乐,用之以为鼓之属焉。盖鞉所以兆奏鼓者也,二者以同声相应,故祀天神以雷鼓、雷鼗,祭地衹以灵鼓灵鼗、享人鬼以路鼓、路鼗。《乐记》亦以鼗鼓合而为德音。 ” 针对“雷、灵、路”三鼓的应用、数量,在宋仁宗景佑年间还开展了一次鼓辩论,抄录如下: 陈氏《乐书》曰:“雷,天声也;灵,地德也;路,人道也。”因此以雷鼓“祀天神”,以灵鼓“祀地衹”,以路鼓“享宗庙”。 针对“雷、灵、路”三鼓的数量,陈氏《乐书》曰:“天神之乐六变”,因而“而雷鼓、雷鼗六面”。“地衹之乐八变”,因而“而灵鼓、灵鼗八面”。“人鬼之乐九变”,因而路鼓、路鼗也应九面。然“路鼓、路鼗四面者,金之为物,能化不能变,鬼亦如之。金非土不生,以土之五加金之四,此其乐所以九变欤”。 “古之人辩其声用,鼓人救日月以雷鼓,则诏王鼓以救日月,亦天事故也。冥氏攻猛兽以灵鼓,驱之以攻猛兽,亦地事故也。司马振旅,王执路鼓。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以达穷者与遽令。以田猎达穷与遽令,亦人事故也。其所以不同者,特不用鼗尔。 ”这是关于“雷、灵、路”三鼓用途的又一说法。 “旧制三鼓,皆以木交午相贯,以两端为面,故不能声,又竿首为木凤焉。圣朝诏为雷鼓,八角,冒革为一面,承以槃轶,转以金枢,髹朱绘云,冠柱以升龙作雷车之象。灵鼓六,路鼓四,饰亦如之。其所异者,竿首作翔鹭。”关于鼓的装饰如上。关于鼓的用材,以马牛在乾坤的属性分类。认为“雷鼓以马革,乾为马故也。灵鼓以牛革,坤为牛故也。 ”这种马牛的乾坤属性说,仅此一例,其它文献无载。 “古者立鼗鼓之制,祭祀则先播鼗以兆,奏三鼓;飨燕则先击朔鼙以兆,奏建鼓,盖未尝并用也。后世祀天神、祭地衹、享人鬼,并设建鼓、鞞,应于四隅,又设雷鼓、灵鼓,路鼓于架内道之左右,晋鼓于架内道之中闲,非先王异祭享,别同异之意也。 ” 这场辩论,对后世影响甚大,可作如下总结:雷鼓用马皮制作,因马属乾位,乾为天,故用于“祀天神”。雷为天之声,因此取名雷鼓。灵鼓以“牛革”制作,因为牛属坤位,坤为地,用于“祀地衹”。灵为地之德,因此取名灵鼓。路为人之道,用于“享人鬼”。又因三鼓放置方式之不同,派生出建鼓、楹鼓、悬鼓之异名。 《周礼•地官司徒》曰:“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教为鼓而辨其声用。以雷鼓鼓神祀,以灵鼓鼓社祭,以路鼓鼓鬼享,以鼖鼓鼓军事,以鼛鼓鼓役事,以晋鼓鼓金奏。以金錞和鼓,以金镯节鼓,以金铙止鼓,以金铎通鼓。凡祭祀百物之神,鼓兵舞帗舞者。凡军旅,夜鼓鼜,军动则鼓其众。田役亦如之。救日月,则诏王鼓。大丧,则诏大仆鼓。 ”《疏》曰:金鼓以至声气。《正义》曰:言金鼓以声气,谓金鼓佐士众之声气。“声盛致志者”,谓士众由闻金鼓,声气满盛,能致勇武之志以击前敌,鼓而击之可也。是錞、镯铎皆助鼓以声气,其铙则鸣之以止鼓。哀十一年传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杜云“鼓以进军,金以退军”。不闻金,言将死也。是金有止鼓之时,非尽用以声气。注不言金,见此意也 。《左传•僖二十二年,尽二十四年》附释音春秋左传注疏卷第十五 关于鼖鼓、皋鼓、冒鼓、良鼓 古代管理制作皮革鼓木工匠的官员叫“韗人”。《周礼•冬官考工记》曰:“韗人为皋陶。长六尺有六寸。左右端广六寸。中尺厚三寸。穹者三之一。上三正。鼓长八尺。鼓四尺。中围加三之一。谓之鼖鼓。为皋鼓。长寻(八尺为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良鼓瑕如积环。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 ”这里的“韗人”为何人?唐孔颖达疏曰:“韗人之官,掌作鼓木张皮两头鞔之,以为鼓,是韗磔皮革之官。”《礼记•祭统》“注释韗为韗磔皮革,明此工主治革以冒鼓,又兼为鼓木。”又注释曰:“煇者,甲吏之贱者也”。“煇”读熏通熏,“煇者”就是具体制作皮革鼓木的工匠。“韗人”管理“煇者”。“韗人为皋陶”是说“韗人”主持制作“皋陶”。“皋陶”又是何物?郑玄注引“郑司农”曰:“皋陶,鼓木也”,是一个鼓名。皋的本义为“泽边之地,高也”,因此通高通大。如皋檠(高的灯架)、皋门(古时王宫的外门)、皋鼓(大鼓名)、皋陶(鼓的木框)。 鼖鼓古代军中用的一种大鼓,所以《周礼》“以鼖鼓鼓军事。”韗人制作的这种“鼖鼓”,长8尺,鼓面直径4尺,鼓中围再加三分之一。所制作的“皋鼓”,“长寻有四尺。鼓四尺。倨句磬折。”古以“八尺为寻”,实际鼓长应为8尺加4尺,共长12尺。鼓面只有4尺并。从这种数字比看,应是一种长鼓。对于这种尺度的鼓,其音效也有追求,所谓“鼓大而短。则其声疾而短闻。鼓小而长。则其声舒而远闻。”由此可知皋鼓比鼖鼓传声更远。至于“皋鼓”的取名,可能与人名有关。 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贤臣。与“禹、稷、契、伯益”并称为舜帝五贤臣。其父“大业”,母为少典氏女修。子有伯益、英氏、六氏、蓼氏等。他不仅是传说中东夷部落的首领,也是古六安国的始祖,还是徐国国君的祖先,蓼国国君也有可能是皋陶的后裔。唐高祖李渊认为李姓的始祖是皋陶,所以被追尊为“德明皇帝”。皋陶在尧帝时担任理官,在舜帝时任司法官(士),其子伯益被赐为嬴姓,就是后来秦人的祖先。其他子孙以官为氏,被称理氏。传说在皋陶任大理官时,还使用一种怪兽协理决狱。这种怪兽叫獬豸,类似羊却只有一角。传说它很有灵性,能辨曲直,见坏人就用独角顶逐。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舜帝极为欣赏皋陶的成绩。现在还流传着 “皋陶造狱,划地为牢” ,定刑法(五刑),制教规(五教)的传说,并被奉为狱神。由此推想,《周礼•韗人》造鼓名“皋鼓”,可能取狱讼清明之意 。 关于建鼓、楹鼓、足鼓、悬鼓的衍生 《随书•音乐志》革之属五:一曰建鼓,夏后氏加四足,谓之足鼓。殷人柱贯之,谓之楹鼓。周人悬之,谓之悬鼓。近代相承植而贯之,谓之建鼓。盖殷所作也。又栖翔鹭于其上,不知何代所加。或曰,鹄也,取其声扬而远闻。或曰,鹭,鼓精也。越王勾践击大鼓于雷门以厌吴。晋时移于建康,有双鹭吮鼓而飞入云。或曰,皆非也。《诗》云:“振振鹭,鹭于飞。鼓咽咽,醉言归。”古之君子,悲周道之衰,颂声之辍,饰鼓以鹭,存其风流 。 关于楹鼓与建鼓的变迁 楹鼓建鼓《明堂位》曰:“殷楹鼓”,以《周官》考之,太仆建路鼓于大寝之门外。《仪礼•大射》“建鼓在阼阶西南”。鼓则建楹,一楹而四棱,贯鼓于端,犹四植之桓圭也。《庄子》曰“负建鼓”,则以楹贯而置之。《商颂》曰“置我鞉鼓”是也。魏晋以后,谓之建鼓。隋唐又栖翔鹭于其上。其制高六尺六寸,中植以柱,设重斗方,盖蒙以珠网,张以绛紫绣罗,四角有六龙竿,皆衔流苏璧璜,以五采羽为饰,竿首亦为翔鹭,旁又挟鼙,应二小鼓而左右。然《诗》言‘应、田、县鼓’,则周制应、田在县鼓之侧,不在建鼓旁矣。 ” 从以上记载看,建鼓、楹鼓、悬鼓、足鼓均为大鼓,是不同时期的称谓差异而已。这种大鼓,夏人加四足,故名“足鼓”。殷商以柱贯之,故名“楹鼓”。周人制鼓架而悬之,故名“悬鼓”。《周礼》载为“县鼓”,“县”通“悬”。“县鼓”即“悬鼓”。魏晋以后以至隋,谓之建鼓。至于鼓架上的装饰,有龙有凤,徒增神秘,隋唐之后,还增加五采羽饰,栖翔鹭于其上,以徒鼓声远扬而已。 鼓还有很大专用名子,有因朝代地域而名者,如“魏鼓”、“晋鼓”、“齐鼓”等。有以功能而名者,如“警鼓”、“应鼓”、“节鼓”、“鼜鼓”、“鼙鼓”等。有以置放方式而名者,如“悬鼓”、“提鼓”等。有以装饰而名者,如“鹭鼓”、“羽葆鼓”、“交龙鼓”等。有以颜色而名者,如“青鼓”、“赤鼓”、“黑鼓”、“云花黄鼓”、“云花白鼓”等。有其形状而名者,如“圆鼓”、“方鼓”、“密须鼓”等。有以相对大小而名者,如“大鼓”、“中鼓”、“小鼓”、“密须鼓”等。有因专用而设的鼓名,如“教坊鼓”、“夏至鼓”、“冬至鼓”、“漏鼓”、“街鼓”“朝鼓”、“谏鼓”等。有以少数民族称谓音译的鼓名,如“鸡娄鼓”、“答腊鼓”、“毛员鼓”等。还有以怪诞传说而名者,如“圣鼓”。有因鼓皮名之者,如“夔鼓”。 关于鼓的分类,《旧唐书•音乐志》作了很好的归纳,现录于下,作为总结:“鼓,动也,冬至之音,万物皆含阳气而动。雷鼓八面以祀天,灵鼓六面以祀地,路鼓四面以祀鬼神。夏后加之以足,谓之足鼓;殷人贯之以柱,谓之楹鼓;周人县之,谓之县鼓;后世从殷制建之,谓之建鼓。晋鼓六尺六寸,金奏则鼓之。傍有鼓,谓之应鼓,以和大鼓。小鼓有柄曰鞞,摇之以和鼓,大曰鞉。腰鼓,大者瓦,小者木,皆广首而纤腹,本胡鼓也。石遵好之,与横笛不去左右。齐鼓,如漆桶,大一头,设齐于鼓面如麝脐,故曰齐鼓。檐鼓,如小瓮,先冒以革而漆之。羯鼓,正如漆桶,两手具击,以其出羯中,故号羯鼓,亦谓之两杖鼓。都昙鼓,似腰鼓而小,以槌击之。毛员鼓,似都昙鼓而稍大。答腊鼓,制广羯鼓而短,以指揩之,其声甚震,俗谓之揩鼓。鸡娄鼓,正圆,而手可击之处,平可数寸。正鼓、和鼓者,一以正,一以和,皆腰鼓也。节鼓,状如博局,中间员孔,适容其鼓,击之节乐也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