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考古学 > 专家论文 >

泾渭分明变迁论——汉阳陵周边自然环境变迁考

http://www.newdu.com 2017-11-08 汉阳陵博物馆网站 佚名 参加讨论

    曹发展
    西汉王朝称帝者虽有十二,但真正享受葬帝之礼者仅有十一,行成了西汉十一帝陵。其中九陵葬于咸阳北阪,自西向东一字排列为:茂、平、延、康、渭、义、安、长、阳。“阳陵”居西汉九陵东端之首,北临经水,南带渭河,东接“泾渭交汇”处。泾渭变迁,是汉阳陵乃至西汉帝陵自然环境变迁之重要标志。而“泾渭交汇”处则是观察泾渭环境变迁之重要观察点。“泾渭分明”之变迁更是泾渭环境变迁之具体刻度。近三十年前,吾因未能观赏到“泾渭分明”之景,转而关注泾渭环境变迁。现以随感方式整理成《泾渭分明变迁论》公之于众,对于研究泾渭流域环境变迁,进而引申研究汉阳陵乃至西汉帝陵周边自然环境之便迁或有裨益。果若如此,倍感欣慰。
    《辛氏三秦记》曰:“泾渭合流三百里,清浊不合”。遂使“泾渭分明”,享誉海内。1980年,吾参与高陵县文物普查,站在高高塬岸,远眺“泾渭交汇”,两水一色,浑浊一体,毫无“泾渭分明”之美景,遂使兴趣索然,大有“观景莫如听景”之感叹。果然乎?传奇乎?古人何以“泾渭”比“清白”?久读书,更质疑。遂有感悟:其实本有“清浊分明”,时因渭浑浊,泾不清,亦浑浊,难成“分明”,为水土流失所致也。在古人眼里,泾渭分明,“浑浊”不容,以比“是非”,已成天理。谨录选句以证:
    《陔余丛考》在《质实》书评中说:“不分泾渭,纰缪不亦甚乎!”《苌楚斋三笔》曰:“阿私所好,骇人闻听。岂真胸无泾渭,不辨菽麦者乎,吾不信也。”《眉庐丛话》曰:“疑意杷疏,辨释泾渭。昼昃匪餐,夜寂寡寐。”《册府元龟》曰:“无辨泾渭,莫分其制”,“审泾渭以序人伦,谨绳墨以示天下”。以上选句,足以证明:古人坚定认为: “泾渭清浊”有别,以此比喻“是非曲直”有别。
    《永乐大典》曰“泾渭混浊清,原隰易湿燥。世多丧心人,死病不辨早”。古人借助“泾渭”虽合流,“清浊”仍有别,比喻是非分明,不可混淆。《草木子》记载:至正壬辰,红巾盗起江西,掠民妇,欲妻之。妇乃先刃其子,之后自尽。闻者哀之,诗曰:“泾渭能分浊与清。妾身怎肯堕风尘。孤儿未必从他姓。一女何曾侍二人。白刃自伤心似铁。黄泉要见骨如银。深山落日猿啼处。过客闻之亦惨神。呜呼烈哉”。还有《山郡传舍哭范仆射诗》云:“伊人有泾渭,非余扬浊清。”由此可见,在古人心目中,泾渭“清浊”,何等“分明”。以“泾渭分明”比喻“是非曲直”,无以复加。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二十年前,予观“泾渭交汇”,未能目睹“清浊分明”之景,日后惦念不已。岁月如烟,世纪交替。两千年五月,趁工作之便,吾邀几位朋友同游泾渭交汇处。弃车之后,沿滩堤穿行于芦苇丛中,由于急欲看到“泾渭分明”,加之天气炎热,倍感滩堤太长,这便有了“兴游泾渭滩堤长”之叹。滩堤之下,渭水不时发出臭味,直喷鼻腔,随后就有了“一股臭味喷鼻腔”之厌。到泾渭交汇处,看不到“清浊分明”,所见渭水为黑色,黑中泛红,恶臭异常。泾水浑浊,略泛“白色”,与黑色渭水呈强烈反差。这就是第三个感观——“清浊分明呈黑白”。面对渭水如此严重之污染,倍加怀念儿时在渭中戏水,沿渭堤垂钓,观咸阳古渡,吃渭水扯面的感受。这便有了“思念渭水煮 (biangbiang)”之呼唤。游伴中有一位高陵县同仁提示,“臭味”之厌不雅,有碍泾渭工业园之开发,有碍汉阳陵景区之旅游,遂作修改,成以下四句,作为对环保之呼唤:
    兴游泾渭滩堤长,
    一股异味喷鼻腔。
    清浊分明呈黑白,
    思念渭水煮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由此感叹,泾渭分明,古今有别。古为清浊分明,今为黑白分明。古之泾渭,清浊时有变迁。一度泾清渭浊,一度渭清泾浊,变迁不已。此种“清浊”不容,成为“分明”胜景。对于古之“泾渭变迁”,史念海先生早有详论。
    八年前之“黑白分明”,大体成因为:渭河支流水库累增,流量大减,甚或断流现象常发,成为沿途城市之排污沟,一股黑流,恶臭不堪。泾水上游水,土流失严重,清清泾水成了泥河,浊不堪言。相对于渭河“黑”流,反倒成了一股“白”水,构成了当代泾渭之“黑白分明”。对此,想必史先生未能看到。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黑”水得于沿途之排污,“白”水得于上游之失土。治“黑”治“白”,在于控制水土流失,在于加大污水处理。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之良药。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失之于耕作,是为小失。得之于林,得之于草,得之于山川秀美,生态平衡,是为大得。关停并转严重排污企业,加大城市污水处理,是治“黑”之要方。失之于重污企业的关停,是为小失。得益于渭水清澈,环境优美,是为大得。但凡有得必有失,有失必有得。得而有失者,似为成本。得而无失者,必有大失。大自然对人类之回报如此,社会对人生之回报亦然。
    垂钓于泾渭,乃吾之旧愿。面对如此污染,生态失衡,鱼鳖尽绝,何钓之有?无奈之下,遂设网名,泾渭钓翁,虚拟以钓:钓概念、钓得失、钓期盼。垂钓于清浊“黑白”之间,钓清钓浊,钓黑钓白。钓环境之变迁,钓是非之曲直,钓人生之冷暖,钓世态之炎凉。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八年之渭河治污,泾河治泥,已初见成效。现今大西安,城中河,渭河经济带的规划与实施,已经成为渭河治污的一剂猛药,吾举双手赞成!吾期盼着看到这剂猛药之良效;期盼着享受治污良效之舒适与惬意;期盼着汉阳陵周边环境之改善与美化。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故事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代史
神话故事
中国现代史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学术理论
历史名人
老照片
历史学
中国史
世界史
考古学
学科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