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的这段话,在文化界引起强烈反响。 告别“文化焦虑” ,中国文化资源供给能力大增 历史总是在今昔对比中让人无限感慨,给人以启迪和激励。就在10年前,正当文化体制改革全面启动之际,文化界还弥漫着焦虑的氛围。出版界忧虑所有中国出版社年产值加起来不如西方一家跨国出版集团;电影界忧虑一旦放开引进国外电影,中国本土电影可能全军覆没;电视剧工作者忧虑年轻观众都去追韩剧追美剧,国产剧面临观众危机;文化管理部门忧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得不到保障,不少乡村地区,农民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借一本书要走上几十里路…… 但今天,这样的焦虑已经消散一空,取而代之的是自豪与自信。今天,全世界最大的10家出版集团,中国占据了两家;中国年出版图书超过40万种,稳居世界第一;中国电影市场以近500亿元人民币的年票房收入高居世界第二,《战狼Ⅱ》超56亿元刷新单部国产影片票房新纪录;每年2万部的产量使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电视剧大国,一股追国剧之风潮正在兴起;60万家农家书屋,4.1万个乡镇文化站,40多万家村级文化室,以及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使农村地区彻底告别文化资源稀缺的状态,读书看报看电视听广播已经融入数亿农民日常生活……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了比较充分的满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能力增强、覆盖面扩大,文化产品的多样性、丰富性前所未有。可以说,经过这5年的加速发展,我国基本告别了文化资源短缺状态,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的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截至2016年底,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3.08万亿元,占GDP比重提升到4.14%。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巫志南说,全国范围内文化资源供给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实现了由“短缺”向“极大丰富”的跨越式根本转变,“以往各地缺文化设施、城乡缺文化资源、基层缺文化队伍、群众缺文化服务的局面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提高文化供给能力,提升文化发展质量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论断,这种矛盾在文化领域也有突出的表现,也是我们接下来要着力解决的。”北京大学教授陈少峰认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产品质量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对文化创新能力提出了挑战。所以,文化产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很重要。”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金元浦指出,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过去的吃穿用住等基本需求之外,人们在文化、心理、艺术、美学、休闲、娱乐等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多。“从近期非常受欢迎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高雅文化、传统文化内容正在被大家接受。这与全民素质的提高有密切关系,尤其是85后、90后、95后逐渐成为消费主力军,他们的受教育水平更高,显然也会推动社会对文化需求的提升。”金元浦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