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优势和经济成就不应过多归因于外国人经营 上海东临太平洋,背后有长江,加上地处太湖流域的水网地带,因而同时具有江河海综合航运的优势,可以说是真正的四通八达。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强调上海的地理优势。后人不断的努力、主观的创设以及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才让上海的发展具备持久性。 上海所在的江南水系,加上京杭大运河,向北到北京,向南往宁波,再通过支流到江西等地,伸展开来所涉及的范围非常广阔。上海的港口功能也是后天规划的结果。刘河港和乍浦港在上海的南北两翼,但后来都衰落了。而上海不断改进主客观条件,一步步消除了水文状况中的不利因素。 上海港口最大的优势是江河海集散疏运功能。鸦片战争之后,从欧美国家运来的货物,大多到上海卸货,然后转运至中国的南北沿海,并深入到长江内河。这是上海最重要的一个港口功能。上海还是东南海域的转运港。我们知道,平底的船适合走北方,但平底的船在南方则不行,容易触礁。但不管哪种类型的传统船只,在鸦片战争之后都受到了轮船冲击。轮船登陆上海以后,很快“接掌”了中国沿海沿江的航运。但是,外国轮船不可能走到内地。内河的水浅,需要靠一种内河小轮船。对环境变化和实际需求的敏锐反应,是上海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上海和长三角对全国经济发挥重要影响的切入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陆路交通和水陆联运的优势日益显现。上海是中国最早建造铁路的地方。第一条铁路,淞沪铁路造于1876年,是外国人擅自动工建设的,次年即被拆除。后来的沪宁铁路于1908年通车,沪杭甬铁路于1909年开造。津浦铁路与沪杭铁路的衔接,使上海的影响进一步深入到北方,并对沿线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浙赣铁路还使上海的陆路交通向南向西、向广阔的中国内地延伸。 现代公路的建设比起铁路要晚,第一要有汽车,第二要有汽油,第三要有加油站,第四才要有公路。上海到1901年才有汽车,之后才慢慢有了现代公路。先是城区,然后慢慢地向郊区、向江苏浙江延伸。沪闵路就是近代出现的,大约是在1922年左右。现代公路的兴建,使上海的经济整合功能愈加强化。 水路、铁路和公路的衔接也很关键。上海人非常智慧,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充分挖掘交通条件潜能。众所周知,江南地区是一个水网地带,不可能有太多铁路公路。于是,上海人利用水路衔接来解决这个问题。 归根结底,上海与长三角、与全国的紧密经济关系主要表现为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其中,最关键的是人流。1901年以后,上海人口基本上是以10年100万人的速度递增。这样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规模,在全世界都是比较罕见的。上海的发展,离不开移民,离不开众多的新上海人。新上海人并不是近年来才有的概念,历史上就有源源不断的新上海人来上海滩拼搏,为上海的城市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离开了人流,资金流和物流基本上就会大受阻碍。在这一点上,上海是做足了文章的,中国人是足够努力的。由此,我们不要把上海的优势和成就,过多归因于外国人在上海的经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