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秦至统一之秦,瓦当间或有动植物纹样题裁,其美观丰富,前逾 燕齐,后超两汉。对这 份遗产的评价,几乎众口一辞:自然主义,生活写照,栩栩如生,等等。果真秦建筑檐椽“ 为艺术而艺术”如此?笔者从思考秦意识形态入手,联想到此类瓦当多出自雍、渭之会, 而在咸阳式微,悟出了它们与月令之关系。 月令之源流,一般认为由《夏小正》而《吕氏春秋》,又由礼家辑入《礼记》,汉时又入《 淮南子·时则训》,但《小正》与《吕览》间恐又有区别。本文主要依《吕览》,辅以《礼记》,按十二月编次,并见瓦当图例;最后附说《夏小正》月令与秦瓦当之关系。 一月《吕览卷第一 孟春纪第一》 “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獭祭鱼,候雁北”。《礼》曰:“鸿雁来”。 图一.1“鱼上冰”,早春淡水鱼(如鲤科)在浅水薄冰处欢跃交配产卵之象。图一. ,2 ab两图下部,2a见两鱼,2b见一鱼,亦为“鱼上冰”,傍有一小犬形,汉儒言獭似 小犬,此即“獭祭鱼”。春鱼交配时,获鱼极易,獭一时食不尽之鱼,常排置河干,古人目为“祭鱼”。2ab中部虎之踊跃,属“蛰虫始振”。2a上部有田鼠形,将在关于《小 正 》部分讨论。图一.3中有鸟类、哺乳类、两栖类等多种动物,古人总其称为“虫”,皆为出蛰欢跃之象,即“蛰虫始振”,其间雉形,将在《小正》部分讨论;此图或又可置仲春 二月。 二月《吕览卷第二 仲春纪第二》 “桃李华,苍庚鸣,鹰化为鸠”。《礼》曰:“桃始华”。“玄鸟至”。雷乃发声,始电, 蛰虫咸动,开户始出”。 图二.1表现“桃李华”,桃李为蔷薇科,花五瓣,花蕊外端膨起。图二.2表现“鹰化为鸠”,鹰为残杀之鸟,鸠为鸽属,和平之鸟;汉儒谓鹰勾喙,鸠直喙,此瓦中央为鹰,从 其后尾部始,顺时针方向转至鹰前胸下,见四只小禽,仔细观察喙部,正由鹰勾曲向鸠正直而“化”。图二.3ab为“玄鸟至”,玄鸟即燕子,此图解说者常混为夔凤,秦瓦当确 有夔凤纹,而此类则非是;燕子形象不华丽,剪尾,身及双翅较抽象,作正反“乙”形,如《小正》言:“燕乙”。图二.4剩残一区中有俯身燕子形象,亦为“玄鸟至”。至于“ 蛰虫咸动,开户始出”,可参见图一.3并参见《小正》相关部分。 三月《吕览卷第三 季春纪第三》 “桐始华,田鼠化为,虹始见, 萍始生”。“鸣鸠拂其羽,戴任降于桑”。《礼》曰: “戴胜降于桑”。“是月也,乃合累牛腾马游牝于牧”。 图三.1“田鼠化为,腾马 游牝”,是月草渐长,田鼠难见,古人误以为化鸟,瓦中树下有鼠形,树端之右有飞鸟,近轮处有五、六叶翅羽,参见图二.2或为“化”之表意;树 右有待交配之牝马,树左为将行交媾之雄马即“腾马”;瓦中或为桑初见叶,东周多幅采桑图上树形亦如是,是月有“后妃斋戒视东乡躬桑,……以劝蚕事”。图三.2ab为“萍 始见”,萍为水生半浮植物,初生时由上向下观,第一、二对叶呈正十字形。图三.3一鸟正拂其羽,戴任()即戴 胜为 秦岭南北常见飞鸟,其头部羽冠恰似戴上胜冕。另“桐始华”之瓦图已在雍城遗址出土。 四月《吕览卷第四 孟夏纪第四》 “蝼蝈鸣,丘蚓出,王菩生,苦菜秀”。《礼》曰:“蚯蚓出,王瓜生”。 图四.1ab为“蝼蝈鸣”,蝼蝈,蛙也。图四.2在残剩一区中,见“蝼蝈鸣,丘蚓出 ”即蛙与蚯蚓同处。图四.3或为“王菩(瓜)生”,王瓜为攀援植物,其形略如瓜蒌,雍 城所出瓦当上有横置瓜形,亦为“王瓜生”。图四.4为苦菜开花,即“苦菜秀”。 五月《吕览卷第五 仲夏纪第五》 “螳生,始鸣 ,反舌无声”。“游牝别其群,则絷腾驹,班马正”。《礼》曰:“班马政”。“鹿角解,蝉始鸣,半夏生,木堇荣”。 图五.1为一匹马,似表达“游牝别其群”。图五.2一雄马被系于地桩,即“絷腾驹,班马正(政)”,因交配季节已过,母马有妊,再散放牡马,易造成牝马流产,故絷系腾驹, 表达秦人对马政之重视。图五.3ab为“鹿角解”,鹿解角时,角株下端痒疼,常仰首侧首,在树槎、岩石上触碰;秦瓦中如图十三.3ab鹿角与头颅间并无间隙,相比后, 可知鹿角与头颅间有明显间隙的为“解角”之鹿。图五.4四扇形区内,有图案化的蝉形,或为“蝉始鸣”。 六月《吕览卷第六 季夏纪第六》 “蟋蟀居宇,鹰乃学习,腐草化为”。《礼》曰:“蟋蟀居 壁”,“腐草为萤”。“令渔师伐蛟取鼍,升龟取”。 图六.1残瓦,有屋宇而下部不见,或为“蟋蟀居宇”。图六.2(参见图二.2)图中 为展翅习击攫之鹰。图六.3a.b之主题为“鹰乃学习”,鹰胸前长条形昆虫,为即马或马陆,《礼》作“萤 ”待考。图六.4图上蛟、鼍、龟、等水族 满布,当为渔师伐取对象。图六.5当心有龟或”形象,为“升龟取”之意。 七月《吕览卷第七 孟秋纪第七》 “寒蝉鸣,鹰乃祭鸟”。 图五.4或又解为“寒蝉鸣”。图七.1一释作葵纹,实群鸟之变像,或喻“鹰乃祭鸟” 。 八月《吕览卷第八 仲秋纪第八》 “候鸟来,玄鸟归,群鸟养羞”。《礼》曰:“鸿雁来”。 图八.1为雁行相序,即“候鸟‘鸿雁’来”。图二.3ab上玄鸟,两瓦燕子头向不一,一或为“玄鸟至”,另一或为“玄鸟归”。图八.2鸟取鱼而不食,合“鸟养羞”之意 。 九月《吕览卷第九 季秋纪第九》 “候雁来宾,爵入大水为蛤,菊有黄华,豺则祭兽戮禽”。“天子乃教于田猎”。 图九.1一雁一鹤作栖息状,即“来宾”候鸟居栖。图九.2上一立鹊(爵),正经历如图二.2那般“化”的过程,周环水波中有水族(蝌蚪)游曳,当心约为蛤(贝类)的抽象,也可能为“菊有黄花”,这个季节某些鸟类隐却不见,古人误以为入水化为贝。图九.3ab为菊花盛开状,符“ 菊有黄华”。图九.4豺张口攫食一兽,爪状一兽,即“豺祭兽”。图九.5上格“豺祭 兽”,下格一树三鸟,含“戮禽”之义。图十三.2兽用尾翦击飞鸟,亦合“戮禽”。 十月《吕览卷第十 孟冬纪第十》 “雉入大水为蜃,虹藏不见”。“食黍与彘”。 参见图九.2图十.1上有两只身有谷纹的彘(猪)形,或为“食黍与彘”。 十一月《吕览卷十一 仲冬纪第十一》 “鹖旦不鸣,虎始交”。《礼》曰:“鹖旦不鸣”。“芸始生,荔挺出,蚯蚓结,糜角解”。《礼》曰:“麋 角解”。 图十一.1ab为“虎始交”,先秦图案常见双龙、双凤交颈,以表示“交”义。图十一 .2此或释葵纹,不确,此上每根枝端显然开叉分枝,为荔挺即马薤形象,关中呼作马蔺 草,其根可制刷,当为“荔挺出”义。图十一.3参见图五.3ab麋即“四不象”,鹿科动物,它与鹿的区别在身体更壮,颈似驼,角也更壮大,瓦上麋角与头颅间有间隙,为“ 麋角解”。 十二月《吕览卷十二 季冬纪第十二》 “雁北乡,鹊始巢,雉隹鸡乳”。 图十二.1ab当心鸿雁向上飞翔,合“雁北乡(向)”义。图十二.2日暮时分,鹊归巢鼓躁,即“鹊始巢”。图十二.3当心一禽似雉,啼鸣求偶状,为“雉”之象。 上面将《吕览》、《礼》与月令秦瓦之关系,看图识字似地讨论一番。但秦瓦中一些图形的 内容似要早于《吕览》,它们应反映了《小正》的一些内容。 与《夏小正》相关内容 《小正》与《吕览》月令关系,有多家讨论,自然,《小正》中许多内容见于秦瓦当上。凡 《小正》与《吕览》记载一致者,笔者将稍加提及;凡秦瓦与《小正》合而不见《吕览》者,则加以介绍;凡《小正》物候资料尚未见于秦瓦者,就略而不论。 正月,“雁北乡,雉震,鸡桴粥”等, 《吕览》在季冬纪。“鱼负陟水,獭祭鱼” 《吕览》 在孟春纪。“鹰则为鸠,桃则华” , 《吕览》在仲春纪。“启蛰”条,与 《吕览》孟春纪“蛰虫始振”,仲春纪“蛰虫咸动, 开户始出”略近。图十三.1大约为瓦当范,上有蛰伏将出的鱼、蛙、鼠等。此月比《 吕览》孟春纪多“田鼠出”文字,参见图一.2a上部,也有一出蛰田鼠形象。图一.3中 有雉,即“雉震”。 二月,“来降燕,有鸣仓庚”, 《吕览》在仲春纪。 三月,“田鼠化为,拂桐芭 ,鸣鸠”, 《吕览》在季春纪。 四月,“执陟攻驹”, 《吕览》 似在季春纪。“鸣(蝈),王秀,取茶”,《吕览》似在孟夏纪。 五月,“ 则鸣,良蜩(蝉)鸣,颁马”, 《吕览》在仲夏纪。 六月,“鹰始挚” 《吕览》在季夏纪作“鹰乃学习”。 七月,“狸子肇肆”,或如图十三.2所示,或为《吕览 孟秋之月》的“祭鸟”。“寒 蝉鸣”, 《吕览》 在孟秋纪。 八月,“丹鸟羞白鸟”, 《吕览》仲秋纪中似作“群鸟养羞”。“鹿人从”不见于 《吕 览》,李调元曾解:鹿若人之相从也;大者处外,小者处内,俱指鹿言;图十三.3ab曾释子母鹿或父子鹿,实为“鹿人从”。 九月,“鸣雁”,约在 《吕览》季秋纪“鸿雁来宾”。“雀入于海为蛤”,约在《吕览》季秋纪“爵入大水为蛤”。“荣鞠” 约在《吕览》季秋纪“菊有黄华”。“陟玄鸟蛰”,约在《吕览》仲秋纪“玄鸟归”。 十月,“豺祭兽”,约在《吕览》季秋纪“豺乃祭兽”。“元雉入于淮为蜃”,约在《吕览 》孟冬纪“雉入大水为蜃”。 十有一月,“王狩”,约在《吕览》季秋纪“天子乃教于田猎”。“陨麋角”,《吕览》 在仲冬纪“麋角解”。 十有二月,“陨麋角”,上月言及,恐为衍文。 《吕览》辑月令时,应当见过《小正》月令并做过整理,当时秦人应知道《小正》月令的一 些内容。 结语 前面文字已揭示,四季十二月月令内容在秦瓦当上皆有反映。陈直先生早年于秦宜春苑(现 据秦封泥可知在始皇前又称“杜南苑”)遗址获一片秦筒瓦残片,上戳印“十二二月令”(图 十四),虽然一端瓦当已残失,却为秦瓦当月令说作了有力脚注。 据《史记》等文献载,秦人在雍、渭之会等地多祀,四时十二月皆有专祀,这些月令瓦当 对各处专祀建筑有标识指示作用。 《吕氏春秋》长时期作为嬴秦的意识形态著作,在它及之前,月令思想在秦深入人心,吕氏 势力消亡后,这种思想亦趋式微,这也即是人们所知秦动、植物纹样瓦当为何在统一之后锐减的原因。 指出所谓自然写实、栩栩如生的秦动、植物纹样瓦当实际是月令图识,意义绝不限于瓦当本 身的研究,它还与秦遗址、故都、祠庙的考古发掘与研究相关;与秦统一前后意识形态研究相关;与“月令学”研究相关。本文仅仅是纲目式地略加梳理,相信其间有更为深厚的文化 内涵将被发掘出来。 图一 1---图五2 图五 3a---图九 6 图十 1---图十三 3a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