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古学 > 收藏鉴赏 >

秦陵7号坑出土青铜禽类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秦汉文化网 . 参加讨论

    2001年8月8日,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共同组成的秦始皇陵考古队对秦始皇陵园K0007陪葬坑Ⅰ区进行了局部发掘。该坑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晏寨乡陈王村北100米处。经过发掘,清理出了双层棚木、厢板、立柱及木结构榫卯关系等土木结构遗迹,并出土了十几件青铜禽类文物,为了解秦始皇陵园的陪葬坑内涵及其建筑结构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
    K0007陪葬坑平面呈“F”字型,是由一个斜坡门道、二条南北向过洞以及一条东西向过洞组成的,总面积约925平方米的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的陪葬坑,可分为三个区域。
    Ⅰ区位于陪葬坑的北部,为一条东西向“一”字形长方形过洞。其东西长60.2、南北宽6-6.4米,面积为322.2平方米。在该过洞坑壁南北两侧分别筑有夯土二层台。二层台间构成长56.6、宽2.3-2.8米的“一”字形东西向过洞,编号为一号过洞。Ⅱ区位于陪葬坑的南部居中,由南北向过洞、厢房及斜坡门道三部分组成,南北长47.2、东西宽2.8-10.6米,总面积为356.6平方米。其中南北向过洞长30、宽3米,编号为二号过洞。在过洞南端向东凸出3.4米,南北长11米的区域,形成一个南北长6.3、东西宽2.8米的厢房,厢房西侧以一条南北向夯土隔梁与二号过洞相隔,厢房南部与二号过洞相通。斜坡门道位于Ⅱ区的最南端,平面呈梯形,南北长17.2,宽2.8-6.4米。在二号过洞和厢房内经过钻探发现有大量的红烧土及陶俑残片。Ⅲ区位于陪葬坑的东部,为一条长31米、宽6.4-8.9米的南北向“一”字形过洞,面积为246平方米。在该过洞东、西及南侧分别筑有夯土二层台,其间为长29.5、宽2.9米的“一”字形南北向过洞,编号为三号过洞,目前内涵不清。
    经过对Ⅰ区的局部发掘发现,该陪葬坑曾经过大火的焚烧。在距Ⅰ区一号过洞西壁14.2米处,过洞及二层台斜向内收,将已发掘范围内的东西向过洞分为两部分,其西侧过洞宽2.8米,东侧过洞内收,宽度为2.3米。两侧的二层台壁面经过火焚呈红烧土状,顶部有部分坍塌现象。Ⅰ区过洞顶部的棚木系双层南北向铺设,即上层棚木与下层棚木交错铺设,已经清理出土的67根棚木均为圆木,棚木长3.95米,直经约0.25-0.35米。其下层的棚木经过火焚已经烧为木炭,上层棚木的下半部被火焚烧,上半部为自然腐朽。在棚木的表面还发现有宽、窄两种席纹印痕,均为“人”字形编织,在棚木的表面还发现有少量青膏泥。
    在过洞的南北两个壁面发现有厢板和立柱炭迹。出土时,南北两侧的厢板已经倒塌于过洞内。经清理发现,过洞两侧各由五块板状厢木上下并接组成两侧壁面的厢板,每根厢板长5.55、宽0.28、厚0.1米,厢板间以榫卯相接,其内发现有木楔。在过洞的南北两壁各发现四根立柱,立柱仅余残部,其上有卯孔与厢板两端的榫头套合。在过洞底部的南北两侧,各有一条东西向夯土台,夯筑十分规整,质地坚硬。其台面上并列铺设两块方木构成的平铺垫木,垫木均已焚毁。夯土台间则为通道,底部未发现铺底木,而仅以夯土处理地基。在夯土台的侧面清理发现有数道手抹痕迹,通道的底部清理发现数个脚印痕迹。
    在已经发掘的24平方米内,出土了10余件原大的青铜禽类文物,因火焚大部分已经受到严重的破坏,且锈蚀严重,铜胎已基本无存。从目前出土的情况来看,青铜禽类文物其个体大小不同,动作姿态也多种多样。目前出土的10余件青铜禽类文物体形有大、小二种,个体较大者如10号铜禽,通长0.665、颈长0.4、躯干最大径0.2米;个体较小者如22号铜禽,通长0.48米、躯干最大径0.17米。依铜禽大小不同,其脚下所立的长方形青铜踏板也大小不同。大者长0.47、宽约0.33米,踏板两侧边各有一透空云纹呈对角分布,踏板上还残留有足根及脚趾;小者长0.22、宽0.12,厚0.14米。从出土迹象分析,这些青铜禽类文物原应放置于过洞两侧夯土台的垫木上。
    在这些青铜禽类中,目前有两件可以辨明是青铜鹤。这两件青铜鹤位于坑的中部,保存较为完整。坑北壁的一只躯干长68厘米,宽21厘米,脖颈裂为数块,残长43厘米。其南端一只作饮水状,躯干残长62.5厘米,宽20厘米,高9厘米,颈长20厘米,体表有彩绘残迹。考古人员推测,现在发掘的这部分可能是个水池。发掘工作还在继续。
    K0007陪葬坑地处秦始皇陵园外城以外区域,它的发现和发掘,对探索秦始皇陵园陵寝制度具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初步发掘推断,K0007陪葬坑属于地下坑道式土木结构建筑,其过洞两侧以夯土构筑放置器物的平台,并以方木铺垫,过洞南北两侧以板木构成厢板,过洞顶部则以双层棚木封闭坑体。发掘中发现的双层棚木、厢板与立柱及厢板间的榫卯结构是近年来秦始皇陵园陪葬坑考古发掘中惟一保存完整的重要迹象,坑底两侧构筑夯土台放置器物这种结构和方式为首次发现。这些陪葬坑建设结构的新发现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秦始皇陵园陪葬坑的形制结构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过洞中出土的10余件青铜禽类文物,从其形体大小来看可能为原大。目前同类型的文物还未在秦始皇陵园及其他地区秦代考古发掘中发现。
    (据《中国文物报》、《华商报》等报导改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