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阿拉伯的宗教信仰及历史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半岛社会经济、政治和宗教发展演变的必然产物。6世纪末至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正处在原始氏族部落解体、阶级社会形成的大变革时期。半岛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别,社会经济、政治发展极不平衡。居民主要是以游牧为生的贝都因人,逐水草而居,分成许多氏族部落,各氏族部落各据一方,彼此之间经常为争夺牧场、水源、土地而发生战争,血亲复仇盛行。连年战争使社会动荡,生产停滞,氏族内部阶级分化加剧,部落贵族应运而生,他们占有大量绿洲和草地,拥有许多奴隶和牲畜,而大批游牧民濒于破产。半岛沿红海海岸的希贾兹(汉志)地区,自古就是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业要道。坐落在古商道南北交通中心的麦加,因受过境贸易之利发展为繁荣的商业城镇。麦加古莱什部落的商业贵族执掌着多神崇拜的中心克尔白神殿的管理大权,每年从克尔白祭祀庙会的集市贸易中,谋取巨额收入,垄断了麦加的商业贸易。城镇中的商业贵族伙同游牧部落的贵族,通过经营商队、贩卖奴隶、放高利贷等手段,牟取暴利,对城镇贫民和农牧民进行高利贷盘剥,大批中小商人破产,沦为商业贵族的债务人,造成阶级对立加剧,社会经济危机四起。
    
外来的侵略和传统商道的改变,加剧了半岛的经济危机和社会矛盾。拜占庭和波斯两大帝国,为争夺和控制阿拉伯商道,对半岛进行了长期的掠夺战争。525年,埃塞俄比亚人在拜占庭的支持下派兵侵占也门。570年埃塞俄比亚驻也门总督亚布拉哈率兵进犯麦加;途中因遭瘟疫而退兵,但战乱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生活。575年,波斯出兵逐走埃塞俄比亚人,在也门确立了统治。频繁的战争和掠夺,使阿拉伯南部的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荒芜,灌溉工程被毁,道路淹没,商旅不前,人口锐减,使富庶的也门地区迅速衰落。同时,波斯为了垄断东西方贸易,废止原由也门经半岛西部红海岸到达叙利亚的商路,另辟一条经波斯湾和两河流域到达地中海的商路。商路的改变,造成了半岛南部和西部经济的衰退,麦加、麦地那等城镇的过境贸易急剧衰败,商业贵族收入骤减,许多靠商队谋生的贝都因人和城市居民生路断绝,从而加深了社会危机。
    
伊斯兰教兴起前,半岛上的阿拉伯人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相信万物有灵和灵魂不死,盛行对大自然、动植物、祖先、精灵和偶像崇拜等多神信仰。其中拉特(即太阳神)、乌扎(即万能神)和默那(即命运神)三大女神尤受崇拜。麦加城中心的克尔白神殿供奉有360多尊各氏族部落神的偶像,向其祭祀、祈祷、献牲。信奉一神的犹太教和基督教早已传入半岛,在也门地区及一些城镇和农业区流行,其一神观念、经典、传说、礼俗对伊斯兰教有显著影响。因犹太教和基督教不适应阿拉伯社会变革的需要,未能得到广泛传播。在阿拉伯社会变革和一神教观念的影响下,阿拉伯人由多神信仰向一神教信仰过渡,产生了一神倾向的哈尼夫派。他们承认独一神,反对偶像崇拜,相信天命、复活、惩罚和报应,注重个人隐居修炼,过着禁欲的生活。哈尼夫思想成为伊斯兰教思想的先驱和中介。
    阿拉伯日益加剧的社会危机,外族的不断入侵,促进了阿拉伯民族的觉醒,社会各阶级都在寻求出路。阿拉伯贵族为维护其统治,企望打破氏族壁垒,夺取新的土地和重新控制商道;广大的下层人民和奴隶要求和平与安宁,渴望摆脱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改善自己的贫困地位。伊斯兰教的兴起,正是阿拉伯半岛各部落要求改变社会经济状况和实现政治统一的愿望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穆罕默德正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创建了伊斯兰教,在宗教革命的旗帜下,领导了阿拉伯的社会变革运动,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伊斯兰教的创传人穆罕默德生于麦加城古莱什部落哈希姆家族。自幼父母双亡,由祖父和伯父抚养。早年失学替人放牧,12岁时跟随伯父及商队,曾到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地中海东岸一带经商,并广泛接触和目睹了阿拉伯半岛和叙利亚地区的社会状况,了解到半岛原始宗教、犹太教、基督教的情况,为他后来的传教活动提供了大量社会知识和宗教素材。25岁时他同雇主麦加富孀赫蒂彻结婚,婚后生活富裕安定,社会地位日益提高。后他受哈尼夫派思想的影响,经常隐居潜修,思索和探求阿拉伯民族摆脱困境的出路。相传,610年穆罕默德40岁时的一天,当他在麦加城郊希拉山的山洞潜修冥想时,安拉派天使吉卜利勒向他传达“启示”使之“受命为圣”。此后,他宣称接受了真主给予的“使命”,便开始了历时23年的传播伊斯兰教的活动。起初在麦加是秘密传教,一些至亲密友成为最早的信奉者。612年,穆罕默德转为公开向麦加一般群众传教。穆罕默德在早期的宣教中,告诫人们放弃多神信仰和偶像崇拜,宣称安拉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是唯一的主宰,要求人们信奉独一无二的安拉;谴责多神信仰给阿拉伯人带来的愚昧和社会道德的堕落,宣讲末日审判和死后复活的观念,警告多神教徒如不归顺安拉,将在末日审判时遭到惩罚,堕入火狱,归顺安拉者将在后世得到奖赏,进入天园。他还提出了凡穆斯林不分氏族部落,皆为兄弟,应联合起来,消除血亲复仇,并提出禁止高利贷盘剥,行善施舍赈济贫弱孤寡和善待、释放奴隶等一系列社会改革的主张,受到部分下层群众的拥护,许多人纷纷归信伊斯兰教。由于穆罕默德所传教义从根本上动摇了部落传统多神信仰的地位,触犯了麦加古莱什贵族和富商掌管克尔白的宗教特权和经济利益,同时也触犯了部分下层群众的多神信仰,因而遭到这些人乃至部分下层群众的强烈反对和迫害,使穆罕默德和穆斯林在麦加难以立足。
    
622年9月,穆罕默德同麦加穆斯林迁徙麦地那,标志着伊斯兰教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穆罕默德领导穆斯林进行了政治、经济、宗教等一系列改革。穆罕默德首先以伊斯兰教作为统一和团结的思想旗帜,号召穆斯林“顺从安拉和使者”,并派出门下弟子到麦地那各阿拉伯部落传教,当地绝大多数居民很快归信了伊斯兰教。他制定了作为穆斯林和犹太人在处理内部民事和对外关系中共同遵守的《麦地那宪章》,在信仰自由和结盟的基础上同犹太人各部落达成某些协议,实行和平共处。在实现了麦地那的统一后,以伊斯兰教共同信仰代替部落血缘关系,建立了以“乌玛”(意为“民族”、“国家”)为形式的政教合一的政权,穆罕默德成为麦地那宗教、政治、军事和司法的最高领袖。艾布·伯克尔、欧麦尔、奥斯曼及部分著名的圣门弟子组成上层领导集团。在“凡穆斯林皆兄弟”的号召下,将迁士和辅士团结在乌玛的周围。穆罕默德以安拉“启示”的名义,完成了伊斯兰教义体系及各项制度的创建。他完整地确立了以信奉独一安拉为核心的五大信仰纲领;规定了穆斯林必须履行的五项天命功课及仪则;制定了包括宗教教规、民事、刑事、商事、军事等方面的法律制度;确定了以止恶扬善为核心的一系列行为规范和社会道德准则。为巩固麦地那政权,穆罕默德组织了穆斯林武装。在“为安拉之道而战”的号召下,于624—627年间,他领导穆斯林武装同麦加贵族进行了著名的白德尔之战、吴侯德之战和壕沟之战等三大战役,打击了麦加贵族的锐气,从此,穆斯林由防御转入战略进攻。628年,穆罕默德以朝觐为由,率军至麦加近郊,麦加贵族被迫妥协,同穆罕默德签订《侯代比亚和约》,决定双方休战10年。穆罕默德利用休战时机,向邻国和半岛上的千些阿拉伯部落派出使节,携带国书,向其国王和部落首领宣传伊斯兰教,以扩大影响,同时派出武装讨伐海巴尔等地聚居的犹太人,以扫除反对势力的侵扰。
    
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逝世后,迁士派(随穆罕默德迁往麦地那的麦加人)和辅士派(在穆罕默德生前入教的麦地那人)在哈里发问题上意见分歧,双方都认为自己这一派的人最有资格担任哈里发。最后经过协商公推艾卜·伯克尔为第一任哈里发。这是伊斯兰教内部分歧的最初反映。
    
656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害,阿里继任哈里发,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但包括当时叙利亚总督伍麦耶族的穆阿维叶在内的一部分人,拒不承认阿里的哈里发地位,并以为奥斯曼报仇为由,对阿里兴师问罪。于是,双方发生战争。657年,在隋芬之战中,胜利明显地属于阿里一方,但他接受了对方以《古兰经》裁决的和谈要求,阿里队伍中约有1200人坚决反对,从而脱离了阿里的领导,形成哈瓦利吉派。 661年,阿里被一名哈瓦利吉派信士所杀。穆阿维叶自立为哈里发,建立了伍麦耶王朝。但斗争仍在进行,并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两大派:拥护阿里的一派称什叶派(意为宗派),另一派为逊尼派(意为遵守圣训),最初,这是一种政治派别,后来,发展成为宗教派别。
    
逊尼派承认四大哈里发都是合法继任者,因此获得历代哈里发国家的扶植而广泛流传,自称正统派。世界上穆斯林多属逊尼派。它在神学思想方面有两个著名的支系,一为经典派,在探讨教义时重经典明文;一为意见派,在注意经典明文的同时,侧重个人见解。该派又因对教法问题的观点不同而出现了许多教法学派,其中最著名的是哈乃斐学派、马立克学派、沙斐仪学派、罕百里学派。
    
什叶派只承认阿里及其后裔才是合法的继任者。称其为伊玛目,并以阿里为第一代伊玛目。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什叶派内部的分歧,而分裂成为栽德派、十二伊玛目派、伊斯玛仪派,并且在以后的发展中,各派又分化出许多小派别。什叶派现分布于伊朗、伊拉克、巴基斯坦、印度和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等地。
    
哈瓦利吉派主张哈里发由穆斯林公选,平均分配战利品,土地归穆斯林公有等。该派因不断遭到哈里发国家的镇压,几近灭绝。21世纪的阿曼、阿尔及利亚、桑给巴尔等地流行的艾巴德派被认为是该派的一个支派。
    
伍麦耶王朝末期还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穆尔太齐赖派。因为他们的唯理主义,被认为是脱离了伊斯兰教的正统。该派认为“《古兰经》是受造之物”;“安拉的独一性,只有将神的德性当作力量和智慧才能成立”;人可以依据安拉赋予的能力,辨别善恶,创造自己的行为;“命人行善,止人作恶”是穆斯林的义务。穆尔太齐赖派以其唯理主义观点探索全部宗教问题,其“意志自由”的主张,曾经一度得到阿巴斯王朝哈里发马蒙等人的推行而得到发展。 此外,神秘主义和禁欲主义思想也在伍麦耶时代开始出现。后逐渐形成伊斯兰教的苏非主义派别。
    伊斯兰世界近现代出现的各种思潮,近代的伊斯兰世界遭到了殖民主义的侵略、奴役和掠夺;侵略和反侵略,压迫和反压迫的斗争,促使伊斯兰教出现了具有不同政治、思想倾向的派别和复兴伊斯兰教的运动。
    
18世纪出现于阿拉伯半岛内志复古主义的瓦哈比派(即清净派),是近代伊斯兰教复兴运动的先驱。该派主张恢复穆罕默德的“正教”,宣称“回到《古兰经》去”,强调圣训的作用,反对崇拜卧里(圣徒)及其陵墓,坚持严格的“信主独一”,反抗西方殖民主义侵略。 19世纪初,瓦哈比派曾一度从土耳其人手中夺取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权,建立了独立的国家,后被埃及穆罕默德· 阿里的军队所灭。但瓦哈比派的宗教思想在阿拉伯世界和南亚次大陆得到了广泛的传播。1902年以后,瓦哈比派又在阿拉伯半岛重建政权。并于1932年正式定名为沙特阿拉伯王国。
    
继起的是泛伊斯兰主义运动,为19世纪中叶阿富□ 人哲马鲁丁·阿富哈尼所首创。主张全世界穆斯林在一个共同的哈里发领导下联合起来,摆脱欧洲的统治与控制,建立一个超国家、超民族、超地域的世界伊斯兰大帝国。但这一运动漠视下层群众的利益,有碍民族国家独立的进程,结果为行将灭亡的奥斯曼帝国哈里发所利用而失败。
    
19世纪末,在西方资本主义影响下,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兴起。主张在伊斯兰教的基础上按照欧洲资本主义的方式来改革伊斯兰社会;力图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和伊斯兰教的传统结合起来;用现代的教育制度代替伊斯兰教的寺院经堂教育;用资产阶级共和国代替伊斯兰教的哈里发制度;用资产阶级的世俗法律代替教法中的民事和刑事法规等,使伊斯兰教适应新的社会条件。改良主义运动的著名代表人物有:埃及的现代主义者穆罕默德·阿布杜。印度以新文化运动为中心的改良主义者赛义德·艾哈默德□、伊克巴尔、艾密尔·阿里。土耳其的凯末尔所领导的世俗主义宗教改良运动,于1922 年废除苏丹制度,1923年建立起土耳其共和国,1924年最后废除哈里发制度。至此,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进入了一个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伊斯兰教的改良主义运动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泛伊斯兰主义的组织。同时,为恢复伊斯兰教原始教义的原教旨主义派别也有所发展。 与此同时,伊斯兰各国人民不断掀起反抗殖民压迫和封建统治的斗争浪潮。如著名的波斯巴布派起义(1848 ~1852)、印度的民族大起义(1857~1859)和苏丹的马赫迪教派起义(1881~1885)等。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些人民起义,都是在伊斯兰教的旗帜下进行的。
    

  阿拉伯国家
    自第四代哈里发阿里起,伊斯兰教便开始了逊尼派与什叶派之争。前者重莫罕莫德的原话,后者重视从莫罕莫德的原话和古兰经中的发挥。刚开始是权力之争,什叶派领袖阿里是穆罕默德大女婿。直接的原因是前三任哈里发都不是穆罕默德的亲族,到了阿里后,拥护他的人提议今后的哈里发都应该由穆罕默德的亲族担任。引发了世俗政权的不满。这样的争端集中在世俗政权或是天授神权。在经义上也有区别。主要是什叶派主张以古兰经为主(回归原教旨)。还有一些仪式上的区别。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