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历史演进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坐标系中,便于读者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同时启发读者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中国历史进行思考。 近几十年来,国内虽然出版了大量世界通史教科书,但多针对专业读者,公众难以卒读。由于过去学术普及在业界得不到认可,往往不受学者重视,导致迄今为止外国历史知识的普及进展迂缓,可供公众选择的严肃读物寥寥无几。而流行于坊间的诸多“演义”,往往肆意歪曲历史,误导读者。推出严肃活泼的通俗外国历史读物,已经成为中国世界史学界和出版界责无旁贷的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联合国内多位知名学者,适时推出《简明世界历史读本》(以下简称《读本》)。该书于2014年岁末出版,简明扼要地呈现了人类史前时代至21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 全书将人类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代和现代4部分。上古部分,编者梳理了埃及、两河流域、印度、希腊、罗马等地区的古代文明;中古部分,勾勒了欧亚大陆不同区域、美洲、非洲的文明演进,叙述了阿拉伯、蒙古和奥斯曼三大帝国的兴衰;近代部分,主要论述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确立、向全球的扩张及其影响;现代部分,则概述了20世纪世界格局的重大演变。 《读本》集国内一流世界史专家之力共同完成,由武寅主编,郭小凌、侯建新、刘北成、于沛等分别编撰上古、中古、近代、现代部分。全书去芜存菁,叙议结合,提炼准确,在编撰方面具有如下创新。 首先是编撰体例的创新。《读本》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汲取最新理论成果,体现了吴于廑教授的整体世界史观,将横向与纵向发展结合起来,展示了世界历史由彼此隔绝到互相交往,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历程,阐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该书以15、16世纪的环球航行作为近代史开端,强调环球航行打破以往世界封闭隔绝的状态,全球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和联系因为世界市场的开拓而愈加紧密。通过梳理商业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阐述了资本主义制度在欧洲的缘起、发展及其最终确立。这种分门别类的写法,以经济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突出了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体现了唯物史观在全书编撰中的指导地位。 重视自然的影响 较已出版的世界通史著作,《读本》更加重视历史上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吸收了环境史领域的一些重要研究成果。典型例子莫过于将“全球物种交流”作为单独一节加以探讨。 “全球物种交流”是美国环境史学家克罗斯比在1972年出版的《哥伦布交流》中提出的重要命题。该命题突出生物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强调动植物、微生物是影响近代以来新旧大陆不同命运的关键因素。在克罗斯比看来,白人殖民者携带的病菌,给印第安人带来灭顶之灾,为白人殖民者征服美洲铺平了道路。这一观点在1986年《生态扩张主义》出版后,得到欧美学界的认同,并被写入西方世界史教科书中。该观点强调自然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影响,丰富了人们对人类历史的理解。但也应清醒看到,其客观上有替白人殖民者洗刷罪恶的嫌疑。因此,在应用西方环境史成果时要格外注意甄别。 《读本》关注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全书上古部分有关“史前时代”、“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的章节,均把自然环境作为单独一目;近代部分除设置“全球物种交流”一节外,对工业革命时期的城市环境污染有所涉及。全书在探讨“新世纪人类面临的严峻挑战”时,考察了生态环境恶化、人口爆炸、粮食危机、能源危机等世人关注的问题。 立体展示中国与世界 编者有意识地把人类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整体,将中国史视为世界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书专门论述中国的章节条目包括:“蒙古帝国”、“郑和下西洋”、“中国明清时代”、“近代早期东南亚中国移民”、“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等。除此之外,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标志性事件也被有机糅合进来。比如,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在有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论述部分有所提及,“新中国的成立”成为“社会主义阵营形成”一节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写法将中国历史演进置于世界文明发展的坐标系中,便于读者准确把握中华文明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地位,同时启发读者以全球史的视野对中国历史进行思考。 编者还将“郑和下西洋”与“环球航行”作为单独两节并列。由于各国航海活动的动因有异,关于航海活动的政策存在天壤之别,郑和下西洋并未深刻改变人类历史的进程,而哥伦布航行却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篇章,拉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采用中外融合的写法,能够立体展示中国同世界的交往。 追踪时代前沿 《读本》勇于追踪时代前沿问题,汲取了诸多最新研究成果。如,采用弗兰克的部分观点,将“白银资本”作为“近代商业革命”一章的标题,强调东方,尤其中国在明清时期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这种写法是对西方中心论的纠正。除环境问题外,该书还探讨了全球金融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的蔓延,关注科技对人类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对“云时代”和文化安全均有所提及。 当前,我国与全球经济间的相互依存日益加深,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愈加频繁密切,越来越多的民众有机会走出国门,迫切希望了解世情。普及世界历史知识,成为时代的要求。随着中国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学术普及日益受到重视。可以预见,世界史的学术普及将迎来生机勃勃的明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