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智•仁•勤——《书生志业:曹德谦先生九十华诞祝贺文集》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我仅有幸见过曹德谦先生一次,那是十年前在西安的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年会上。虽然未能常闻謦欬,但关于曹先生的经历和著述,我却也知道不少。这一方面是由于我过去爱读社科院美国所办的几种刊物,那上面经常出现曹先生的大作,那种活泼而朴实文字,总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另外就是常听玉圣兄谈起曹先生。据我观察,玉圣兄是一个尊师重道的人,而且他还把“师”和“道”看成一体,也就是说,他尊重的必是“有道之师”。我每次听他谈到曹先生,语气中都带着敬意和赞佩。我想,他由衷敬服的前辈,一定是一位学识渊博、名行高洁的长者。
    最近读了曹先生的《随想录》,我觉得他是一个难得的智者。他能从常人不经意的地方,看出事情的大症结来。比如他对何谓“大国”的理解,就令人有茅塞顿开之感。在他看来,生产力和GDP只是成为大国的“必要条件”,而“风格”或“软实力”才是做大国的“充要条件”。他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的看法,却是基于对中美两国在“挨骂”时的不同表现的分析。这种因小见大的眼力,真是出人意表。曹先生还从一个作家的一句平常话里,读出了美国人“国家认同”的要害:这个由来自世界各地的差异纷繁的人所组成的国家,何以没有变成一盘散沙,何以没有沦为一个永无宁日的斗鸡场,完全有赖于这些人对美国的热爱。不过,这种热爱不是对政府、对党派、对领袖的效忠,而是对某些“核心价值”的自觉认同。这些“核心价值”之能得到国民的自觉认同,是因为它们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高调,而是形之于制度,并能在日常生活中显示其真切的意义。有人说美国是一个建立在象征物之上的国家,曹先生的观察与此可谓异曲同工。
    曹先生最近写的《为什么我竟活得如此久》,我以为是一篇朴实的奇文。说它朴实,是因为文字平实,风格冲淡,意绪稳健;又说它是奇文,是因为里面包含的见识和观念,着实令人惊叹。曹先生说自己长寿的秘诀有四条:不惧怕死亡,生活有目标,能自找乐趣,再加上勤奋。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长寿经验谈,通常是各种养生之道,大抵不出饮食、心情和锻炼这几项。可是,曹先生的“秘诀”真是不同凡响。历来有人因惧死而求长生,曹先生却由于不以生死为意而得享高寿。这当中固然包含无心插柳之幸,但更多的是一种对待生命和生活的超然态度。曹先生可说是历尽风涛,饱受摧折,在那个没有自由、不讲权利的时代,承受过政权和社会加之于个人的巨大不公。但他肉体受苦,而意志弥坚。他既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沉湎于对不幸往事的回忆,而是倡言自由的真义,向往一个人能享有权利和尊严的社会。在渡过劫波之后,曹先生仍保持着一种博大宽广的胸襟。这是一种仁者的姿态。
    曹先生很自豪地说自己勤奋。只要看过他的著述目录,就知道那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勤奋。他写的若干种历史演义著作,每部都有几十万言的篇幅;此外,他还做过那么多的翻译,写了那么多的文章。对一个长寿的学者来说,取得这样的业绩自然不足为奇。但我们知道,曹先生最有创造力的年华,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被右派掉了”。他真正能安心读书写作的时间,加在一起究竟有多少年?所以,他说自己是在“拼命写作”。今天有些学者少年成名,早早就开始享受名望带来的种种好处,“拼命”云云,似已被看成是不谙世事的幼稚之举了。看着曹先生长长的著述目录,对照他的勤奋和拼命,我不禁暗暗问自己:我还能用“拼命”的精神对待学习吗?显然,我还需要在读书和写作方面用更多的心力。
    智,仁,勤,曹先生三者兼具,因而有一种值得晚辈后学景仰的风范。我想,这本文集中的每一位作者,还有外间读过曹先生著作的人,一定都怀有一个共同的心愿,就是为曹先生祝福,祝愿他健康快乐,期待他续写《为什么我竟活得如此久》。
    2012年4月18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