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文化象征与民族潜意识(2006030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菊与刀》 (美)鲁思·本尼迪克特 商务印书馆
    崇拜强权的国家,只服膺于强大。中国没有强大到一定程度,没有强大到他国必须仰仗的地步,那么日本就不会真诚地认错。
    坦白的说,我个人一直对于这两种象征,抱以先“分开理解”,后“合并对待”的态度。菊是精神审美,它的来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而“刀”的崇拜,不是日本的专利。但凡世界文明进程当中,哪里有不信奉武力的国家?一直到今天的文明世界,依旧是胜者强者控制弱者。世界老大美国悍然发动伊拉克战争,依然在世界政治上指手画脚。只不过这种国际社会的强者观念与武力概念,在具体的国家有不同的外化物体而已。
    《菊与刀》在1946年出版,商务印书馆1990年翻译为中文在中国出版。对照今天的日本,我们会发现它说的很多,依旧是有意义的。但今天我们的理解,若还是停留在这本书对日本的理解,那显然削弱了我们的判断。
    前段时间在凤凰周刊看见国内一位知名评论者黄章晋的文章,其中意思概括为一句话,就是日本只对强国服气,也只崇拜强国。这也是国内可见到刊物的比较清醒的认识。刀的崇拜与菊的审美,本就是一体两面。之所以要分开理解,是因为我们清楚看见日本千年前学习中国唐文化,所吸纳的对道德品质的标准要求。菊花的高贵洁净,是对自我的强调,而不是行动指南。这种古代中国的审美思维,是一种有着历史渊源的“自我心理认同”。当日本发动侵略,在屠杀中国人民的时候,军国的毒药根植在每个疯狂的“士兵”身上。因为他们屠杀的是“支那”,一个“低等”的民族,他们占领的是一个将来成为他们殖民地的国家,是一个可以为他们提供资源与大国疆域的躯壳,自然不会觉得那是可耻与残忍的侵略。
    那么这里我们显然可以很明白了,“菊”的象征里,所包含的道德品质是指向明确的,菊花于恶劣的寒冷气候傲然而生,表示了精神的圣洁、坚贞和高贵,由日本皇室选为精神象征。但“菊”的精神指向里,没有以下道德元素:平等、仁慈、包容、温和……凡此同类的精神气质形容词语,都远而敬之。对于大和民族来说,菊花代表着已经进入潜意识,成为灵魂内在的认知。他们狭隘的地理,恶劣的自然条件、文化上的落后与被贬低,以及后天自发奋斗努力的强盛,都与“菊”保持高度一致。对内的极度精神追求,也就是对外的高度敌视与战斗性。
    因为这两种象征物,对于日本而言,也就是一个完整的需要。一个鼓舞精神不倒,一个维持外放、攻击的武力态度,攻击就是最好的“自我保护”(地理大国意义上的安全)与“强大之路”(资源大国的可靠未来)。这样的民族意识的内核,时机一到,必然爆发出来,信史记载,日本对中国的磨刀霍霍,早已有之,筹划多年。
     鲁思·本尼迪克特以一个美国人类学家的眼光,清醒地看到日本的文化表象承载的民族意识。但她进而引申出的“羞辱”概念,则还没有完全准确的表达出日本的心态。她说,为“和西方比起来,信仰基督教的民族有原罪感,他做错了,知道自己有罪就会承认,就会忏悔。日本的耻感文化,就是做什么事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羞耻之别。他作了恶,犯了罪,只要这个事没有被发现,没有被揭穿,没有让他感到羞耻,他就不会认错。”
     显然这个引申放在今天,我们对比日本的作为,就可以发现只说对了大半,没有说的全对。除了少部分人性醒悟做出忏悔的老兵,以及有良知的作家、民间人世,作为一个整体民族代表的日本政府,并不以为那是羞耻,相反他们还觉得自己国家更加受到伤害,比如广岛长崎的两颗原子弹。简单说,不是被揭穿的感到羞耻,历史昭然,难道他们不清楚吗?难道世界人民不清楚吗?日本在亚洲为头,至今只服美国的气,它袭击珍珠港,最后乖乖的在美国背后跟随。它只对强国认错,它没有剔除霸权意识,也从来没有给自己引进“原罪”的打算。中国何为?当我们愤怒再愤怒于日本不肯完全认错,行为上屡屡无视中国人民的感情(其实是无视亚洲所有被侵略国的人民感情),无非因为它没有把亚洲国家放在眼里。“菊花”的傲视百花,恶劣环境的卓越高标,更加接近精神的自我强化。
    鲁思·本尼迪克特写作《菊与刀》,其联系与比较的论述,会让一些读者觉得是一个悖论。但注意到那段最终结论的叙述,再对比日本战后的表现,也就豁然开朗。鲁思·本尼迪克特显然有点陷入以为文化解释足够替代综合的认识。尤其文化特质并不应当成为“可以理解”的原由。
    日本军国主义的繁衍扩张,有着必然的路径。大和民族是一个非常善于看清楚自己位置的民族。尤其是能够主导名字命运的那一部分占据上层把握权力的“少数”,他们对本国的历史位置(地理小国、文化矮子等等)很清楚,对成为一个大国的梦想,始终没有放弃。不能够成为地理与政治军事大国,也要拼命成为经济大国,回头谋取国际政治地位。从日本急切想要成为联合国常任国家的行为,可见一斑。日本民族古往今来的综合位置,决定了它的国家意识与行为。
    其实这也是一个国家个体的理性(只从本国角度出发谋求最大利益),但却总归不是世界范围的群体理性(它给亚洲人民和国家带来深重的灾难)。
    崇拜强权的国家,只服膺于强大。中国没有强大到一定程度,没有强大到他国必须仰仗的地步,那么日本就不会真诚地认错。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