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聚ersonName>先生则如舞台上应变自如的魔术师,他总能从古希腊罗马这个魔盒中," /> 
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王瑞聚著《古希腊罗马论丛》一书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希腊罗马犹如一个魔力十足的魔盒,其中隐藏着数不尽的惊喜,而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瑞聚">王瑞聚ersonName>先生则如舞台上应变自如的魔术师,他总能从古希腊罗马这个魔盒中,抽拽出一个个值得探讨和耐人深思的话题,并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和扎实的资料搜集、整理工作,在为我们展现一个缤纷多彩的古希腊罗马世界的同时,让我们领悟到了相关问题的本质与内涵。2009年7月,由山东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古希腊罗马论丛》一书,就是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王ersonName>先生关于古希腊罗马相关问题的倾力之作,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王ersonName>先生的这本学术论文汇编可以说是异彩纷呈,任何一个对古希腊罗马感兴趣的人,都不可以错过此书。
    最早接触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王">王ersonName>先生的文章,始于其《怎样看待希腊城邦社会的经济特征——兼与农业特征论者商榷》一文(这篇文章也收录在了《古希腊罗马论丛》一书中),这篇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文章是王">文章是王ersonName>先生针对黄洋先生等学者的“农业特征论”而发表的个人见解。读罢全文,深深的为王先生的学术精神所折服。在学术权威面前,我们往往是深深的钦敬与仰慕,甚至是顶礼膜拜。而王先生不同,他敢于理智地向代表主流观点的权威学者的论断提出质疑,并提出富有见解的思想与想法。他的这种求真精神和不畏权威的学术勇气在《论丛》一书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论丛》一书共收录了王先生的28篇文章,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皆有所涉猎。为了更好的理解这本书,我们将全书分为了两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古希腊的相关问题,第二部分则是古罗马的相关研究成果。
    第一部分包括四个小节,共有24篇文章。第一个小节即是《科学与民主的象征——古希腊》一文,这是一篇关于古希腊历史的简介,通过斯巴达、雅典、亚历山大帝国、科学之光四个板块,为我们展现了古希腊世界的兴衰沿革和他们在政治、经济、哲学等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无怪乎恩格斯说“他们以无所不包的才能与活动,给他们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史上为其他任何民族所不能乞求的地位”,古希腊无愧于“科学与民主的象征”这个称号。
    第二小节有14篇文章,围绕着关于古希腊经济思想和经济特征的问题展开探讨,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
    在论及古代中西社会的发展道路时,不可避免的要涉及各自的经济特征问题。毫无疑问,中国自古以农立国,有着发达的农业文明和丰富的重农思想,这是古代社会其他国家所不能企及的。那么,古希腊人有没有重农思想?其与中国的重农思想有着怎样的本质区别?《论古希腊人的重农思想——兼与古代中国重农思想比较》一文,为我们做了详尽而深刻的解答,它第一次搞清楚了古希腊人与古代中国人重农思想的区别,从而得出古希腊人所持有的重农思想与我国古代以农为本、以农立国的重农思想所具有的本质差异。
    古希腊人不仅有着特殊的重农思想,而且存在鄙视手工技艺的情况,学术界的有些学者以此为依据,作出古希腊城邦农业特征的论断。王先生对此做出了回应。通过具体分析,王先生认为,古希腊人的鄙视手工技艺有两种情况:一是基于产业歧视角度的认识,另一种是基于职业歧视角度的认识。只有从经济角度出发的产业歧视,才与农业特征有着必然的联系,才是农业特征的产物。而古希腊人的鄙视手工技艺是基于道德和职业分工角度的轻工观念,是一种职业歧视,而非产业歧视。因此,不能以此作为论证古希腊城邦社会农业特征的依据。此外,在《论古希腊神话中的工匠之神赫费斯特》一文中,王先生以赫费斯特的形象,与城邦农业特征论者进行了富有意义的讨论。
    农业特征论者还运用古希腊思想家的论述,来论证希腊城邦社会的农业特征。王先生通过系统考察,得出了自己的见解:古希腊人的轻商思想,不是根源于农业特征,而是根源于商业自身的特点和商业二重性中的消极方面,及阶级社会中的劳动分工和等级歧视。在古希腊,它只是少数人的思想,不占据支配地位,居支配地位的商业思想是重商思想和商业光荣思想。因此,他们的轻商思想与农业特征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对古希腊人的重农问题、鄙视手工技艺问题及轻商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之后,王先生推出了一篇带有总结性的探讨文章,即《怎样看待希腊城邦社会的经济特征——兼与农业特征论者商榷》一文,它颠覆了以往学术界特别是农业特征论所有关于评判古希腊城邦社会经济特征问题的标准,创新性的提出了“第一物质推动力”的重大理论,这在历史学界具有重大意义。
    围绕着古希腊的经济属性,王先生还作了如梭伦是否经商、梭伦时代有无货币、小议克勒翁的出身等问题的探索,每一篇文章都条分缕析、言之有物,均具一定的学术价值。
    第三小节关于古希腊人口思想方面研究的5篇文章,可以说是拓荒之作。
    素有百科全书式人物之称的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伟大的思想家,虽然他的人口思想仅是他庞大精深思想体系中的一个很小的组成部分,但内容却异常丰富,思想也十分深刻。遗憾的是,他的人口思想未得到人们应有的重视。可喜的是,王先生看到了这一有价值的研究点,并对亚里士多德的人口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既包括丰富的人口数量思想,又有深刻的人口质量思想。其中在人口质量思想中,王先生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关于筛选婴儿的思想。但在现代社会中,要践行筛选婴儿的思想恐怕要承受巨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一不小心便被冠以“不人道”、“残忍”、“无人性”的帽子。不可否认的是,古代斯巴达人的优生思想及实践具有很强的革命性和彻底性,他们把实行优生看作是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而非个人私事。借种生育在那里也就被认为是合乎体统的事情。对新生婴儿筛选的严格程度,也是我们难以想象的。至于存在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本质原因及影响,大家还是亲自读一下原文,方可领悟的更为透彻、真实。
    第三小节是关于古希腊文化方面的4篇文章。我们知道戏剧在古希腊社会生活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作者选取著名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的《奥列斯特》三部曲,展示了母权制的没落及父权制与母权制斗争这一重大主题。
    荷马史诗作为西方古典文献中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在论及古希腊文化时便不得不提及。王先生透过“荷马史诗中最精彩的一段——赫费斯特捉奸案”这一扇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荷马时代的“清明上河图”,并通过这幅多姿多彩的画面,揭示了荷马时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况及人们的思想观念,进而领悟到荷马时代的文化传统与荷马时代之后的希腊及西方的文化传统之间的内在联系。
    对于出自毛泽东之口的“言必称希腊”,王先生作出了新的解释:它不是单纯的崇洋媚外,而是对西方包括古希腊先进文化的推崇。希腊古典文化中丰富的精神养料,能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和鼓舞,我们没有理由不“言必称希腊”,关键在于分清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要批判的加以继承。
    第二部分是关于古罗马问题的4篇文章,其中对保民官问题和恺撒的经济改革问题颇有价值。《古罗马的凯旋式》是国内学术界第一篇介绍古罗马凯旋式的文章,作者搜集了大量关于古罗马凯旋式的资料,篇幅虽小,但很有新意。《论罗马共和国保民官制度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一文,则是一篇很有深度的学术论文。保民官制度作为世界政治史上的特有现象,是罗马共和国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制度之一,对其产生的社会根源和历史条件王先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全面而细致的论证没有让大家失望。
    在资料极为匮乏的情况下,王先生洋洋洒洒万余字,出色的完成了《论恺撒的经济改革》一文,足见其辛苦的工作和认真、扎实的态度。西方古典时代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史学家,王先生以有“鞭笞暴君的鞭子”美誉的塔西佗为典型代表,探讨了其进步的政治思想和史学观点,从而说明西方史学的优良传统。在任何时代的任何国家和民族,都应该多一些“鞭笞暴君的鞭子”。
    读罢全书,深深地被王先生身上那股无畏的倔强与不屈不挠的韧劲所感染,王先生用“困兽犹斗,垂死挣扎”对自己多年来科研之路做了自认为最好的概括,个中艰辛只有读者自己去体会了。
    对于书中这二十几篇文章的缺陷,王先生在后记中也作了总结:古希腊、罗马属于世界史的研究范畴,如果不能引用外文资料尤其是第一手的古希腊文、拉丁文等,而单纯靠翻译过来的西方古代文献和部分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那会使文章的权威性多少打点折扣。其次,由于王先生没学外语,因此对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及理论前沿受到了限制,这也不失为一种遗憾。还有一点,也许不能称之为缺陷,王先生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论证得让你一时之间无话可说,不知如何回驳,也许这正是王先生内心深处治学态度严谨的真实体现吧。无论如何,我们坚信,王先生在科研之路上,还会一如既往的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我们期待着王先生在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好的学术成果展现给广大读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