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柏拉图的《尼基亚斯》?——评《古希腊的交流》一书的翻译(20070111)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古代希腊罗马留下了太多可以称作财富的东西,让我们敬仰之余还会向往。施利曼们越来越多,也就有了无数的功业,在传给我们一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古希腊罗马社会的同时,还温暖着我们的希望。毕竟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去守护一方已经变冷的沃土,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毅力。而那些静下心来去坐这条冷板凳的人,难能可贵到让人钦佩。也幸得出版界鼎力相助,才使得古希腊文化绵绵不绝于世人眼前、身后,委实一个崇高的事业。我一直相信文化交流之于民族对话的重要性,相信那种基于根源认知的东西最坚固最持久。所以当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在中法文化年出版这套介绍法国学者研究成果的丛书时,我是觉得怎么称赞都不为过的。
    然而,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出现的问题一再地困惑着自己,最初的“瑕”慢慢掩了玉,消化掉满怀的希望,剩下的只有堵在心里的憋闷和说不出来的无奈。就如同我觉得,把《尼基亚斯》当成柏拉图的作品,这种简单错误不该犯一样,我也坚信,译妥一本书总要有相关背景知识的积累,那样会是一种内心的体会和负责的态度,否则很难,遑论译好。这样简单的道理,说出来都是过时。其实,在这样一个浮躁的年代,我们还是无法奢求太多的。只是心里总觉得可惜了“西方文明溯源”这样一个好的课题,可惜了中法友谊的那一年,甚至有些可惜傅雷先生的恩惠。
    题材选择
    这套冠以“西方文明溯源”的丛书分八个方面介绍了古希腊罗马社会,即《古希腊的交流》、《古希腊罗马的魔法术》、《不确定的性别》、《古罗马的儿童》、《古罗马人的欢娱》、《在古罗马的行医》、《古罗马人的阅读》还有《从罗马到中国》。抛开其它不谈,但就选材来看,除去让人略感新颖外,恐怕还给人不符盛名之感。难道西方文明溯源要从儿童、欢娱、魔法术入手?还是因为西方文明传统题材过繁、过大,从而换个领域尝试新意呢?翻遍这套丛书也未见一句有关这套丛书出版主旨的话。如果这套丛书定位于专业研究者,那么显然角度选择有失偏颇,它与西方文明溯源的本意相距甚远。就这些题材本身而言,完全可以换个题目,而不是“西方文明溯源”一副让人期待的样子。一味追求大而皇之,效果有时是会打折扣的,特别在华而不实之时。如果定位着眼于广大普通读者,旨在介绍法国学者研究成果、普及古希腊罗马文化以进行交流,那么书中太多的简单到稍加留意就可避免的错误,也许会让人瞠目结舌到怀疑他们的工作态度。粗心的失误是态度上的欠缺,知识的不足又是理解上的误导,而这太多的遗憾加起来是醒目的“责任”。问题在于谁会对被误导的读者负责?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
    粗心的结果
    书中多处错误表明译者对希腊历史不是很熟悉。但如果说因为专业所限和一些客观因素,从而无法较妥译出古代专有名词是有情可原,那么书中太多的粗心却是无论如何也说不过去的。比如书中将同一人名作不同译法真是司空见惯:芬蕾(书32页)还是芬雷(书126页)? 斯特拉邦(书41页)还是斯特拉波(书128页)?如果说因为这两处名称在原文相距甚远、他们前后难以顾及的话,那相邻两行竟出现不同译法又作何解释呢?比如在书75页,我们会读到“同样,修昔底德或鲍萨尼阿斯提及一些坍塌的或孩子们被杀的学校。据波萨尼亚斯讲,因被……拳击手推倒……柱子,致使里面的60个孩子丧命。”鲍萨尼阿斯和波萨尼亚斯难道又是两个人?而书中“特尔斐”更是“斐”来“裴”去,让人目不暇接。也许熟悉这一领域的人可以通过查阅、对比其他资料做出辨别,但那些向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普通读者呢?他们是没有能力做出区分的,他们也许会把这套丛书作为通向希腊罗马的入门钥匙,可真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理解的不足
    译作中与粗心之失有一比的是译者理解上的不到位。比如译者把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克伦理学》译作《尼科马克的幸福观》,很难想象译者会不知道这样一本在历史和伦理方面几乎尽人皆知的作品,不知道是不是译者解读名著的新的尝试。另外,一些因背景知识不够而产生的错误也很常见。比如发生于公元前5世纪的伯罗奔尼撒战争,是以阿提卡半岛的雅典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斯巴达为首的两大联盟之间的利益冲突,这一名称也是学界通用的,把它译作伯罗奔尼撒半岛战争不够准确。证明的只是书后词汇一览表的摆设作用。又比如“三十僭主”,它是公元前404年出现在雅典的一个寡头政治的傀儡政府,将其译作30个“僭主”也再次表明译者的不能胜任。类似问题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国内研究这一领域的人还是挺多的,很多研究成果更是严谨到足以作为参考。
    缺乏严谨
    不可否认,翻译是一项很大的工作,除了必需的知识累计甚至生活积淀外,一些细微却又棘手的问题也会困扰译者。例如在描述以前某种事物或状态时找不到合适词汇,特别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也许历史场景不再相同,也许词汇内涵发生变化,比如 “民主”一词的现代用法就与它在雅典时期的涵义有很大差别。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对贴切的词,以尽量减少理解上的误差。此外学界一些约定俗成的用法也有助于我们接近作者本意。比如圣贤,比如执政官,又比如公民大会,但绝对不会是教授,不会是总统,也不会是议会。很难想象,在古希腊社会存在教授、体校、综合性大学、图书馆、总统、议会这些现代概念所指代的事物。更难想象的还有读者的反应,也许这个问题留给译者去回答最合适不过。而对于我,想象不出的在于译者为何使用这些让人易生歧义的现代词汇,而本可以选择更为贴切的词来形容来指代。为什么不呢?我看不到理由。
    阅读过程中,体会最多的是书中透出的一股急躁。 好像在急匆匆赶着什么,在追着什么,至于追赶什么,我不知道,可我知道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脚步凌乱说明你没计划好。只是我有些迷惑了,迷惑于那个让我喜欢、崇拜、向往的希腊社会便成了这番模样,迷惑于美好的期待又会落空,还迷惑于一股弥漫的功利和浮躁。所以在我坚持读到第185页时,我决定停下来,也许期待最后一页留给我的希望。
    本套丛书被列入中法文化年—傅雷出版资助计划,由法国文化部赞助出版。
    M.I.Finley是古希腊罗马研究领域著名学者,曾任教于剑桥大学达尔文学院,学界一般译作M.I.芬利。
    我们相信上面指出的还有那些没有指出的错误也有编辑的失误,比如把“公事”写成“公式”这样的错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