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朱孝远,浙江海宁人,1954年2月生。1990年获美国俄勒冈大学近代早期欧洲史博士学位,1990-1992年在美国伊利诺依州立大学任教。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世界中世纪史、世界文化史两个方向的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兴趣为文艺复兴史、德国宗教改革史。著有《神法、公社和政府:德国农民战争的政治目标》(1994)、《近代欧洲的兴起》(1997)、《欧洲涅槃:过渡时期欧洲的发展概念》(2002)、《欧洲文艺复兴史·政治卷》(2010)等。 内容简介: 《如何学习研究世界史》以作者长期从事世界史教学科研之心得,对初涉世界史研究的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一一展开论述,既细致入微,又提纲挈领;既现身说法,又视野开阔;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例说明……旨在加强学生资料搜集、问题分析、独立思考和理性研究的能力,进而掌握独立研究所需的能力及撰写学术论文应掌握的基本方法,为进一步成为史学研究的创新人才奠定基础,是学习研究世界史的学生们必备的一本书。 目录引言 第一章 世界史的学习 第一节 略说入学 第二节 略说读书 第三节 略说历史 第四节 略说世界 第五节 略说世界史 第六节 略说教材 第七节 略说动态 第八节 略说习题 第九节 略说学习兴趣 第二章 学科的概念与分支 第一节 关于史料 第二节 关于时间 第三节 关于理论 第四节 关于比较 第五节 关于数字 第六节 关于政治史 第七节 关于社会史 第八节 关于心理史 第九节 关于新史学 第十节 关于全球文化 第三章 创作的一般性质 第一节 优秀学位论文的要求 第二节 研究的步骤 第三节 关于立论 第四节 关于课题设计 第五节 关于历史分析 第六节 关于历史综合 第七节 关于原因分析 第八节 关于历史逻辑 第四章 史学作品的分析 第一节 小约翰·威尔斯的“1688年” 第二节 布瑞克教授的“1525年” 第三节 约翰·巴克勒的《西方社会史》 第四节 袁禾的舞蹈史 256 第五节 埃里克·吉尔伯特的《非洲史》 第六节 谢里尔·E.马丁的《拉丁美洲史》 第七节 天性之美:贵州原生态文化的精神意境 第八节 阅读霍布斯鲍姆:一个世纪的透视 附录一 学史之道——兼论史家的“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 附录二 世界史专业国际网站目录 《未名·学科学习研究方法指导丛书》出版后记 前言古人曾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前一个“鱼”,我们可以理解为结果,而后一个“渔”显然是指方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送人鱼,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因为有了捕鱼方法,你无须等待别人送给你鱼,你自己就可以捕,而且可以捕到更多的鱼。方法是如此的重要,所以在中国古代寓言故事中被喻为点石成金的“指头”。 我曾做过18年的教师,在教学中我多次尝试方法教学而不仅仅是知识内容的教学,不仅给学生结论,更重要的是告诉学生结论是怎样得来的。但是我知道目前大多数的高校教学似乎在学习和研究方法上尚缺乏系统的指导,而单纯的知识传授,则很容易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能力差,不会思考,研究水平低,创新不足,高等院校教学培养目标的实现缘此大打折扣。 记得2003年还是2004年间参加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老师召集主持的有关科学哲学的会议,会下我同几位教授谈到想做一套针对大学生和研究生的方法指导图书,谈及选题的意义和内容时,教授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江晓原老师当时就丛书的名字还提了建议:“这是‘未名·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的‘姐妹篇’,所以丛书名字还是直白点好。”这样,我们就把丛书的名字定为“未名·学科学习研容方法指导从书”。 精彩书摘读书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想想那些书的作者吧,在写作的时候,他们一定是有感而发的。我们读他们的书,不仅仅是在向他们学习知识,同时,也在同他们进行思想和方法论上的交流。读书的时候,人们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所读之物进行评价。翻开一本好的书籍,我们会接触到那作者的高度,他的知识背景,他提出问题的重要性,以及他的理论框架是否具有合理性。当然,我们也会检查他所使用的材料,并看看他在逻辑上是否具有说服力。我们还会检查他的观点是否具有创见,他的文笔是否优美。最后,我们还会形成一个关于作者和作品的整体认识,我们会看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了作者独特的风格和个性,是否与某种学术传统相契合。有的时候,我们还会继续追问:这是出于新手还是出于著名大师之手?这位作者究竟带给我们多少新知识,或者改变了我们多少旧结论?往往就是在进行这样的追问时,我们不仅认识了作品,同时也认识了作者,这真是一举两得啊! 在众多的历史书中,有一个大类是教材。我以为,教材是非常有用的,它能提供你一个关于历史的整体概貌。如果你学习中国史,也许你可以先读一下顾颉刚先生的讲史录《中国史学入门》。这本书仅一百多页,但涉及中国史书、杂史、经学、汉学、清代的古学整理、考据学、史料学和考古学的结合、中国古代社会、中国古代文学、“中国”、“中华民族”之源、中国宗教史略、中国哲学史略、中国历代京都和北京小史等众多内容。这本书的文字相当平实,但一看就是大家风范,绝无矫揉造作之举。 另一类的历史书是史学专著,或论述一个问题,或提出一个见解,这些著作都可以把你引入历史研究之中。例如,周锡瑞(J0sephw.Esherick)先生写的《义和团运动的起源》这本书我是非常喜欢的:周锡瑞先生是美国人,他对于中国近代社会了解得非常透彻,阅读这本书,你可以了解一个历史学家是如何发掘和驾驭史料,并且是如何通过村庄、地区、中外关系、民间文化等众多层面来叙述历史的。在如何把握事件和结构的关系问题时,我以为周先生讲得非常好,他说:“从理论上讲,我们面临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探讨稳定的社会结构与变动的历史变化之间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存在并非一日,从历史角度观察,它含有相当的稳定因素。而社会运动,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常常采取突变的形式,是历史变化的一种。因此,解释义和团运动,实际上是在解释历史的变化过程。这也是本书在理论上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即在稳定的社会结构和剧烈的历史变迁中,寻找到内在的合理的理论联系。” 在阅读一本历史书的时候,也许你要注意前言和结论。前言中往往要提出问题,要交代该课题的学术动态,还要简要论述一下作者想要运用的方法和该书的章节安排。在结论中,你能找到对于问题的最终的答案,这样你就等于有了一个整体的理解。你需要注意仔细阅读并且推敲该书的目录,要注意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开展讨论的。我总觉得,读书是一个读者和作者的交流过程,你甚至可以这么做:对于作者提出的问题,你自己不妨先想一想,再比较一下你的想法和作者的想法的异同。一本历史书往往就是一个世界将在你的面前展开,对此你要事先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读书并不是被动地向书本学习知识,而是主动地参与历史问题的讨论。只有经过这样的过程,你阅读过的东西就永远不会忘记。当然,如果你善于在书本上作眉批的话,那是再好不过的了。这些批语,还有你随手摘录的那些卡片,都是你自己经过思索的财富。 ……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