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杨玉圣 林被甸:罗荣渠教授美洲史遗著二种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已故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罗荣渠(1927-1996年),是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生前任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世界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暨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会长,在现代化、史学理论、美国史、拉美史、中美关系史、二战史等领域,均成就卓著,蜚声中外。从2006年起,商务印书馆陆续出版五卷本《罗荣渠文集》,分别是《现代化新论(增订本)》《美洲史论》《北大岁月》《史学求索》和《美国历史通论》。
    这里简要介绍即将面世的《美洲史论》和《美国历史通论》这两种美洲史著作。
    一、关于《美洲史论》
    本书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荣渠文集》的第二卷。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版过罗荣渠先生著《美洲史论》一书。与社科版相比,本书在内容和篇目上有一些重大调整:一是将社科版中关于美国史、中美关系史的论文转入《美国历史通论》;二是增加了罗先生在北大历史学系开设拉美史的讲义——《拉丁美洲史大纲》。在此基础上,按照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拉丁美洲史大纲、拉丁美洲史论这三大主题,对全书进行了重新编排。 
    作为“我国屈指可数的专门研究美国和美洲的史学家”(李慎之先生语),罗先生的学术贡献是有目共睹的。中国人发现美洲之谜,即中国与美洲的历史联系,是罗先生生前最为关注的重大历史课题,也是罗先生学术贡献最大的领域之一。这包括20世纪60年代初发表的《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80年代初发表的《扶桑国猜想与美洲的发现》和90年代初发表的《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等名篇。在这些视域广阔、理论深厚、论证扎实的学术力作中,罗先生立足于跨太平洋横向联系的历史考索,对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假说加以强有力的证伪。 
    罗先生的研究表明:《梁书•诸夷传》关于扶桑国传说的真实性十分可疑,有关记载本身足以否定扶桑国即墨西哥的假说,但不足以确证扶桑国的具体所在。“如果把封建中国不去做、事实上也很难做、历史上莫须有的事情,强加给几个云游四海的和尚,把他们打扮成伟大的探险家,这不是缺乏对历史的严肃态度么?”愈是远古,文明发展的相对独立性愈大。古代美洲文明是美洲人自己创造的,在哥伦布以前时期,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是零星的、偶然的,既“不应把旧大陆文化传播方式全部硬套到美洲大陆”,也“没有必要把一切活动都扯到人民友好的文化交流上来”。《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指出:哥伦布和达•伽马的航行导向削弱贵族封建统治和勃发商业资本主义,而郑和航海终归导向强化大一统皇权主义和维护重农抑商的传统经济体制。15、16世纪之交的中国和西欧,并不在同一轨道上前进。“郑和航行不管向哪个方向,恐怕永远也难与哥伦布和达•伽马相碰撞的。”其道理就在于,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大转变是一个巨大的转轨,许多内外条件的凑合使西欧相对而言较易实现这一转轨,而中国则较难或很难实现这种自我转换。只有经历19世纪中叶的大失败,才成为激发中国转变发展趋向、走向现代世界的真正开端。《为什么不会有中国哥伦布?》为学界誉之为“比较中西文化的大手笔”、“通天彻地、考古论今的大文章”。 
    罗先生是我国当之无愧的拉丁美洲史学科的主要创始人。收入本书的《中国与拉丁美洲的历史联系》《论西蒙•玻利瓦尔的世界历史地位》等代表论文及作为在我国高校最早开设的拉丁美洲史课程的教材--《拉丁美洲史大纲》,凸显了罗先生的拉美史开拓者地位。 
    早在1962年,罗先生即在北大历史系首次开设拉丁美洲史。《拉丁美洲史大纲》就是应当时教学需要而编写的,曾在校内多次油印。这份《大纲》作为我国拉美史学科建设中的一份早期教材,哺育过几代学人,产生了广泛影响,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和资料价值。罗先生生前曾多次表示要重新写一部拉丁美洲史,但未能如愿。本《大纲》根据20世纪70年代初印发的同名教材整理而成,其中“古代墨西哥早期文化” 和“委托监护制、征派劳役制、债役雇农制”两小节因原稿有缺失,由林被甸补写。 
    二、关于《美国历史通论》
    本书系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罗荣渠文集》的第五卷。 
    1997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曾出版过罗荣渠先生著《美洲史论》一书。本书除了包括社科版中关于美国史、中美关系史的论文外,还增加了罗先生在北大历史学系开设美国史通论的讲义——《美国历史通论》。在此基础上,按照美国历史通论、美国史论、中美关系史论这三大主题,对全书进行了重新编排。 
    美国史是罗荣渠先生一生最为关注、学术成就最高的研究领域之一。早在1963年,风华正茂的罗先生即在《历史研究》发表了其研究美国早期外交史的《门罗主义的起源和实质》,该文与其《论所谓中国人发现美洲的问题》(《北京大学学报》1962年第4期)、《古巴革命的胜利道路》(《人民日报》1963年1月3日)一起,成为罗先生在美洲史领域异军突起的成名作和代表作。 
    改革开放之后,罗先生登高而呼,于1980年在《历史研究》发表引起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的《关于中美关系史和美国史研究的一些问题》,首次旗帜鲜明地提出:“尊重历史,如实地研究美国”。为此,“美国要重新认识中国,中国也需要加深了解美国”;而且,“不但应从中国的角度去观察世界,也应该从世界的角度来透视中国。”罗先生强调说:美国历史上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问题很多。由于美国是在一个没有旧的封建传统的新环境中独立地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因而在美国这块土地上有可能较易于考察近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明确的线索,探索出其中规律性的东西。“资产阶级历史学家曾经提出过这样的问题:美国的资本主义是不是一种成功?这个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也无需回避,应该遵循经典作家的研究方法,从历史的实际出发,全面地、一分为二地、实事求是地去进行研究。”考虑到当时中美关系尚属解冻之初,史学界还有不少禁区,人们在乍暖还寒的早春天气依然顾虑重重,因而有理由把该文视之为“中国美国史研究界的思想解放宣言”。 
    此后,罗先生尽管专心致志于现代化理论与现代化进程的开创性研究,但他一直对美国史情有独钟。他在忙中偷闲撰写和发表的《论美国革命的特点》(1988年)、《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1987年)、《当前美国历史学的状况和动向》(1982年)、《论美国与西方资产阶级文化输入中国》(1986年)、《美国在东亚的全球战略和美国对华政策》(1991年)、《世界风云变幻中的政治选择——对美中关系的一种中国观点》(1992年)等力作,均鲜明地体现了罗先生在美国史、中美关系史领域与众不同的学术取向。 
    还在1982年,罗先生刚刚从美国访学归国未久,即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率先开设“美国史通论”选修课,以独特的课程体系、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别开生面。与此同时,应人民出版社之约,罗先生以上述“美国史通论”课的讲义为基础,开始撰写《美国的历史与文明》一书。虽说因致力于现代化研究,上述写作计划被延搁下来。但所幸的是,罗先生留下了一份完备的手稿。收入本书第一编的《美国历史通论》,就是根据罗先生手稿整理而成的。 
    这部写成于二十多年前的《美国历史通论》,至今仍有其无可置疑的开拓性和丰厚的学术价值。在不到20万字的有限篇幅内,作者以宏观的视阈、磅礴的气势、优美的文笔,深入浅出,简明扼要,勾勒了美国这一新兴大国的立国、富国和强国的历史。在这部书稿中,罗先生首次以现代化和文明史为主线,以世界历史进程为参照,通过与俄、法、英、拉丁美洲的比较观察,立体地再现了美国的崛起历程及其世界历史意义。无论是在宏观史观、中观史论还是微观历史事件的解释,《美国历史通论》都充分体现了罗荣渠先生作为思想家的理论修养、作为专门家的学术修养。这无疑是一份应予珍视的学术遗产。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上述《美国历史通论》的第四章(“美洲大陆上的第一个革命”)、第五章(“美国的立国之道”)、第九章(“联邦的分裂与统一”),曾分别以《论美国革命的特点》(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人类历史的进程》文集)、《略论美国联邦制度的形成和宪政体制》(《北京大学学报》1987年第2期)、《美国的分裂与统一》(《社会科学论坛》2005年第6期)为题发表过(其中,前两篇曾收入社科版《美洲史论》)。鉴于本书已收入《美国历史通论》全部书稿,故为避免重复计,本书未收入上述三篇文章。 
    非常感谢常绍民先生为上述著作出版所付出的巨大努力。欢迎专家、读者对本书编辑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批评、指正。 
    2008年8月18日
    (《美洲史论》,罗荣渠著,林被甸、杨玉圣编;《美国历史通论》,罗荣渠著,杨玉圣、林被甸编。商务印书馆即将出版。杨玉圣:中国政法大学美国政治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林被甸:北京大学拉丁美洲研究中心主任)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