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开拓两希文明哲学研究的新领域—简介《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上)(20050925)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两希文明由以组成的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基督教文化,是整个西方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就希腊哲学而言,苏格拉底以前哲学残篇,和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著作,由于学者们的努力,不仅其全部原著和残篇都已汉译出版,而且其研究性著作也可以说是硕果累累;但是,就晚期希腊哲学、或希腊化期希腊哲学的经典著作,仍未被完整译介过来,至于早期基督教神学典著的译介,似更为少见。由陈村富教授和已故严群先生开创的浙江大学哲学研究所,长期以来致力于两希哲学的研究与译介,一贯坚持沉潜严谨、专精深入的学风。近年来他们所进行的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著作的汉译,正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据闻,其中宗教神学部分的其他著作,还将由北京大学出版社陆续出版。而作为他们长期以来精心研究的成果——作为四卷本《希腊哲学史》第四卷的百余万字的初稿——也已完成,不久将来也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这里所讲的是狭义的“两希文明”,指原初古希腊文明和原先局处巴勒斯坦一隅的希伯来文明,由于相互碰撞、冲突、融合而继起 。本经典译丛所指的两希文明,有它的特定含义,意指的是希腊——罗马文明(文化),以及希伯来——基督教文明(文化)。而所收纳和译介的哲学经典则意指更为狭义的“两希文明”时代,即这两大文明在历史上首次并列存在,相遇、互相叩问、相互交融的时代。这是一个跨度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对于双方来讲,都是一个极具特色和际遇的时期,它们各自都是第一次大规模走出自己的原创原生地,从而影响对方异质文化(文明)。就时间而言,大约涵盖自公元前四世纪后半叶至公元五世纪共八百年左右。其间,随着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4年入侵东方,尔后其继承者们在西亚和北非等地大帝国的相继建立,开始出现和形成世界性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宗教和哲学。以后,这一传统就由于公元前30年继起的罗马帝国继承了下来,罗马帝国的统治阶级依然致力于推行希腊化政策,使之成为一个新的综合体,许多不同起源的因素对这个综合过程作出了贡献,但主要体现为希腊化的影响,因此这一过程及其成果被称为“希腊化文明(文化)”。当然,各种传统的、特殊的文化和制度在汇合过程中,不是没有矛盾和冲突的。但是,来自希腊化国家的特殊文化,最终成了走向世界文化的重要支柱,成为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和宗教的核心内容。雅典依然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之都,各地青年学子不远千里负笈来此就学。希腊化时期是一个进入大融洽的时代,就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而言,也是进入大变动的时代。就政治制度而言,原先以希腊为代表的小型古典城邦政治日益陷入瓦解,逐渐融合成为诸帝国,随后融合成为罗马帝国,直到公元476年,日耳曼将领奥多维克(约公元435—493年)废掉了罗慕洛斯,西罗马帝国就此死亡,标志着西方奴隶制度的终结。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德性主义哲学,以及传统的伦理道德准则陷于解体。于是,各种“非主流型的”、“非政治的”、“纯粹的”哲学家纷纷兴起,企图为个体的心灵宁静寻找新的家园和依托;出现了有别于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具有鲜明理性和思辩为特征的古典哲学的、希腊化时期的新类型哲学,可以称之伦理学式“宗教取向”的哲学,本丛书则称之为“哲学治疗型”哲学。它体现当时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的剧烈变革下,反映人特别关心人自己的幸福、宁静、命运、个性、自由等等的特征。与此同时,东方希伯来文化(文明)也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剧烈变革。从公元前63年起,原先局处一隅的巴勒斯坦被纳入罗马的疆域,在公元一、二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绝大部分居民被逐出原居住地区,散入欧、亚、非各地并遭到迫害和屠杀。部分犹太人在北非亚历山大等城市定居经商,这样也就带去独特的希伯来文化。这样,希腊——罗马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复合成为一种新文化,在宗教上最突出的影响深远的产物,是基督教的出现及其长足的发展。从罗马帝国时期初期开始的基督教,迅速地被希腊化,并作为一种已经希腊化的犹太宗教的继承,出现在罗马世界中。由此可见,希腊化时期的希腊哲学和基督教及其神学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特别是晚期希腊哲学中的,以普罗提诺为代表的柏拉图主义及其先驱菲洛,同基督教及其早期神学,几乎是在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离开了希腊哲学、特别是希腊化时期的晚期希腊哲学,就无法全面地了解基督教及其神学的真谛。本丛书的宗旨就在于译介晚期希腊哲学和早期基督教神学的经典著作。
     这种译介既是全面的,同时又是有重点的。其中之一是集中选取希腊哲学第三阶段(即希腊化或晚期希腊哲学)的几乎所有哲学的代表作:伊壁鲁学派、怀疑论学派、斯多亚学派、新柏拉图主义、新共和主义、折中主义的代表人物,从而向学术界提供一幅尽量完整的哲学图景。同时,由于这个时期哲学的共同关心聚焦在“幸福”和“心灵宁静”的追求上。所以这套丛书的译介也侧重伦理性——治疗性的哲学思想;因为,先哲们对人生苦难和治疗的深刻的反思,将会引起超出学术界的更为广泛的思考和关注。(早期基督教神学)阶段的代表性经典著作。主要选取了奥古斯丁、斐洛和尼撒的格里高利等人的著作。他们的基本特征在于几乎都是“跨时代人才”,不仅“学贯两希”,而且“身处两希”,切身体验到时代思潮的张力;因此,他们的思考具有后来者所无法重复的原创性和特色,所以值到关注。从他们的著作中可以看到,犹太人和基督徒是如何看待神与人、幸福与命运的?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希腊人的?耶路撒冷和雅典有什么干系?两种文明(文化)高孰低?两种哲学(希腊哲学和基督教神学)除了冲突,是否还有对话和融合的可能?后来的种种演变是否在这些著作中已经呈现出了某些迹象或先兆?这些问题的探讨,既有重大的理论和学术价值,又是当时迫切的现实问题,它们对后世又有深远影响。
     这里试图按已出版的七部译著的年代程序,逐步介绍其主要内容:
     一、《自然与快乐——伊壁鸠鲁的哲学》(伊壁鸠鲁、卢克来修著,包利民等译)本书收入伊壁鸠鲁学派两个代表人物伊壁鸠鲁和卢克来修的全部现存著作。1957年出版的《古希腊罗马哲学》、以及1989年出版的《古希腊哲学》曾分别收入伊壁鸠鲁的三、四种著作,本书则收入已存伊壁鸠鲁全部九种长短不一的概要性书信和格言集。至于卢克里修的《物性论》(本书的译名是《万物本性论》,在1962年曾出版过方的书春先生的具有相当水平的诗体译本(原作也是诗体)。本译丛则按新出的和被认为更有权威性的1992年版译出的散文体裁的新译本。伊壁鸠鲁学派是晚期希腊哲学中三大学派(另两个派是斯多亚学派和怀疑论学派)之一,由“最伟大的希腊启蒙思想家”伊壁鸠鲁于公元前306年在雅典创立(又名花园学派),一直存在到公元四世纪,前后共达700年左右,比其它绝大多数学派存在得要长,是整个晚期希腊哲学中最重要、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是古代唯物主义和无神论的中心。原撰有三百多卷著作,大都佚失。其哲学包括物理学(关于存在的学说)、准则学(关于认识及其标准的学说)、伦理学(关于幸福的学说)。强调达到幸福是人生的目的,而物理学和准则学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该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古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卢克莱修,他不仅是战斗的无神论者,而且还是一位“真正的罗马史诗诗人”。所著《万物本性论》,用的是六步无脚韵体裁,全诗表共计七千余行,生前未曾定稿,去世后由西塞罗整理定稿。他从伊壁鸠鲁的观点出发,总结了古代自然哲学的研究成果;重申了伊壁鸠鲁学说的权威,并为其提出了值得注意的逻辑上的论证。这个学派的位置,尽管被新毕达哥拉斯学派和新柏拉图学派所取代,但其思想继续影响到文艺复兴和十七世纪的优秀思想家,如法国的伽桑狄、卢梭、伏尔泰等。
     二、《论凝思的生活》(斐洛著,石敏敏译)亚历山大(犹太)的斐洛,是希腊化时期犹太——希腊哲学家和神学家,新柏拉图主义、基督教及其神学的先驱。其学说的主要特征是,凭借其喻意解经法(喻经解经法),凭借柏拉图,使希腊哲学和犹太圣书结合起来,即将对《圣经》的信仰同柏拉图的宗教方面结合了起来,尤其是与柏拉图的有关迷狂的象征意义的语言,以及有关神的超验学说结合了起来,从而对两希文明(文化)的融合,特别是对基督教及其神学的产生和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因而成为一个独创性的重要人物。生前用流畅而典雅的希腊语写下了大量著作,据收入洛布古典丛书版的英译本共有十二卷(册)之多,本选集收入其七篇论著,主要是伦理方面的,或者说是斐洛对于摩西五经有关注文所作的伦理上的神学解释,因此本选集可称之为“伦理神学文集”,就斐洛而言,伦理的概念就是要体现宗教的本质。迄今为止,国内尚无汉译斐洛原著出版,对其学说的探讨甚为罕见。所以本选集的出版,有助于国人对其的理解,促进对基督教教义和神学的理解,有利于理解原生态两希文明(文化)融合的特征。
     三、《哲学谈话录》(爱比克泰德著,吴欲波等译)爱比克泰德是晚期斯多亚学派三个主要代表人之一(其他两位是塞涅卡和马可·奥勒留)。斯多亚学派是整个希腊化时期(公元前334年—前30年)和罗马帝国时期(公元前30——公元476年)占主导地位的哲学,前后持续达六百年左右,主要是宣扬命运和泛神论思想,强调道德伦理原则的传播和实际运用。本谈话录是其学生、古罗马的阿里安根据爱比克泰德在尼科波利的讲演记录而成的,原著用“古希腊共同语”(也被称为“圣经希腊语”,有别于柏拉图等使用的“古典阿提卡希腊语”)写作的。全书原有八卷,现存四卷。他的学说主要是遵循早期斯多亚学派的观点,又接受苏格拉底和犬儒学派的影响,以致被称为是“犬儒学派——斯多亚学派的鼓吹者。把道德伦理作为哲学的中心问题,强调对于善、恶的真正本性以及欲望和厌恶限度的认知,以此作为准则去安排各自的生活。宣扬先验的道德理论,循此制定其带有唯理智主义色彩的伦理体系,强调道德行为取决于判断,反对过一种遗世独立洁身自好的生活,认为人人必须合群,积极参加政治生活。”他的思想对基督教及其神学有深远的影响,奥古斯丁等都肯定他对基督教的贡献,试图把他列入“天生的基督徒之中”。近年来他的思想颇引起国人的关注,《谈话录》已有不止一种译本出版,并有专门研究他的专著出版。本丛书的《谈话录》是根据被认为是较好的W.A.Oldfather和George Long的两种英译本,并参考了洛布丛书版的希腊语本译出的。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