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历史》第四卷的评论(4)(20060514)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于欧亚大草原的西部需要多说几句。这一带是东西方交流、冲突的要冲。斯基泰人占据这里并导致第一次“民族多米诺效应”就不必说了。L11中大流士进攻斯基泰人时的主战场也在这里。希腊人在这里也建立了不少殖民地,开展与斯基泰人的贸易,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希帕尼斯河口的欧比亚城。击败大流士的进攻之后,斯基泰人在黑海区域声望达到顶峰。不过到了公元前3世纪,斯基泰人被东边的同族人、原来听命于自己的萨罗玛泰人击败,这里随之成为萨罗玛泰人的天下。萨罗玛泰人(Sauromatae)更为后人所知的名称是萨玛提亚人(Sarmatian),这是罗马人的叫法,因为他们是罗马人的劲敌。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他们曾多次和罗马军队作战。到了公元2世纪,萨玛提亚人受到从波罗的海和斯堪地纳维亚方面迁徙过来的东日耳曼各部落的侵略,转而臣服于罗马帝国,并担负起防守帝国东北部边境的责任。而东日耳曼各部落——比如后来著名的西哥特人、汪达尔人等等这时则成为了黑海北岸的新霸主。他们继续和罗马帝国作战。像马可·奥略留这样的罗马皇帝就是在对日耳曼人的战争中度过大部分人生的。公元4世纪,从东方来的匈奴人进入黑海北岸,击溃了各日耳曼部落,迫使他们进入罗马帝国西北部边境,并最后导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事情了。可以这样说,欧亚大草原西部自古就是东西方各民族反复争夺的一个枢纽地带。
    让我们回到希罗多德的《历史》第四卷。在希罗多德的时代,这里还是斯基泰人的天下,萨罗玛泰/萨玛提亚人还是他们的好邻居,日耳曼人和匈奴人还没有来。
    关于对这一地区的描述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斯基泰人”并不是一个非常明确的民族名称。从前面的地图就能看出来,在这里生活的有所谓“王族斯基泰人”、“农业斯基泰人”等等,还有一些非斯基泰人的部落,比如“阿兰宗人”、“美兰克郎人”(意译为“黑衣族”)等等。斯基泰人是一个成分复杂的群体,不见得就是一个纯粹的民族。而且他们对这里也没有进行波斯帝国那样的管理,这里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其它民族服从斯基泰人,但不是他们的臣民,仍有相当的自主权。从后来这一带各民族开会讨论如何抵抗大流士的进攻,也可看出这里没有一个统一的中央政府。这里的各部落似乎还处在“军事民主制”的阶段,还不知道更复杂的政治组织形式。
    这导致一个问题:希罗多德有时将整个欧亚草原西部(即今天的乌克兰)叫作“斯基泰地区”,好象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一样;有时又将斯基泰人自己居住的地方叫作“斯基泰地区”——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这种混淆最突出的例子是他在四101说“斯基泰地区”是一个每边长4000斯塔迪昂(约合740公里)的正方形。这一点无论如何是不正确的,19世纪的“疑古派”学者攻击希罗多德最猛烈的地方也是这一段。从四101的叙述看,他把从伊斯特河(多瑙河)到塔那伊斯河(顿河)这一带都叫“斯基泰地区”,4000斯塔迪昂也比较符合这一带海岸线的实际长度,但这个广义的“斯基泰地区”无论如何不像正方形。倒是狭义的“斯基泰地区”,如果我们把它等同于陶利半岛(辛美利亚/克里米亚半岛)的话,这里却正像一个正方形,只是边长远没有700公里。对此,我们只能认为希罗多德在四101中把自己心中的两个“斯基泰地区”弄混了。
    相比欧亚大草原的西部,希罗多德对其东部的描写(四21至四31)则让人不怎么放心。他本人没有去过那些地方,这是没有疑问的。虽然他仍然用了从某地到某地需要多少天的路程之类的写法,但他也声明这是自己从斯基泰人那里打听来的(四24)。
    概括起来说,希罗多德笔下的欧亚大草原东部是这样的:渡过塔那伊斯河(顿河)就进入了萨罗玛泰人的地盘;萨罗玛泰人的北边是布迪诺人,布迪诺人有一座由木头城墙围起来的城市盖洛诺斯;布迪诺人的北面是一片“荒漠”;“荒漠”以东是息撒革泰人;再往东是依尔卡伊人;依尔卡伊人东边是一些从黑海北岸“逃亡”到这里的斯基泰人;再往东则是一片“丘陵地带”;“丘陵地带”东边是一些生下来就没有头发的秃头人;秃头人东面是“山区”,山里住着伊塞顿人;伊塞顿人以北就是所谓独眼人。最后两个民族在前一项札记里关于斯基泰人来源的第二个说法里出现过。在独眼人北面,据说还生活着一种传说中的下半身是狮子、上半身是鹰的怪兽格里芬。怪兽格里芬专门看守黄金,而独眼人为了抢夺它们的黄金,曾经和它们开战。
    欧亚大草原,东部(点击可放大)
    是不是被上面这一大串弄得头晕脑涨?什么秃头人,什么独眼人,什么怪兽格里芬?全部是传说吧?其实只要注意这一长串叙述前进的方向是整体上朝东偏北,再和此方向上的真实地理情况一对照,就明白希罗多德的记载其实有非常高的真实性。因为和这里的“荒漠”、“丘陵”、“山区”,和现实地理中的雷恩沙漠、哈萨克丘陵、阿尔泰山脉若合符节。只要把这三处地理“参照物”确定了,那么这些民族的位置也就可以很方便地确定下来了(参见右图)。
    如果有人怀疑当时希腊学者已经知道阿尔泰山脉的一些民族的话,我不会感到惊讶。毕竟阿尔泰山脉是在我国新疆的北部,离希腊确实是太遥远了。希罗多德从斯基泰人那里打听来的“旅行指南”中的里程似乎也太短,到不了阿尔泰山。19世纪曾经有学者提出这里的“山区”不是阿尔泰山,而是离黑海更近的乌拉尔山。毕竟希罗多德说这“山区”极其寒冷,一年中有8个月严寒(四28),还说里面住着一些一年要睡6个月的民族(四25)——这无疑说的是北极地带的“极夜”——这些细节都更像乌拉尔山而不太像阿尔泰山。因为乌拉尔山比阿尔泰山纬度更高,更靠近北极圈。
    但也有一些细节更支持阿尔泰山。除了在乌拉尔山方向上找不到“丘陵”之外,比如希罗多德说那些生下来就是秃头的民族,长着“狮子鼻(其实就是扁鼻子)和巨大下颚”(四23)。这难道不是对蒙古人种的真实写照吗?另外,希罗多德说去秃头人那里的斯基泰商人需要7个翻译才能和当地人交谈(四24)。也就是说,斯基泰人把自己的话说给能听懂斯基泰话的翻译A,翻译A再把这话说给能听懂自己话的翻译B,……,一直类推下去。这说明斯基泰人和秃头人之间至少隔着7个民族,距离应该是相当遥远的,而乌拉尔山离斯基泰人却不太远。
    很有可能希罗多德把乌拉尔山的部分情况混入了本来很清楚的对从黑海到阿尔泰山的旅程描述,所以这段文字才变得这么模棱两可。不过这段文字毕竟是这一带原始民族的最早记载,所以后来的学者对之十分看重也就不奇怪了。在支持乌拉尔山的学者看来,这里的伊塞顿人等等很可能就是乌拉尔语系各民族(比如芬兰人)的祖先。另外还有学者认为这里的布迪诺人就是斯拉夫人的祖先,还说布迪诺人的木头城市盖洛诺斯就是今天俄罗斯的萨拉托夫,因为直到18世纪,萨拉托夫还残留着一些木头城墙的遗址。这些学者恐怕没有注意到希罗多德说大流士进攻斯基泰人的时候,波斯人已经把这座木头城市烧掉了(四123)。盖洛诺斯依我看恐怕在今天的伏尔加格勒(原斯大林格勒)附近。
    另外,如果我们接受关于斯基泰人起源传说的版本二,那么这里所谓“逃亡的”斯基泰人也就很明显了。他们不是“逃亡者”。他们的位置正好处在斯基泰人被伊塞顿人赶走之前居住的地方,所以他们应该是在没有踏上流亡之路,在故乡留下来的一部分斯基泰人。
    最后,这一串民族中只出现了关于前一项札记提到的斯基泰起源传说的版本二中的伊塞顿人、独眼人,没有出现版本一的玛撒革特人,也是值得注意的。我在第一卷第14项札记中已说明玛撒革特人居住在阿姆河以北、咸海以南,而这里提到的哈萨克丘陵在咸海以北,所以玛撒革特人没有在这里出现是很正常的。国内有些研究者不知怎么将两个版本的传说混为一谈,把第一次“民族多米诺效应”说成是独眼人→伊塞顿人→玛撒革特人→斯基泰人→辛美利亚人(比如这里),恐怕是读《历史》不够细致所致。
    不过,希罗多德在一201说:在所谓“阿拉克塞河”(即阿姆河)对岸的玛撒革特人,处于和伊塞顿人相对的位置。而按照我的图,在阿姆河对岸的玛撒革特人,与他们相对的应该是所谓“逃亡的”斯基泰人。我认为既然伊塞顿人曾经把住在这里的斯基泰人赶走,那么可能有一些伊塞顿征服者就留在了这里。所以他们得以和玛撒革特人隔雅克萨提/锡尔河相对。
    既然我们肯定了希罗多德在这里的描述已经涉及了阿尔泰山脉,那么他提到的一些细节如果在中文古代文献中也有反映,就请诸位不要太惊讶。
    五.从其它渠道补充L10
    能够用中文文献证实希罗多德的《历史》中的一些描述,应该说是中国学者对于这本巨著能够做的最独特的贡献了。而《历史》中最有可能在中文史籍里找到对应的佐证的,就是L10,因为L10所描写的游牧民族在我们历史中也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在综合中文史籍和《历史》关于游牧民族的记载上做得最好的,应该是余太山的《塞种史研究》一书。虽然此书的本意并不是为了研究《历史》,有些结论我也不能同意,但他确实有不少难得的发现。诸位有兴趣的可以去找这本书来看看,下面有部分资料和结论就引自这本书。
    首先要明白,前面提到的斯基泰人分两部分,一部分由于受到侵略而流亡到黑海北岸,一部分停留在原来的居住地,即咸海东北,并不是单纯的推测之词,而是有文献支持的。希罗多德在七64说波斯人把斯基泰人称为“撒迦人”(Sacae)。而学者们通过对历代波斯王铭文的释读,已经证实了这个说法。前面讲贝希斯顿铭文时提到大流士刻好铭文和雕像后,因为后来对斯基泰人作战得胜,于是在铭文里加刻了一段,在俘虏雕像里也加刻了一个斯基泰俘虏的像。而在新加的铭文中,大流士说他战胜的就是“撒迦人”(波斯文写作“Sakâ”,对应的希腊文即“Sacae”)。这里的这个“撒迦人”并不在黑海北岸(否则大流士就不必后来发动那场失败的远征了),据余书的考证,他们应该在锡尔河之北,即前面图中所示咸海东北。所以贝希斯顿铭文中大流士所征服的应该就是希罗多德所谓“逃亡的”斯基泰人。他们其实不是“逃亡者”,而是一直就居住在这里的、没有被伊塞顿人赶走的斯基泰土著。只是因为大流士这一次已经征服了留在原地的一部分斯基泰/撒迦人,所以他才会继续向逃到黑海的另一部分斯基泰/撒迦人进行远征,以便彻底清除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不要让原来吕底亚王国和美地亚王国的命运再次落到波斯帝国头上,只是他没想到自己被对方的游击战术拖垮了(见L11)。
    “斯基泰人”和“撒迦人”,一个是希腊人的叫法,一个是波斯人的叫法,两者所指的其实是一个民族,只是侧重有所不同。希腊人因为离黑海北岸比较近,他们的“斯基泰人”主要指在黑海北岸定居的这部分。波斯人因为离咸海比较近,所以他们的“撒迦人”主要指没有逃往黑海、留在咸海附近的这部分。
    波斯波利斯“进贡浮雕”中“戴尖帽”的撒迦人形象,引自www.livius.org(点击可放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