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语言之间相互发生影响是很常见的。比如日语就从汉语中借了不少词汇(汉语也从日语中借了一些词汇,比如“名词”、“哲学”、“干部”等),但没有人认为它们是同一类语言;藏语的符号是借自梵语的,但它们也不是同一类语言。另外,世界上所有的语言中,儿童口语中的“妈妈”、“爸爸”的读音都是很相似的,但这也不能作为所有语言全部是一类的证据,因为它们相异的部分更多。所以,研究语言的演变、研究各种语言最初的形态时,为了排除不同类语言之间相互的影响,一般都考虑一些基本词汇——如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名称(日、月、年、太阳、月亮、大地等)、人身体的部位名称(头、眼、手、脚等)、基本的人称(你、我、他、正式的父母亲称谓、兄弟姐妹的称谓等)、一千以下的数量词(原始人对于上千的数目一般是不知道的)等,以及最基本的语法、读音规则。这些都是一种语言最原始、最基本、最不容易受外界影响的核心部分。如果有的语言在这些部分上彼此相似(如表三所示),那么几乎可以肯定它们有共同的源头,是同一种语言演变而来的。 既然语言学已证明了有一种“原始印欧语”的存在,那么是否也有一个使用这种语言的原始民族存在呢?这么想是没有什么问题的。那么今天这些说印欧语的民族是否就是他们的后代呢?这么想似乎很直接,其实大有疑问。因为民族和语言并不构成一一对应的关系。历史上有很多征服民族把自己的语言强加在被征服民族身上,让后者逐渐忘记原有语言的例子。比如今天的中美、南美,绝大部分是说印欧语系中罗曼语支的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的,但其民族成分却和西班牙、葡萄牙没有任何关系,他们自己原本的语言如印加语、玛雅语等,除了专门的学者之外已没人会说了。另外,第二卷札记中讨论埃及时我们也知道埃及人后来也忘记了自己的象形文字,埃及人现在使用的是阿拉伯语。语言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的。 但是,即使今天世界上说印欧语的各民族并不源于同一个原始民族,毕竟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原始印欧语民族,他们是第一批说印欧语的,这是没有问题的。那么,他们到底是谁?他们在哪里生活?这就是所谓“印欧人”(Indo-Europeans)问题。这个原始民族,在其身份被彻底明确之前,被叫做“印欧人”。对于他们的研究和讨论是国际语言学界、历史学界、考古学界近两百年来的热点之一。作为“终极寻根之旅”,对“印欧人”的探寻集中了太多后世西方人的思乡之情和爱国之情,已经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了。因为大家都想证明自己是“印欧人”的最直接继承者,自己生活的土地就是所谓的Urheimat(“印欧人故乡”的学术名称)。由于纳粹德国而为大众熟悉的所谓“雅利安人”,就曾经是“印欧人”的候选者,看看由它引发的疯狂就明白“印欧人问题”的份量了。直到今天,对Urheimat的探究仍然在激烈的竞争中进行着。从法国到哈萨克斯坦、从瑞典到亚美尼亚,候选者不下几十处。有学者甚至打趣说:我们现在不问“Urheimat是哪儿”,而是问“我们今天把它放在哪儿”。 既然“印欧人”问题起至语言学,语言学家当然是首先来尝试解决这个问题的。现在他们正尽可能从印欧语系各语言的比较中还原出作为万流之源的“原始印欧语”的本来面目。对这个源头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印欧人”生活方面的一些细节。因为,如果一个词在印欧语系各语言中形式比较统一,那么它可能就来自“印欧人”,“印欧人”已经在用这个词了;如果一个词在各语言中形式极不统一,那么它可能是各个民族在后来的生活中分别去认识的,“印欧人”还不知道这个词。用这类方法,学者们已经可以作出如下的归纳:“印欧人”生活在一个四季分明的地方,他们知道雪,但不怎么知道雨;他们知道河流,但不知道海;他们生活的地方有森林;他们已经会种植谷物,但也靠打猎、捕鱼为生,他们知道狼、熊这样的野兽;他们已经会驯养家畜,对于牛、羊、猪、狗都很熟悉,可能已经会驯马了;他们刚刚发明轮子,因为说“轮子”这个意思的词本意是“旋转”,他们还没来得及发明一个专门的词来称呼它;他们会炼铜,也知道金和银,但不知道铁;他们是父系社会,已经出现了统治阶层;他们信仰的主要对象是“天神”;他们相信鬼的存在,但不清楚他们是否认为人有灵魂。最有趣的一点细节是,他们的生活环境中有山毛榉树(beech)和鲑鱼(salmon),但没有狮子(lion),因为前两个词几乎出现在所有印欧语系的语言中(即使后世这些民族的生活环境中已没有山毛榉树和鲑鱼),而说“狮子”的词是他们借自其它民族的。(可以参见这里) 除了词汇外,对语言其它方面的研究也可以作为探求“印欧人”问题的一种手段。前面表二中,安纳托利亚语族是无法分到S-C类别中的,这意味着在印欧语系出现S类和C类的分别时,说安纳托利亚语族的民族已经离开Urheimat,所以没有受到这个分裂造成的影响。而S-C分类中,细心的人可能已经看出,说S类印欧语的民族都生活在东欧和亚洲,而说C类印欧语的民族都生活在西欧。看来语言发生分裂之后,这两大类民族后来的生活轨迹也分道扬镳了。唯一的例外是吐火罗语。它是C类,但说这种语言的民族生活在我们的新疆。上世纪初在新疆出土的吐火罗语抄本是现在研究它唯一的材料。这也是我们这个并不说印欧语的民族在国际印欧语研究界能占有一席之地的最主要的依靠。关于吐火罗人怎么会出现在新疆,印欧人对于华夏文明产生过什么影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提出见解,可参考这里(PDF文件)。 语言学家之后,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也跃跃欲试。他们一个从研究文献入手、一个从实地的考古发掘出发,寻找既符合语言学提出的条件,又可能是说印欧语的各民族,比如日耳曼人、印度-伊朗人(即“雅利安人”)、凯尔特人共同故乡的地方。总之,在各方面的通力协作下,遍布于欧亚大陆的众多候选者中,已经有一个地方在近50年中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承认。这就是美籍立陶宛裔女学者Marija Gimbutas,在一些前辈的理论基础上,于1956年提出的“Kurgan理论”:今天黑海、里海以北,乌克兰和俄罗斯南部的草原地带,就是Urheimat;在这里留下了“Kurgan遗址(当地的一种坟墓)”的民族,就是“印欧人”。从考古的结果上看,他们是游牧民族,也从事农耕,会养马,实行父权制,崇尚武力。 在“Kurgan理论”看来,“印欧人”是善战的游牧民族;印欧语的传播是“一波一波”武力征服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重建出的印欧语传播过程如下: 6000-4000 BC,“原始印欧语”尚未分裂,后来各语族的祖先仍居住在上述的南俄草原上。4000 BC之后,“原始印欧语”开始出现分化。约3500 BC,安纳托利亚语族首先离开,向南进入亚洲。随后在Urheimat开始了S-C分裂。3000 BC左右,S语族和C语族分别开始向外扩张。其中比较重要的是:原始希腊人(即《荷马史诗》中所有希腊民族的统称“阿开亚人/Achaean”,他们是后来Ionian族的祖先)进入今天的希腊(约2250 BC),后来建立了迈锡尼文明(约1900 BC)并毁灭了先前的克里特文明(约1475 BC);赫梯人(最先离开的安纳托利亚语族中最主要的代表)进入今天土耳其东部的安纳托利亚高原(约2100 BC),后来建立赫梯王国(约1450 BC); "Kurgan理论”的印欧语系传播图(点击可放大) 凯尔特人横扫欧洲,从Urheimat出发,经多瑙河下游一直到达今天的法国(约2100 BC),后来进入今天的西班牙(约1400 BC),最后登陆不列颠(约650 BC);意大利-罗曼语族的祖先也经多瑙河下游进入今天的意大利(约2000 BC);印度-伊朗人(即“雅利安人”)离开Urheimat向东,从西北方进入中亚并开始分裂,印度-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河流域(约1700 BC),伊朗-雅利安人则停留在中亚;原始斯拉夫人开始独立出波罗的-斯拉夫语族(约1400 BC,也许更早),他们没有大规模迁移,而是定居在Urheimat附近,即今天的乌克兰;原始波罗的人从Urheimat向西北,进入今天的波罗的海区域(约1250 BC)。(“Kurgan理论”重建的传播过程可参见左图。)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说印欧语的民族到达的地方原来已经有非印欧语的民族居住了。比如希腊的克里特人、印度的达罗毗荼人(即表一中的“德拉维达”)等等。简言之,印欧语传播的过程就是征服的过程。而印欧语系各民族对被征服的民族之所以占据军事上的优势,可能就是因为他们会骑马。 再往下的历史过程则已经是人所共知的了。从语言学的角度上看,这之后的欧亚两洲的很多历史事件,其实都是印欧语系各民族之间的“内战”。比如: 同属希腊语族的Dorian族进入希腊半岛(约1200 BC),征服了阿开亚人(约1100 BC);拉丁人进入意大利(约1100 BC)并建立罗马(753 BC),他们在意大利扩张时的对手,比如萨宾人其实也是意大利语族,只是早来1000年;波斯人(西伊朗语支)灭掉美地亚(同属西伊朗语支)和吕底亚(安纳托利亚语族),建立波斯帝国(546 BC);希腊和波斯之间的希波战争(490-449 BC);高卢人(凯尔特语族)进攻意大利并几乎全部占领罗马城(约450 BC),如果不是得到一只鹅的帮助罗马可能就灭亡了;马其顿人(巴尔干语族)制服希腊人,并建立起横跨三大洲的大帝国(330 BC);印度-雅利安人建立“孔雀王朝”,对抗马其顿人和希腊人(320 BC);罗马人征服希腊人(146 BC)、征服高卢人(50 BC)并最后建立帝国(30 BC);罗马人和日耳曼人之间的长期战争(39-236 AD);罗马人击败凯尔特人并占领不列颠(43-409 AD);东日耳曼族各部落由于受到匈奴人(阿尔泰语系,375 AD开始入侵欧洲)的压迫,离开黑海沿岸和多瑙河下游地区,在罗马帝国西北部边界上定居并建立国家——如勃艮第人(413 AD)、西哥特人(418 AD)、汪达尔人(429 AD)——他们原先都是罗马的附庸,后来都转而进攻罗马;昂格鲁-萨可森人(西日耳曼语支)登陆不列颠并击败刚刚摆脱罗马统治的凯尔特人(449 AD);西罗马帝国被东日耳曼族的西哥特人所灭(476 AD);西日耳曼族的法兰克人在高卢建立国家(486 AD),但他们很快忘记了自己的日耳曼语言,转而接受了征服地域的高卢人所说的意大利-罗曼语族的大众拉丁语,形成了古法语;北日耳曼语支的维京人入侵不列颠(8世纪末、9世纪初);法兰克人查理曼大帝建立法兰克王国(800 AD),后世西欧政治版图开始成形;维京人的后裔诺曼人横行法兰克王国(9世纪末),并两次围攻巴黎,最后定居在今天法国北部(911 AD);诺曼人渡海征服不列颠(1066 AD)。至此,以昂格鲁-萨可森人的西日耳曼语为基础,包含了先前的凯尔特语、拉丁语,以及后来的维京语、古法语等元素的英语正式成形,而所有这些元素都是印欧语系的。英语可算是印欧语系中最复杂然而也是最典型的代表。(以上的各历史事件可参见这里) 之所以要在“印欧人”问题上写这么多,是因为现在已经肯定斯基泰人也是印欧人,属于东伊朗语支。而他们活动的地域——黑海北岸,又是“Kurgan理论”的核心地区。《历史》第四卷又是对斯基泰人、对黑海北岸地理、民族情况的最早记载。只要后人研究“印欧人”问题,总是绕不过《历史》第四卷。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