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历史》第五卷的评论(3)(2006051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关键的问题是,在希罗多德的讲述里,这两个人发动爱奥尼亚起义的动机非常模糊。阿里斯塔戈拉是因为害怕付不起远征纳克索斯岛的费用,又怕被自己得罪的希波远征军统帅美伽巴佐斯在吕底亚太守阿塔弗列涅面前说自己的坏话,于是便决定起事。我不能相信这样两个非常个人化的原因就足以促使他决心将整个东爱琴海搅个天翻地覆。而希罗多德对希斯提亚欧策划起义的原因说得更离谱。他说希斯提亚欧是因为被大流士软禁在波斯,想回到故乡米利都,所以鼓动阿里斯塔戈拉造反,以便自己有机会回来。也就是说,希斯提亚欧发动起义,其实只是因为他害了思乡病。如果这就是事实的话,我们也只有相信爱奥尼亚起义是一次彻头彻尾的“蠢动”、“灾祸”了。只是我们如果被这种“以成败论英雄”的迷雾所蒙蔽,那么我们将无法认识到爱奥尼亚起义背后隐藏的真正的原因。
    九.爱奥尼亚起义的原因
    除开希罗多德所说的那些可能全属子虚乌有的个人原因,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的爱奥尼亚、以及广义上希腊和波斯之间的形势,阿里斯塔戈拉和希斯提亚欧发动爱奥尼亚起义的真正原因,不外乎以下几个。
    1.政治上的原因。本来爱琴海东岸的各希腊城邦,都是独立的、自主的。但自从吕底亚王克洛索斯在前6世纪中叶控制了这一地区以来,他们丧失了政治上的独立性,被迫听命于一个外来政权的发号施令。吕底亚被波斯推翻后,他们在政治上的地位没有得到改善,只不过换了一个主人而已。久而久之,必然生变。这个原因是存在的,但不会是最重要的原因,因为爱奥尼亚诸城邦屈从于外来政权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之久,何以要这个特定的时候起义呢?
    2.政体上的原因。爱奥尼亚起义爆发时,雅典刚刚建立起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民主政权不到10年的时间。这个事件肯定给当时的爱奥尼亚人一定的影响,因为他们这里主要还是实行僭主制度的。僭主制度在爱奥尼亚发展的过程中曾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人民现在看到了一个完全由自己来当家做主的政体在雅典兴起,肯定对僭主政体产生了越来越强的不满。而我们知道,爱奥尼亚各僭主的总后台是波斯人。僭主们要在人民的不满中继续统治,必然越来越重地依靠波斯人的支持。阿里斯塔戈拉本人就是一位僭主,他也曾依靠过波斯人的军事力量去远征纳克索斯。我们可以想像如果他要对付米利都本地人民的革命,肯定也会去找波斯人的。所以在普通爱奥尼亚人看来,他们追求民主制的最大阻力不是来自本地的僭主,而是来自波斯人,因为本地的这些僭主只是波斯人的傀儡。明白了这个,我们就明白阿里斯塔戈拉在起义爆发之初,自动放弃僭主身份,并在爱奥尼亚各地推行民主制(五37)是有良苦用心的。
    另一方面,波斯人支持僭主们其实源自他们对征服地区的一贯政策。即从居鲁士时代开始,他们对于新征服的地区总是尽量少作变动,追求政治上的连续性,遵重当地人的习俗和习惯,让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波斯人仅满足于税收和朝贡,不直接介入当地的政治事务。所以他们从吕底亚人手里夺来对爱奥尼亚一带的控制权之后,自然支持这里的僭主政体继续存在下去。当爱奥尼亚起义爆发时,波斯人才发现这种政体已经不被本地的人民所拥护了。所以当起义最终被平定之后,波斯人在这里也顺应潮流地推行起民主制度起来(六43)。自己实行王制的波斯人居然推行起民主制来了。这一点确实是够另人震惊的。这一方面说明政体问题确实是起义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也表现了波斯人的政治智慧,他们对于民主制并没有抱着“深恶痛绝”、“不共戴天”之类的敌意。所以后来西方历史学家们把希腊-波斯战争简化为民主-专制之间的战争,是欠妥的。
    3.民族上的原因。阿里斯塔戈拉在起义之初,解放了被美伽巴佐斯掳到亚洲来的派欧尼亚人,并让他们回家。在现代人看来,这一举动的象征意义是很明显的,即起义者是以“民族解放者”的身份出现的。他们起义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的民族摆脱波斯人的压迫;可以说这次起义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但是现代人的这种联想恐怕有些理想化了。阿里斯塔戈拉可能有某种初步的“民族自决”的意识,但这场起义不能被看成是“民族解放战争”。因为“希腊人”,作为一个民族的名称,在当时几乎没有什么号召力。希腊各地各城邦间常年的彼此争斗,已经造成了他们彼此之间最深刻的互不信任,实际上消解了他们把对方视为“同胞”的民族认同感。换句话说,“希腊民族”这个词尚没有实际意义,又何来“民族解放战争”呢?在阿里斯塔戈拉向斯巴达、雅典求援的故事里,我们丝毫没有读到他以“解放希腊人”之类的口号来唤起别人的同情和支持。即使他用了这类口号,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就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后来起义的实际过程中,起义的范围也远远超过了希腊人居住的地区,比如说塞浦路斯,比如说开利阿。要到后来波斯王薛西斯入侵希腊本土时,希腊人才第一次团结在一起,像一个统一民族那样行动;“希腊人”才第一次有了代表一个民族的含义。希波战争是引发希腊人团结在一起,产生对“希腊民族”的皈依感的一个关键事件。是这场长年累月的战争诱发了希腊人的民族感情,而不是希腊人的民族感情促使他们去进行这场战争。这一个特点在战争初期,特别是爱奥尼亚起义时是很明显的。
    4.经济上的原因。这可能是起义最直接的原因了。在介绍大流士把波斯帝国划分为20个“太守领地”时,我们知道爱奥尼亚、伊奥里斯、开里阿等地,属于同一个“太守领地”,他们每年要缴纳400塔仑特(一种货币,1塔仑特约合26公斤白银,三90)。这个税额在全部20个“太守领地”,或者说“税区”中排并列第8位,只能算中等水平,赋税不算特别重。后来雅典在478 BC成立提洛海军同盟的时候,给大致相同这一地区订的贡款总数是460塔仑特[1],后来还涨到了600塔仑特左右[2],可见波斯人给他们订的税额并不算太吓人。
    但这一地区既不像埃及、巴比伦那样是富庶的粮食产区,也没有印度那样的贵重金属矿藏,爱奥尼亚人的主要收入靠的是商业贸易。而他们最重要的贸易对象之一就是黑海沿岸。前面本卷第2项札记我们已经看到爱琴海和黑海之间的贸易通道已经被波斯人控制了,这就直接威胁到了爱奥尼亚一带最根本的经济基础。因为现在波斯人既然控制了赫勒斯滂海峡和博斯弗鲁斯海峡,又有了安坦多罗斯这样的港口,再加上实力最强的海上民族——腓尼基人早在刚比西斯进攻埃及时就已经臣服于波斯,所以波斯人现在完全可以抛开希腊人,单独进行对黑海地区的贸易,甚至可以垄断这条贸易线。波斯国内的物产又是那样的丰富,商业潜力是爱奥尼亚一带不可能相比的。爱奥尼亚人和波斯人现在的关系,已经从20年前一起出征斯基泰人时的盟友,变成了竞争对手。这就迫使他们必须想出办法改变这种不利的贸易地位,想出办法摆脱波斯人对他们的经济的控制。这就是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个特定的时候起义的原因,因为再晚他们连起来反抗的能力也没有了。爱奥尼亚起义,可以说就是一场贸易“热战”。这在我们下面具体分析起义进程时可以得到很明确的印证。
    十.爱奥尼亚起义的进程
    爱奥尼亚起义的进程(点击可放大)
    当阿里斯塔戈拉得到了雅典人的支持后,爱奥尼亚起义正式爆发(可参见左图)。
    首先我们需要检查一下起义者的实力。希罗多德对整个爱琴海东岸各希腊城邦的总体介绍见《历史》的一142至一151。在经济上,爱奥尼亚一带是最富庶的。在军事上,米利都是陆军是实力最强的城邦;海军实力最强的依次是萨摩斯岛、列斯堡岛、开俄斯岛。
    (这些地方在古希腊历史上都是赫赫有名的。米利都诞生了最早的哲学学派——米利都派,地理学的创始人、“纪事散文家”赫卡泰乌也生活在这里。萨摩斯的海军在第三卷L9介绍萨摩斯事件、波吕克拉底时我们也已见过了。另外,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戈拉斯就是出生在这里的。列斯堡则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位女诗人:萨福。开俄斯更是荷马的故乡。)
    如本卷第1项札记所说,整个起义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五卷包含了前两个阶段——展开和相持。
    起义展开阶段的第一次战役就有些出人意料。起义军,包括来支援的雅典人、埃雷特里亚人,在阿里斯塔戈拉的建议下,向吕底亚的首府萨尔迪斯进军了(五99)。这个计划可以说是很大胆,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因为萨尔迪斯是波斯帝国在整个小亚细亚统治的中心,波斯驻吕底亚的太守阿塔弗列涅就驻防在这里。可以说这一战役的目的就是“擒贼先擒王”。
    起义军从以弗所出发,翻过特莫罗斯山,攻入了萨尔迪斯(498 BC,五100)。如果我们参考第一卷讲居鲁士攻陷萨尔迪斯并俘虏克洛索斯的故事(一84),就知道萨尔迪斯并不是一座容易被攻破的城池,可见起义军的大胆突袭确实奏效了。
    萨尔迪斯遗迹(点击可放大)
    但是波斯太守阿塔弗列涅率领的吕底亚军、波斯军从下城撤进并守住了萨尔迪斯的卫城(五100)。起义军面临着需要攻破卫城的问题。如果我们看看这张现代人拍摄的萨尔迪斯遗迹照片(右图),就会发现萨尔迪斯的卫城坐落在一座小山上,地势很险要。而且古代人,在没有大炮的情况下,想迅速攻破一座城堡永远是很困难的。
    正在这时,城里忽然起火了(五101)。起因据说是一个士兵偶然点着了一幢房子的芦苇屋顶,而希罗多德说萨尔迪斯的大部分房子都是用芦苇搭屋顶的,所以火势一下子蔓延开来。但是考古学告诉我们,当时的萨尔迪斯并没有这么简陋,那时的房子大多已经有了土坯搭的屋顶了。所以这把火并不是什么偶然事件,应该是起义者故意放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卫城里的守军逼出来。波斯守军果然冲出了被烈火包围的卫城,在城外的一条河边集结起来,作困兽之斗。希腊人抵挡不住,于是趁夜色降临之机开始撤退。但在撤退途中,起义军被从弗里吉亚闻讯赶来增援的波斯军追上,双方在以弗所城外正面交锋。起义军被击败,埃雷特里亚人的主将也被杀。战败的起义者分头逃回了自己的城邦,雅典人也上船回去了(五102)。
    双方的第一次可以说未分高下。起义者虽然烧了萨尔迪斯,也烧掉了波斯帝国的威信,但自己也受了不小的损失。更关键的是,萨尔迪斯的库伯勒女神庙[3]在大火中被焚毁(五102)。对库伯勒的崇拜在小亚细亚非常流行,这一事件肯定让吕底亚当地人非常愤怒。而且神庙被焚也给了波斯人一个后来劫掠雅典的借口。
    另外,雅典人在这次以弗所附近的战斗中被击败之后,再也没有来援助爱奥尼亚起义者。可能真地如我在前面所说,雅典人参与起义也许只是因为“一时冲动”。但是,就是因为这个“一时冲动”,让波斯人牢牢地记住了他们。大流士王甚至命令一个仆人从此每天在自己吃饭前对自己说三次:“主公,不要忘掉雅典人啊!”(五105)所以后来波斯人进攻希腊本土时,也就毫不掩饰地声明雅典人是他们最主要的敌人。如此一来,雅典在道义上就成了全希腊抵抗波斯入侵的一面旗帜。所以随着战争的进行,雅典的地位很自然地从战前屈居于斯巴达之下,一跃而超过斯巴达,成为希腊第一城邦。到了希波战争后期,雅典甚至可以抛掉斯巴达的伯罗奔尼撒同盟,自己组织提洛同盟,单独进行对波斯的战争。而提洛同盟又是后来伯利克力时代雅典的“黄金三十年”的基础。于是,雅典人的这次“一时冲动”,其实无意间为他们后来的强盛,以及他们和斯巴达最后摊牌翻脸,埋下了伏笔。
    雅典人虽然不再来援助,但起义者并没有放弃。他们独立进行的第二场战役同样显示出他们的战略眼光。起义者向北攻下了赫勒斯滂和拜占庭,向南发动起整个开利阿地区加入了起义(497 BC,五103)。
    联系到前面说经济因素是爱奥尼亚起义的最直接原因,那么起义者战领赫勒斯滂和拜占庭就非常有道理了。这是他们夺回经济命脉的最关键的一步。而他们向南发动开利阿,更是准备把起义继续向南扩展,扩展到塞浦路斯的必要前奏。如果能让塞浦路斯也举起反旗,那么就有可能一直向南,发动埃及人起来反抗。希腊人和埃及人的亲密关系在第二卷介绍埃及历史时我们已经见到了。而埃及是整个波斯帝国20个“税区”中缴税第二、第三多的——第一多的是印度(三94),埃及和巴比伦哪边交税更多希罗多德没有明确说明(三91、三92)。如果埃及也参加了起义,那么波斯帝国的命运就很不妙了。
    果然,开利阿参加起义之后,塞浦路斯也加入了(496 BC,五104)。波斯人自然也看出了起义者想向南煽动埃及的计划,于是他们决心必须把塞浦路斯镇压下去,必须阻止起义向南蔓延的势头,于是就爆发了爱奥尼亚起义的第三次战役——塞浦路斯战役。
    496 BC,波斯陆军在塞浦路斯岛北端登陆,主要由腓尼基人组成的波斯海军也正在逼近。起义军的海军闻讯前来增援塞浦路斯人(五108)。双方在塞浦路斯的撒拉米斯城附近展开激战。起义军的海军击败了腓尼基人,但是主要由撒拉米斯人和索伊人组成的陆军却被波斯陆军击败(五112)。撒拉米斯的国王欧涅西洛(Onesilus)和索伊的国王阿里斯托库普洛(Aristocyprus)都战死了。来增援的起义军海军只有撤退。波斯人为这一胜利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他们的陆军主帅阿尔提比欧(Artybius)也战死了。波斯人此战之后又用了5个月的时间,最终扫平了塞浦路斯(五115)。
    这一场血战之后,起义的展开阶段宣告结束。起义者虽然夺回了对赫勒斯滂、拜占庭的控制权,恢复了自己经济上的自由,但把起义向南推进到埃及已不可能。双方就此进入相持阶段。
    相持阶段的第一场战役,也是整个起义过程的第四场战役,表明起义者重占赫勒斯滂真是一下刺中了波斯人的要害。大流士的女婿道利塞斯率领的波斯陆军用5天的时间,攻下了赫勒斯滂南岸的5座城市,至少部分地夺回了赫勒斯滂的控制权(五117,496 BC?)。这5座城市中,就有16年后薛西斯王渡海进入亚洲时经过的阿比多斯。
    按道利塞斯在赫勒斯滂南岸进攻的路线看,他的任务大概是要一直向北,去打通拜占庭的。但也许是开利阿的形势变化太快,他没有来得及巩固波斯在这一带的统治,就马上转向南方,开始了整个起义过程中陆战最激烈的第五次战役——开利阿战役(496 BC?)。
    道利塞斯正在向开利阿进军时,开利阿人开会讨论如何迎敌。其中有人建议采用类似韩信的“背水一战”的策略(五118),原因肯定和韩信一样——对方在人数上占优势,己方如果不拿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决心,恐怕很难取胜。只是这个很天才的策略没有被采纳。开利阿人决定让对方背靠迈安德罗斯河列阵,而不是自己。双方交锋的结果是波斯军获胜。开利阿人战死的有1万之多,波斯军也有2千人阵亡(五119)。
    正当战败的开利阿人逃到拉布劳昂达的森林里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办时,起义军陆军的主力米利都人赶来增援了。于是米利都人和开利阿人一起迎接波斯军的进逼。结果起义军再次战败,米利都军遭到重创(五120)。
    即使再次战败,开利阿人也没有丧失勇气。他们仍然集结起剩余的部队,在波斯军向配达索斯城进攻的路上设下了埋伏。结果是道利塞斯率领的波斯军全部被消灭,道利塞斯本人也被杀了(五121)。
    这场大战可以说整个起义相持阶段的高峰。起义军虽然两次被击败,但最后仍然全歼了进犯的波斯军。波斯人也从此吸取了教训,明白对方并非不堪一击。于是他们不再贸然进攻,避免和对方开展正面厮杀,放弃“一战定乾坤”的想法,而是采取蚕食和各个击破的“侵蚀”战术。
    侵蚀战术的第一个例子就是第六次战役。接替道利塞斯担任波斯平叛军主将的叙玛伊斯,继续巩固道利塞斯在赫勒斯滂的成果(495 BC?)。他先是征服了普罗滂提海附近的奇奥斯,后来又收复了特洛伊城所在的特洛亚德(Troad)地区。不过他还没来得及有进一步的行动就病死了(五122)。
    现在来接替道利塞斯的是欧塔涅斯。他也是大流士的女婿。考虑到他有这个背景,此人很可能就是和大流士王一起行刺玛戈僧、并建议波斯走民主道路的那个欧塔涅斯的儿子。这个家族,照希罗多德说是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才服从国王的支配(三83)。看来大流士王派他来是做了一定的思想工作的。也可见大流士对爱奥尼亚起义很是重视。此人后来还参加了480 BC薛西斯王对希腊本土的远征。
    这个欧塔涅斯的行动也是很谨慎的。他没有直接进攻起义者的大本营,即爱奥尼亚的核心地带,而是攻下了爱奥尼亚之北的两座名城:库麦和克拉佐门尼(495 BC?,五123)。从北方压缩起义者的地盘。
    库麦的富裕是有名的。后来雅典成立提洛同盟的时候,这一座城市的年费就是9塔仑特,位于全同盟之首。后来的地理学者斯特拉波称库麦是伊奥里斯诸城邦中最大、最好的一座。克拉佐门尼则是伯利克力的好友、古希腊哲学家阿拉克萨戈拉的故乡。他离开家乡去雅典讲学,就是因为波斯人的入侵。
    对于起义者来说,失掉这两座城市最大的影响是经济上的。于是起义的领袖阿里斯塔戈拉决定去进攻色雷斯的米尔西诺(495 BC?,五126)。这个地方就是L13中希斯提亚欧从大流士手里接受的赏赐,后来又因为这个赏赐太丰厚了,于是希斯提亚欧被召回。
    阿里斯塔戈拉之所以要去进攻这个地方,不是如希罗多德所说,他想“逃之夭夭”(五124)。而是因为这个城市靠近色雷斯的庞伽优斯山。这座山在我们前面讲雅典僭主庇西特拉图第二次被逐的时候提到过,这里是有银矿的。这就是“这个赏赐太丰厚了”的真正原因。美伽巴佐斯建议大流士王召回希斯提亚欧,就是因为这个地方波斯人自己想得到它。所以现在阿里斯塔戈拉去进攻米尔西诺,真实目的是想为起义军寻找一个新的财源。可惜他在和当地人作战时战死了(五126)。
    至此,爱奥尼亚起义的相持阶段告一段落。波斯人现在的战术是步步紧逼,起义者现在则不光经费紧张,又失掉了领导人。爱奥尼亚起义的前途一下子暗淡了下来。
    十一.庞伽优斯山
    庞伽优斯山值得多写几句。这里不光有银矿,后来还发现了金矿。可以说是爱琴海各个有野心的政治势力都想占据的“宝地”。我们现在知道庇西特拉图和阿里斯塔戈拉,包括大流士王都打过这里的主意。后来的马其顿王菲利浦二世(亚历山大大帝的父亲)也曾把这里作为他蓄积实力的重要资源。虽然这座山周围矿藏的控制权,大部分是掌握在当地的色雷斯人、马其顿人手里。不过也并不妨碍一些比较富有的私人也来这里投资开矿。庇西特拉图的银矿可能开始是私人所有的,后来才变为雅典政府公有,当然在僭主一家被驱逐之后,就又变成私有的了。另外,写《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修昔底德在其书四卷8章(中译本331页)告诉我们:他本人在这附近也有一座金矿。
    关于这一带的矿山收入,可以参见后面的六46、六47。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