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第二卷概述 第二卷主要讲的是埃及。可以分成3个logoi。L4:介绍埃及地理;L5:介绍埃及风俗;L6:介绍埃及历史。现分别简述如下: L4(二1至二34):居鲁士去世了,现在他的儿子刚比西斯即位为波斯王,他想征服埃及。希罗多德于是转入介绍埃及。在他看来埃及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在简单介绍了埃及人的历法(二4)之后,他把本logoi剩下的篇幅全部用来介绍埃及的地理情况。在这里他主要讨论了四点:埃及国土的大小(二5以下)、埃及的国土是尼罗河冲积形成的(二10以下)、尼罗河定期泛滥的原因(二19以下)、尼罗河的河源(二28以下)。 L5(二35至二98):这一段几乎没有什么秩序可言。希罗多德似乎随意地描述了大量埃及风土人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细节。想全面地为这一logoi列出一个提纲是不可能的,我只是非常粗略地归纳成这样几个方面:埃及人的宗教(二37以下)、埃及的动物(二66以下)、埃及人的生活习惯(二77以下)。 L6(二99至二182):希罗多德对埃及历史的介绍是一个事实、传说、误会混合在一起的大杂烩。他基本上按照时间顺序选择介绍了埃及漫长的历史中某些重要的统治者和他们的业绩。但是其准确性是非常值得怀疑的。当然,越接近他自己的时代,即越晚近的统治者,他的描述越接近历史真相。不过,如果我们不那么看重记载的真实性,那么他讲的故事都是非常动听的故事。有些甚至可以说引人入胜。实际上,我认为,介绍埃及的第二卷从整体上看是《历史》全书中最有趣的一卷。 二.最早的语言学实验? 在二2,希罗多德提到埃及人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为了证明这一点,埃及国王普善美提科(Psammetichus,664-610 BC在位)做了一个实验。他把两个刚生下来的婴儿交给牧羊人,让他把孩子放到羊群中养大,而且下命令不许任何人和孩子说一句话。结果到了孩子们两岁的时候,牧羊人发现孩子们总是对他说“becos”。普善美提科于是开始调查这个“becos”到底是什么意思。最后他得知弗里吉亚人的“面包”就是这个词。于是他便承认弗里吉亚人比埃及人还要古老了。 这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个语言学实验。也有可能这件事是什么人假想、杜撰出来的,但这件事(即使它只是一个传说)本身就暗含着一些重要的意义。 一些民族的创世神话中有某人发明了文字的传说,但所有民族的传说中都没有某人第一个开口说话的记载。因为对于古人来说,人会说话似乎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似乎没有发明文字那么重要。另外,几乎所有民族的传说中都提到人是按照神的样子造出来的,而神当然是会说话的。这也说明古人确信人类自存在以来就会说话。也就是说,原始人记得自己有语言无文字的时代,却不记得连语言都没有的时代。看来语言的产生也可以被视作人类诞生的标志之一。当然,古人不知道进化论,他们认为人类自被创造以来就是会说话的。 而普善美提科的这个“实验”,不管是他本人真地进行过,还是后人的杜撰,都基于这样一个假设:最原始的语言诞生之前,人和动物一样,都处于纯粹的自然状态。因此普善美提科才要求孩子们在羊群中长大,而不是在牧人家中长大;而且孩子们不能接触语言,当然也就不能接触人类的文化。这些都是在制造一个尽可能原始、自然的环境。这个假设的一个推论就是:只有纯自然状态下人类自发形成的语言,才是人类最早的语言;说这种语言的民族才是最古老的民族。这个“实验”表明当时已经有人开始认为最初的人类和动物一样,并不会说话,说话是人类后来逐渐地、自发地形成的习惯。最初的人类就像是婴儿。孩子的成长被视为重现了人类的发展,或者用今天的话来说:重现了人类的进化,特别是智力方面的进化。这已经没有丝毫“模仿神造人”的传说的影子了,这已经隐含着日后进化论的萌芽。 对于语言学来说,这个“实验”的意义也是非同寻常的。今天对于最原始的人类语言的研究,往往着眼于边远地带的原始部落,实际上和这个“实验”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因为那些原始部落的状态就被视为人类早期状态的重现,正如这个“实验”中的婴儿一样。 最后,用语言的比较来研究各民族历史的方法,正是现代语言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领域的重要研究手段之一。印欧人历史的研究就扎根于对其语言的研究上。而这种方法,可以说和普善美提科的这个“实验”是一脉相承的。 不论这个“实验”看起来有多么幼稚,其结论看起来有多么草率,有人这么做、这么想本身就意味着人类对自身看法的进步。 三.关于尼罗河 希罗多德认为埃及的国土,特别是尼罗河三角洲一带,是由尼罗河冲积而成的观点无疑是很准确的。我们几乎可以说他在二12的表现就像是今天一个训练有素的地质学家。 不过他对尼罗河每年夏天的泛滥的解释(二19以下)则很不幸,太肤浅了。这不能怪他,希腊人生活的环境是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中国人和印度人都很熟悉的每年夏天的降雨季节,他们是完全不知道的。长江和印度河每年夏天都涨水,我们和印度人都很习惯了,但希腊人熟悉的河流在夏天都是退水的。所以夏天涨水的尼罗河(现在已经知道其原因是上游的季风降雨,和长江、印度河类似)对他们来说是非常奇怪、难以理解的。 另外,对于尼罗河的泛滥,希罗多德在提出自己的(错误的)解释之前,先列举了三个他之前的学者提出的解释,然后对它们分别进行了批评。三个靶子中的前两个和他自己的解释一样离谱,这里不去提它们,关键是第三个――尼罗河泛滥是因为雪在夏天的融化。希罗多德的批评很直接,也很容易:尼罗河发源的地方是世界上最热的地方,哪里来的雪呢?这个基于常识的批评一直没有人怀疑。直到1848年,才有一个叫雷布曼的德国人发现非洲大陆中部,就在靠近赤道的地方,有一座叫乞力马扎罗的终年积雪的山峰。当时的学者们都不相信他,都骂他是个骗子。事实上,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将迅速地降低。只要山足够高,就算它在热带,也会有雪的。尼罗河的定期泛滥虽然和雪无关,但热带有雪却是一个神来之笔的猜想。希罗多德没有告诉我们第三个靶子是谁的观点,否则此人的名字今天将和最天才的地理学家们并列在一起。 希罗多德对尼罗河河源的描述同样充满着传说与猜想。通过他本人的叙述现在可以确认他已经溯尼罗河而上到达了今天的苏丹,已经算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探险了。要知道,尼罗河河源要到1862年才由英国人斯皮克所发现。 四.埃及的风土人情 希罗多德对埃及的介绍可以说是事无巨细、包罗万象的。事实上,在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于19世纪初被破译之前,《历史》第二卷一直是后人研究古埃及的主要参考资料。但是,我的札记要研究的是《历史》这本书,不是古埃及文明。而对于《历史》这本书来说,第二卷几乎全是插话,所以我只是简单地提一下第二卷,特别是L5对埃及的描述中一些重要而有趣的地方。 在二36,希罗多德提到埃及的文字分两种:圣体文字和俗体文字。这是对于象形文字分类的最早记载,而且已经由埃及学学者们证实了。不过我们有理由相信希罗多德本人并不懂象形文字。二125就提到他需要翻译给他讲解象形文字的意思。 还是在二36,他最早记载了埃及人行割礼。后来在二104他还说“在巴勒斯坦的叙利亚人”――恐怕就是指犹太人――也从埃及人这里学到了这个习惯。今天还在行割礼的民族只剩下犹太人了。 在二37,他说埃及人不吃蚕豆,祭司甚至连看一眼蚕豆都不能忍受,因为他们认为蚕豆不洁。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希腊哲学中的毕达哥拉斯派,他们也是不吃蚕豆的。实际上,毕达哥拉斯派和埃及宗教的相似之处远不止这一点,比方他们的衣着、他们对生命轮回的看法等等,都很类似。还有传说讲毕达哥拉斯在埃及呆了很长时间。想具体研究这个问题的可以去看汪子嵩等编写的《希腊哲学史》卷一的相关章节。总之,古埃及文明对古希腊文明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深远的。希罗多德对此深信不疑。 在二50,希罗多德说他的研究证明:希腊人的神都是来自异邦人的。他还补充道:“我个人的意见则是,(希腊人的神)大部分是起源于埃及的”。当然,他的这种“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前一篇札记第十九项提到的古希腊人对其它民族神话/宗教的附会和误解。但也不排除有真知灼见的地方。比如在二54至二57,他对比了埃及底比斯城的祭司和希腊多多纳的祭司关于同一个神话的两种说法,得出了在我看来十分正确的结论。这个结论本身没有什么重大的历史意义,不必在这里详细介绍,想仔细研究者可以去看原书。但是,他在这里的做法,可以说直接启示了现代的神话学研究者们。 (在这段对比埃及/希腊神话的段落里,希罗多德提出了一个后代历史学家非常看重的论断。这个论断虽然和埃及无关,但值得在这里讲讲。就是二53中的这句话:“我认为,赫西奥德和荷马的时代比之我的时代不会早过400年”。一直到今天,这句话仍然是研究《荷马史诗》的学者们讨论史诗形成时间的基准。现在古典学术界普遍接受的结论:荷马此人如果真地存在过的话,生活在公元前9或8世纪,就是因为这句话。当然,希罗多德似乎不知道赫西奥德生活年代要晚一些,大约要在公元前7世纪。不过传说中赫西奥德曾经在歌唱比赛中战胜过荷马,也许他就是因为这个传说才把赫西奥德和荷马当作同时代人吧。) 《历史》第二卷对于埃及动物的描写是很独特的。《历史》其它各卷都不像第二卷这样花大力气来描述动物。也许是因为埃及和希腊的环境差别太大,这里的动物对于希罗多德来说太奇怪了,所以引起了他的好奇心吧。 二66中讲到了猫。希罗多德在这里用的语气好象希腊人并不认识猫一般。这是可能的,因为猫可能是在埃及被最先驯化,然后才传播到世界各地的。古希腊人的诗歌、神话、戏剧等文献中出现了很多动物,但没有猫。中国人传统的“五畜”中也没有猫。就我的阅读来说,先秦、两汉的文献中都没有提到猫。“猫”这个字在《尔雅》、《说文解字》中也没有出现过。而且猫不像其它家禽,有或雅或俗多种名称――比如犬/狗、雉/鸡、豕/彘/猪、特/牯/牛、驵/马、羝/羊等。这说明在中文形成的过程中,中国人还不认识猫。大致要到南北朝时中文里才出现“猫”字。可能猫是在这时从西方进入中国的吧? 二68到二70讲到了鳄鱼。鳄鱼对于古希腊人来说是非常陌生、奇妙的动物。希罗多德在这里的描写也是非常的生动有趣。我们完全可以确信他眼看见过鳄鱼,并且看见过猎人捕鳄鱼的情景,所以才能写得这么传神。他特别提到有一种小鸟为鳄鱼清除嘴中的水蛭,鳄鱼也注意不伤害小鸟,鳄鱼和这种小鸟形成共生关系。这个细节无论如何是向壁虚构不出来的。还值得一提的是,“鳄鱼”这个字是从希腊文来的。爱奥尼亚人管壁虎叫κροκóδειλος(拉丁化拼法为krokodeilos,英文crocodile的词源),后来就用这个字来称呼他们不认识,但是很像壁虎的鳄鱼了。 不过他在二71写河马的时候就很不仔细了。他对河马的描写――比如蹄子像牛、尾巴像马――几乎可以说是可笑的。按希罗多德的文笔和观察力,这断乎不会是他的疏忽,可能是因为他没有亲眼见过真的河马。后来也有人考证他对河马的描写是抄自米利都人赫卡泰乌(“记事散文家”的代表人物)的著作。而赫卡泰乌可能也没有亲眼见过河马。 希罗多德对埃及动物的描述中还有一些传说的成分。比如对凤凰(Phoenix)的描写(二73),比如他说在底比斯附近有一种长两只角的小蛇(二74)、在埃及和阿拉伯交界的地方有一种长翅膀会飞的蛇、以及一种专门和这种蛇作战的黑色的鸟(二75、二76)。这些神奇的动物至今无法和任何真实动物挂上钩。 《历史》第二卷L5对埃及风俗的描写中,最重要也是被后人研究、引用最多的是二86到二89这一段讲制作木乃伊的部分。一直到今天的历史、考古学者,对木乃伊制作过程的理解仍然不敢越这一段叙述雷池半步。不过,不管现代人对木乃伊抱有何等奇怪、神秘的看法,希罗多德只认为那是一种处理尸体的方式而已。 二92讲到一种叫lotus的水生花卉,希罗多德认为它是一种百合。今天人们称它为“莲花”。看来这种植物希腊人当时也是不认识的。 在二93中,他对一些生活在海里的鱼类,溯流而上到淡水河中产卵的现象做了非常仔细而正确的观察和判断。在这里他的表现就像一个今天受过严格训练的生物学家。 二95中,他提到埃及人用我们今天的蚊帐来防蚊。由于希腊的气候不像埃及那么潮湿,对于蚊子这种生物希腊人也是不熟悉的。希罗多德甚至说它们可以咬穿亚麻布的衣服。这其实不太可能。也许这是他自己在埃及被蚊子咬得受不了之后的一种夸张。 L5中奇怪而有趣的内容还有很多,出于篇幅的考虑我就只写到这里为止了。 五.埃及古代史简介 对古埃及历史的研究,在埃及象形文字被英年早逝的法国天才学者商博良于1822年破译之前,《历史》卷二的L6一直是最重要的参考资料之一。当然,从古代以来,学者们对希罗多德的叙述就不是太放心,因为里面有很多内容就算一个对历史没有丝毫研究的人都看得出来是传说,是故事,不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但,也有某些内容,经过后人的研究,我们发现他的叙述是准确的。 这里先简单介绍一下埃及漫长的古代史,为可能不熟悉这方面的网友作点铺垫。 埃及的地理情况很特殊,在紧靠尼罗河两岸的地带,由于河水不断地泛滥、沉积,土地肥沃,适于人的居住。但离开河岸稍远的地方就是沙漠。埃及古文明遗迹大多散布在尼罗河岸边。最初的埃及文明约诞生于距今7000-8000年之前,主要以农业为主,人种和今天北非的人种差不多,也混有南方的黑人和近东的亚洲人的因素。 古埃及地图(点击可放大) 约在3500 BC,埃及历史进入氏族公社解体、国家开始形成的阶段。这段时期考古学上叫格尔塞(Gerza)时期,历史学上称为古风(Archaic)时期。这时的埃及逐渐形成两个大的城邦联盟,分别位于上埃及――从尼罗河开始分岔的孟菲斯城(左图中“法雍绿洲”附近)到南方“第一瀑布”(今天的阿斯旺大坝所在地)的狭长地带;下埃及――从孟菲斯城向北一直到海边的尼罗河三角洲。(上、下埃及是以尼罗河上、下游来定名的,和今天地图中的“上”、“下”完全无关。) 纳尔迈“调色板”上的图案(点击可放大) 约3050 BC,上埃及的统治者纳尔迈(Narmer)首次统一了上、下埃及。后代埃及法老的众多头衔中便留下了一个“上、下埃及之王”的称号,即使后来上、下埃及在文化上已浑然一体。纳尔迈建立的统一的埃及国家被后世学者称为“第1王朝”。以后的王朝按次序编号,直到“第32王朝”,即著名的亚历山大帝国分裂后,由原亚历山大的部将托勒密(Ptolemy Soter)建立的“托勒密王朝”。30 BC,罗马统帅奥古斯都取消了托勒密王朝的独立,将埃及作为一个行省并入罗马帝国。埃及就此丧失了独立地位,受制于历代外来统治者――罗马人、拜占廷人、阿拉伯人、英国人等等。古埃及的文明和历史被埃及人忘却,连象形文字也没有人会读了。(从文化上说,这是最彻底的亡国灭种。)直到20世纪中叶埃及才重新获得独立。(右图为纳尔迈“调色板”――埃及早期历史文物中最著名的一件,绘有第1王朝的建立者纳尔迈击败下埃及的敌人,并向神献祭的场面。) (现在也有学者认为埃及的统一并不是一件突然发生在纳尔迈身上的事,而是很多代人的努力在他身上最终结出了果实。有人主张在第1王朝之前存在一个“第0王朝”,这是埃及走向统一的过渡阶段。相应地,他们将“古风时期”称为“前王国时期”,参见下文。) 吉萨附近的大金字塔群(点击可放大) 第1、第2王朝被称为“早王国时期”(3050-2686 BC),第3至第6王朝被称为“古王国时期”(2686-2181 BC)。这时埃及的首都是孟菲斯。这是古埃及的国家组织逐渐取代各地原有的原始公社,并逐渐建立起具有显著埃及特征的文明的阶段。象形文字、高度公式化的雕塑、各种神话、国家的管理系统等等,都在这两个阶段初步定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王国时期中的第4王朝就是大金字塔的建筑时期。(参见左图) 第6王朝晚期的君主培比二世(Pepi II)统治了94年,逝世时约100岁。他的年老体衰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腐化,还有剥削社会固有矛盾的大爆发,导致了国家的崩溃。第7至11王朝前半段被称为“第1中间期”(2181-2040 BC)。这一阶段,社会陷入了大动荡。200年不到的时间里,台上的统治者象走马灯一样频繁更替。埃及重新分裂为南、北两部,互相不断争战。人民不断起义。东北方原来在阿拉伯半岛上游牧的贝都因人(Bedonin,今天仍然是西亚、北非的著名游牧民族)曾一度入侵并占领了尼罗河三角洲。 第11王朝中期的国王孟图霍特普一世(Mentuhotep I)重新统一了埃及,开始了“中王国时期”(包括第11王朝后半段和第12王朝,2040-1786 BC)。埃及的首都这时和以后很长时间都是底比斯,直到“托勒密王朝”时才迁至刚建立的亚历山大城。文明重新恢复并进一步繁荣。王权更广泛地进入社会各部分。具有道德训诫意义的文学开始出现。在对外政策上,埃及进攻南部的努比亚(地域在今天的苏丹,但人种和今天的苏丹人不同,当时的努比亚人是纯粹的黑人)并将国境推进到“第二瀑布”一带。 好景不长,第12王朝在“第二次贫民奴隶大起义”(第一次发生在第1中间期)的冲击下崩溃,由此开始了“第2中间期”(1786-1570 BC,包括第13至17王朝)。国家再一次分裂,东方又来了一支入侵的民族――希克索人(Hyksos),他们占领了埃及全境并建立了第15、第16王朝(但它们是同时存在的,埃及仍未统一)。希克索人到底是什么民族至今仍有争论,这是埃及学现在的重点之一。 第17王朝的末代国王卡摩斯(Kamose)最终赶走了希克索人,而紧跟而来的第18王朝则开启了 “新王国时期”(1570-1070 BC,包括第18、第19、第20王朝),这段埃及历史上最为辉煌一页也被称为“帝国时期”。埃及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法老就诞生在这个阶段。比如第18王朝的图特摩斯一世(Tuthmosis I),曾经率军进入叙利亚,与我们在上一篇札记介绍两河流域文明时提到的米坦尼王国作战,一度将埃及北部的边境推近至幼发拉底河。他还向南进攻努比亚,将南部边境推进到尼罗河“第三瀑布”。而埃及历史上最伟大的征服者就是第19王朝的拉美西斯二世(Ramesses II),他向北再次进入叙利亚,和我们前面也提到的西亚强国赫梯作战,并留下了世界上第一份和平协议。新王国时期的埃及在疆域上达到了历史的顶峰。 纳芙蒂蒂王后半身像(点击可放大) 文化上也是如此。埃及文明给一般人的印象是悠久但是比较呆板。不同年代的雕像、绘画、文字似乎永远都差不多,没有什么变化。其实新王国时期就不是这样,这时流行着一种类似欧洲文艺复兴的、求变的风潮。最著名的例子就是第18王朝的阿赫那顿(Akhenaten)法老的宗教改革。他想把埃及传统的多神教改变为单独崇拜太阳神阿顿的一神教。前面提到有人认为摩西是埃及王室的后代,其论据之一就是摩西对犹太教的改革很像阿赫那顿的改革。虽然阿赫那顿的改革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一神教运动。另外,新王国时期的艺术一反原来埃及传统中强调所谓“永恒的形式”、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化、抽象、然后定型为一套公式化模式的做法,而是大量地直接反映现实生活,强调表现具体的个人。最著名的例子就是宗教改革者阿赫那顿法老的妻子,当时的埃及第一美人纳芙蒂蒂(Nefertiti)王后的半身像(右图,现藏柏林博物馆)。这种写实的风格,在新王国以前和以后都没有出现过。 当然,新王国时期现在最著名的法老是阿赫那顿的继承者图坦卡蒙(Tutankhamun)。他的陵墓、发掘陵墓的故事,以及与之相伴的种种传说,现在已经流传得太广了,我就不多说什么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