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对《历史》第一卷的评论(5)(20060507)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大约在3500 BC,苏美尔人正式崛起。虽然他们的文字已经可以释读,但他们的语言仍无法判定属于何种语系,所以我们仍不知道他们属于何种民族。乌鲁克成为第一个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大城邦。著名的世界第一部史诗《吉伽美士》的主人公就是传说中的乌鲁克国王之一。当然,各城邦国家之间经常爆发战争,统治权经常在各城邦间易手。这种政治态势和后来的希腊城邦、我国的春秋战国时期很相似。另外,苏美尔人发明了原始的象形文字,后来的楔形文字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3000-2350 BC被称为两河流域的“早期王国时期”,铜器开始取代石器,得到普遍的应用。尼普尔成了周围城邦都承认的宗教中心,但苏美尔人在政治上仍然是分裂的。各城邦间的战争一直没有停止,最主要的是乌尔和拉伽什之间的争霸。
    约2350 BC,说闪语的阿卡德人崛起。前面提到的萨尔贡王就是阿卡德王国的实际建立者。他第一次全部统一了两河流域南北两部,并向西进攻叙利亚,向东进攻埃兰,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帝国。阿卡德人用原来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记录的自己的语言,这种阿卡德语的楔形文字将长期主宰两河流域未来的历史。随着阿卡德王国的崛起,阿卡德语后来成为西亚的“国际语言”,甚至在埃及法老的宫廷也出现了楔形文字文书。但王国很快开始衰落。约2150 BC,扎格罗斯山方向来了一支印欧部落(关于印欧人的详细讨论见后面的札记)古提人,趁机将其灭亡。各城邦恢复了原有的独立。
    短暂的混乱之后,乌尔开始称霸,但势力仅限于两河流域南部。乌尔城著名的“庙塔”(Ziggurats)建筑成为后来巴比伦“空中花园”、圣经中“巴别塔”的原形。约2000 BC,新的入侵者推翻了乌尔的统治,不过这次从西面来的,他们是阿摩利人(Amorites,“西面来的人”)。
    2000 BC之后,美索不达米亚南北重新兴起统一国家。北方是早期亚述王国,南方是更为著名的早期巴比伦王国。而早期巴比伦王国最著名的国王就是汉漠拉比(Hammurabi,1792-1750? BC在位)。他的成就不光是他的法典,他还想力图恢复萨尔贡王时的疆域,除了统一巴比伦尼亚、重新征伐埃兰之外,早期巴比伦王国的北部边界也被他推进到玛里、阿速尔一线。另外,各种艺术在早期巴比伦王国时期得到了长足发展,《吉伽美士》等史诗这时也得到了编纂。两河文明著名的天文学也在这时打下了根基。从此以后巴比伦城成为了两河流域的明珠。
    新的威胁总是免不了的。北方,米坦尼王国(Mitanni)在两河河源地区兴起,他们约于1600 BC取代了早期亚述王国。南方,早期巴比伦王国受到从西北方叙利亚一带来的赫梯(Hittie)人,以及从扎格罗斯山方向来的加喜特人(Kassite)的先后进攻,约于1574 BC灭亡。加喜特人占领了巴比伦城,并将继续统治这里约400年。虽然更南边的苏美尔(这个名称现在和阿卡德一样,成了纯粹的地名)一带在1400 BC左右组织了一个“中期巴比伦王国”,但他们更像是埃兰的附庸而不是原巴比伦王国的继续。而且他们和加喜特人谁都没有力量来统一全部两河流域。这个任务得由亚述人来完成。
    亚述人的首府是阿速尔,亚述人这个名字(Assyria)就是来源于此城(Assur)。总地来说亚述在文化上深受南边巴比伦尼亚的影响,但文明程度则不及。在被米坦尼人控制了约250年之后,亚述人和赫梯人一起灭亡了米坦尼王国,建立起“中期亚述王国”。但这个王国仍然不稳固,很快就衰落下去了。新亚述帝国约于911 BC建立。而阿速那斯巴尔二世(Aššurnasirpal II,883-859 BC在位)则将新亚述帝国的扩张野心明白地告诉世人。他向西征服西里西亚和叙利亚,向东越过了扎格罗斯山,向北进入乌米亚湖区域。这时东面来了一个叫美地亚的印欧部落,新亚述帝国的武力扩张才暂时停止。约750 BC,亚述和南部的巴比伦尼亚和平地合并,亚述现在的地域和萨尔贡王时代的阿卡德王国相仿了。萨尔贡二世(Sargon II, 721-705 BC在位)则进一步学习了那位1600年前的同名者,他向东击败了美地人,向西征服了以色列王国(犹太人建立的两个王国之一),直达今天的加沙。在他儿子的时代,亚述的首府迁至尼尼微。后来亚述人还曾一度占领埃及。
    但亚述帝国的消失和其兴起一样迅速。626 BC,巴比伦尼亚宣布独立,建立了新巴比伦王国。612 BC,新巴比伦王国和美地亚人一道攻陷了尼尼微,巴比伦编年史详细地记录了这场战役。亚述帝国从此灭亡,其领土被这两家瓜分,北部归美地亚,南部归新巴比伦王国。这样,美地亚王国才得以和吕底亚王国隔哈吕斯河相望。而新巴比伦王国的著名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nezzar II,604-562 BC在位)则没有停止征服。后人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597 BC、586 BC两次征服犹太人的最后一个独立政权――犹太王国,并将5万多犹太人精英分子掳到巴比伦。这就是犹太人历史上痛苦的“巴比伦之囚”事件。尼布甲尼撒二世由此在日后西方文化中成为暴君的代名词。然而新巴比伦王国自己也不比犹太王国多活几年。539 BC,又一个从扎格罗斯山东面来的印欧部落――波斯人,在居鲁士的带领下,灭亡了新巴比伦王国。这就是我们在前面看到的事件。美索不达米亚再次得到统一。
    想更详细地了解古代两河流域历史的网友可以去看刘文鹏主编的《古代西亚北非文明》一书。
    两河流域的古文明为世界文明作出的贡献,它在世界史中的地位,都不用我多说什么。这里只举两个例子。
    在普遍使用10进制的时代里,不知是否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角度不是10进制的?也就是说为什么不把一个周角分成100度而要分成360度呢?为什么1度要等于60分而不是100分呢?这是因为在巴比伦人的数学中,除了10进制,还有一套60进制。这么做的好处是60可以被2和3同时整除。想想看如果周角分成100度,那么正三角形的内角该怎么写?
    欧洲的名字“Europe”前面提到了,希腊人的神话是无法解释的。但用阿卡德语就很好解释了。阿卡德语的“落”是erêbu,这样一来,“欧洲”的原义就是“日落的那一边”。不光如此,亚洲的名字“Asia”也可以在阿卡德语中找到解释――他们的“升”是asû。
    十一.希罗多德没有去过巴比伦城?
    从前面的简介可以看出希罗多德对于巴比伦的情况其实是不熟悉的。巴比伦编年史明明告诉我们亚述帝国是被美地亚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的联军攻灭的。而希罗多德却说亚述帝国是在美地亚人的单独进攻下覆灭的,而巴比伦只是原亚述帝国的残余部分,是尼尼微被毁之后的亚述新首都(一102、一106)。看来他完全不知道新巴比伦王国的存在。
    还有证据说明他也许根本就没有去过巴比伦城。比如他在介绍这座名城时说此城是个每边长120斯塔迪昂的正方形(一178),而且全城被护城河环绕。1斯塔迪昂约合185米,如此说来,巴比伦城每边约有22公里长,城区面积大约是490平方公里。这样巨大的城池无论如何是太夸张了。虽然希罗多德说幼发拉底河从城中穿过,这点已经被考古学证明是对的,但整个城区的面积据发掘的情况看仅约3公里×2公里。而且护城河仅在城东部有,城西没有护城河。
    其次,希罗多德说巴比伦的城墙有200配巨斯高(一178)。1配巨斯约合46厘米,200配巨斯就有92米高了。这无论如何是不可能的。
    再有,他说巴比伦城有100座城门,而且每座城门都是青铜的(一179)。但考古者只找到了9座,而且都是用西亚特有的琉璃砖装饰的。
    还有,他说居鲁士征服巴比伦是该城第一次被征服(一191)。这肯定是不对的。历史上巴比伦此前曾多次被征服,最近的一次在647 BC,是被亚述人攻陷的,离居鲁士的征服才100年左右。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证据说明希罗多德确实知道巴比伦的风俗。比如他说每个巴比伦人随身都带着一个小印章(一195)。这是对的,因为小印章上就是他们的名字,巴比伦人在立约或交易的时候都是要用这个印章来代替签名的。此外还有一些习俗细节也说明他确实见过巴比伦人。总地来看,希罗多德虽然没有去过巴比伦城,但巴比伦周边的其它地方他肯定游历过,而他就是根据这些地方的人的叙述写了关于巴比伦城的介绍,所以就充满了源自民族自豪感的夸张之词。
    --------------------------------------------------------------------------------
    发表人:1
    发表人邮件:1
     读希罗多德《历史》的札记(之五)
    对《历史》第一卷的评论(续)
    十二.清清楚楚的金德斯河
    古代两河流域(地图)
    (DOC格式,点击可打开)
    在居鲁士攻取巴比伦的过程中,希罗多德提到他渡过了一条叫金德斯的河(一189)。
    这条河的位置是比较容易确定的。一189中说此河在欧匹斯城附近汇入底格里斯河。和今天的伊拉克地图一对照就知道金德斯河就是今天的迪亚拉河。
    另外,在介绍波斯帝国的“王家大道”的五52中,希罗多德又提到:从吕底亚的首府萨尔迪斯出发,过了亚美尼亚之后,还要渡过4条河才能到苏撒。先是底格里斯河,再是两条同名的河(这显然是今天的大、小扎卜河),然后就是金德斯河。金德斯河和流经苏撒的科阿斯配河之间的距离是42.5帕拉桑该(约合242公里)。这与今天的迪亚拉河到卡尔黑河的距离也相当。
    唯一有点疑问的是如果居鲁士从波斯出发攻打巴比伦,为什么会走东北方向的路线而不是更直接的东南方向?如果不是纯粹的军事理由(比如绕道包抄)的话,只可能认为居鲁士不是从波斯,而是从美地亚发兵的。
    十三.云里雾里的阿拉克塞河
    《历史》中可以很清楚地找到现代对应地名的例子很多,之所以要把金德斯河提出来讲,是因为希罗多德在一202提到了这条金德斯河,同时他还提到一条叫阿拉克塞(Araxes)的河,而这条阿拉克塞河的位置则出奇地不清楚。
    一202中说:这条阿拉克塞河的流量很大,几乎和伊斯特河(今多瑙河)相当。阿拉克塞河与金德斯河一样,都发源于所谓“玛提耶涅人”居住的地方。与金德斯河不一样的是:它最后注入的是里海。
    既然我们已经肯定了金德斯河就是今天的迪亚拉河,那么迪亚拉河的河源当然就是“玛提耶涅人”居住的地方了,再从这里找一条流入里海的大河,不就找到了阿拉克塞河么?可惜问题远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希罗多德对“玛提耶涅”这个地方的描述前后很矛盾。在介绍“王家大道”的五52,以及本系列札记第一篇中提到的那位阿里斯塔戈拉向斯巴达王介绍亚洲地理的五49,他都说“玛提耶涅”在亚美尼亚和苏撒之间,再加上一202金德斯/迪亚拉河源的线索,似乎很明显“玛提耶涅”就是美地亚西南的山区地带。可是,在介绍哈吕斯河流域的一72。希罗多德又说哈吕斯河中游的右手边是“玛提耶涅”(这里王以铸的中译本误译为“玛提耶尼亚”。其实原文中这两个地名是同一的),左手边是弗里吉亚。这样一来,“玛提耶涅”又在亚美尼亚西边,和卡帕多启亚很接近了。这是怎么回事?
    也许希罗多德心中的“玛提耶涅”是一个范围很大的地方吧?从哈吕斯河东岸开始,包括亚美尼亚,一直到苏撒,他都叫做“玛提耶涅”?可惜不是。前面提到,在介绍“王家大道”的五52,他说有两条河是同名的(即今天的大、小扎卜河)。这里他特别声明这两条河一条发源于亚美尼亚,一条发源于“玛提耶涅”。看来“玛提耶涅”并不包括亚美尼亚。
    也许在亚美尼亚西边和东南,各有一个“玛提耶涅”?但希罗多德提到这个地名时从来没有用“之一”之类的词,看来他心中这个地方是唯一的。只是这样一来,五52、五49的“玛提耶涅”和一72的“玛提耶涅”不可能都对,必然有一个搞错了。
    古希腊人所知的西亚和中亚(地图)
    (DOC格式,点击可打开)
    先按五52、五49的说法,即“玛提耶涅”指美地亚西南山区,来找阿拉克塞河。发源于美地亚西南且流入里海的河流只有一条,今天叫克孜勒乌赞河。但这条河的水量无论如何大不到可以和多瑙河相比的地步。虽然五52、五49支持它,希罗多德在其它地方提到的阿拉克塞河的细节(见后文)却不支持它。现在暂且将它列为阿拉克塞河的一号候选者。
    按一72的说法,即“玛提耶涅”在卡帕多启亚附近,我们也可以找到一条流入里海的河,今天叫做阿拉斯河。除了和五52 的“王家大道”、一202的金德斯/迪亚拉河源等线索对不上茬之外,这条阿拉斯河的流量倒确实比较大。此外在四40,希罗多德说阿拉克塞河是向着日出的方向流的,这是对阿拉斯河最有利的线索。现在暂且将它列为二号候选者。
    之所以要在阿拉克塞河上讨论得这么详细,是因为居鲁士最后就是渡过了这条阿拉克塞河,去征讨玛撒革特人(Massagetes)并战死在那里的(一205以下)。而此前一个世纪,玛撒革特人、斯基泰人(Scythians)、辛美利亚人(Cimmericans)联合上演了西方历史中第一次“民族多米诺效应”,导致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游牧民族对农业民族的进攻。然而,由于有关的史料记载稀少,玛撒革特人的真面目至今仍不清楚。甚至有学者说玛撒革特人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大月支人”(参见加富罗夫著《中亚塔吉克史》,肖之兴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76页。据说林梅村最近也持此观点)。搞清楚阿拉克塞河的具体位置对于研究玛撒革特人是绝对必要的。(关于玛撒革特人、斯基泰人等的讨论参见后面第十五项札记以及对第四卷的评论)
    很可惜,上面两个候选者――克孜勒乌赞河和阿拉斯河都没法和玛撒革特人扯上一丝关系,因为希罗多德在一204明确告诉我们玛撒革特人住在里海东边。这样,居鲁士要从波斯、美地亚出发去攻打他们,要渡过的这个阿拉克塞河只可能也在里海东边。只是如此一来,在里海东边且最后注入里海的这条河就应该是朝西流的,怎么可能是“向着日出方向”流的呢?
    后人绘制的希罗多德心中的世界地图(英文,点击可放大)
    古代学者们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想出了一个今天看来十分幼稚的解释:他们认为希罗多德心中的阿拉克塞河有一东一西两个源头,而这两个源头分别形成两条支流,它们在汇合之前一条朝东流,一条朝西流。比如这里有一张后人根据《历史》的记载绘制的希罗多德心中的世界地图(左图),大家可以看到里海(Caspian Sea)下方就绘有这么一条奇怪的、分两岔的、无法和任何一条实际的河流对应起来的Araxes。
    最简单的解决办法是假设第三个候选者,它应该是在里海东边,朝西流,注入里海,且流量很大。在进一步确定其身份前暂时叫它为X。
    概言之,如果我们不像古代学者那样认为希罗多德在阿拉克塞河问题上是前后一致的,我们不去寻求一种“人造”的解释来把他互相矛盾的记载硬性地组合在一起,我们就只有承认:他在讲和“王家大道”、和美地亚地区、和金德斯河相关的故事时,他心中的阿拉克塞河应该是克孜勒乌赞河;如果是在讲和亚美尼亚有关的故事,那么阿拉斯河最有可能;如果是讲和玛撒革特人有关的故事,那么此时的阿拉克塞河其实就是X。很可能他这三个故事各有不同的资料来源,里面都提到了一条河,希罗多德本人又没有仔细区分,把三条河当作了一条,并叫它作“阿拉克塞河”。于是这条河就有了这样混杂的面貌,简直让人以为它像UFO一样会到处飞了。
    幸好,希罗多德的混乱描述在他之后100年左右的时间里就得到了澄清(或者说部分澄清)。公元前4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让希腊人亲身实地到达了里海南部和东部,他们现在知道那条分东西两岔的Araxes并不存在。接下来,阿拉克塞河的认定问题就比较随意了,三个候选者中随便哪一个以后都可以继续被称为阿拉克塞河,因为这个名字本来就是它们三个共同拥有的,另两个失去这个名字的只需起新的名字就行了。自从公元后的地理学家斯特拉波等人以来,后代历史、地理学家都选择第二号候选者阿拉斯河为阿拉克塞河的继承者――比如公元2世纪的学者阿里安写的《亚历山大远征记》之七卷16节就是这么叫的。我的附图中也是这么标明的。直到今天,这条河现在的名字(Aras)仍然和阿拉克塞(Araxes)一脉相承。
    最后说点题外话。《亚历山大远征记》的中译本(李活译,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三卷18节有一个脚注(116页)说在波斯波利斯附近也有一条叫阿拉克塞的河。我想这肯定是英译者搞错了。因为阿里安根本没有写这条河的名字。
    十四.渺无踪迹的咸海
    如果有人以为《历史》中对阿拉克塞河的混乱描述,在亚历山大东征之后就完全得以澄清,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实际上,这段混乱的叙述的后遗症几乎延续了2000年,直到文艺复兴时代西方人还在受它的影响。问题就在于那个X究竟是谁?
    “阿拉克塞河”这个名字有了确定的归宿,但X却还没有确定。居鲁士渡过了X去攻打里海东边的玛撒革特人,由此推断的X的特征前一节已经提到了:在里海东边,朝西流,注入里海,且流量很大。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