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罗多德的这本《历史》,也被有些人称为《希波战争史》。但是从前面四卷的评论来看,此书的前半部几乎没有涉及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的冲突。他们甚至还一起出征斯基泰人,似乎蛮志同道合的样子。作者也似乎更醉心于描写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传说佚事,对于历史事件本身的描写所占的篇幅并不大。不过,在后面五卷书中,我们将越来越明显地感觉到一种变化,即希腊人和波斯人之间的矛盾将逐渐显现、激化并最终发展到刀兵相见的地步,作者也慢慢减少了对各地人文环境的介绍,对政治活动、军事行动的描写渐渐多了起来。当然,希罗多德喜欢插话的习惯倒是一贯始终的,只是由于他在本书后半部关注的主题比较明确,就是希波战争,所以相对来说,我们现代人看起来会轻松一些。 至于为什么作者不再着力于介绍各地的人文环境,也许是由于希波战争的主战场就是在爱琴海东西两岸,这些地方都是普通希腊人比较熟悉的地方,所以作者无需像第二卷中介绍埃及或者第四卷中介绍斯基泰那样专门用大段篇幅来讲文化、习俗方面的背景知识吧。总之,后面五卷书更接近于我们现代人理解的“历史”。 这种叙述形态的转变就发生在承上启下的第五卷。从这一卷开始,后面每卷都是以希波战争的一个关键阶段为中心的。这里可以先概括如次:第五卷:爱奥尼亚起义;第六卷:马拉松战役;第七卷:薛西斯向希腊本土进军、温泉关战役;第八卷:月神岬战役和萨拉米战役;第九卷:普拉提亚战役和密卡列战役。 一.第五卷概述 本卷可以分成4个logoi。L13:波斯人征服色雷斯;L14:爱奥尼亚起义的准备阶段,阿里斯塔戈拉前往斯巴达;L15:阿里斯塔戈拉前往雅典,对雅典政治发展的追叙;L16:爱奥尼亚起义爆发。现分别简述如下。 L13(五1至五27):在L11的末尾,大流士征讨斯基泰人失败之后,波斯军的主力在大流士的率领下撤回了波斯。不过在新征服的伊斯特/多瑙河南岸,大流士留下了8万人的部队,由当年一起行刺篡位的玛戈僧的“波斯七贵”之一美伽巴佐斯带领,继续征服色雷斯地区,以巩固波斯在这一带的统治。美伽巴佐斯先征服了普罗滂提海(黑海和爱琴海之间的一块水域)北岸的配林修斯(五1、五2)。这里希罗多德插进了对色雷斯地区民族风俗的介绍(五3至五10)。随后美伽巴佐斯征服了马其顿东北的派欧尼亚,还把许多派欧尼亚人移居到小亚细亚的弗里吉亚(五14至五16)。虽然美伽巴佐斯此后还派出了7位使者,想劝说马其顿王阿门塔斯(Amyntas)投降波斯,但阿门塔斯之子亚历山大[1]设计秘密杀死了所有的波斯使者,马其顿暂时保住了独立(五17至五21)。在美伽巴佐斯之后,担任波斯帝国色雷斯太守的是欧塔涅斯(不是那位主张波斯建立民主政体的欧塔涅斯)。此人征服了赫勒斯滂海峡南岸的许多地区,以及爱琴海上的音不洛斯和列姆诺斯两座岛屿(五26)。 L13除了上面的主线外,还有一条副线。前面第四卷中,在希腊僭主们争论是否要把伊斯特河上的桥应斯基泰人的要求拆掉时,主张留住桥的米利都僭主希斯提亚欧后来受到大流士王的嘉奖。他得到了色雷斯海岸上的一个叫米尔西诺的城市。但美伽巴佐斯认为这个重要的城市如果掌握在希腊人手里,对于波斯人具有潜在的威胁,于是他劝告大流士王把希斯提亚欧召回到波斯宫廷,不要让他留在色雷斯。大流士王也真地召回了希斯提亚欧。 L14(五28至五54):现在,希斯提亚欧在波斯实际上是被软禁了。接替他担任米利都僭主的是他的女婿阿里斯塔戈拉。正在这时,爱琴海上具有战略意义的纳克索斯岛发生内乱,一些流亡在外的纳克索斯人请求阿里斯塔戈拉帮他们打回去。阿里斯塔戈拉觉得光靠米利都的实力还不够,于是去见波斯帝国驻吕底亚的太守阿塔弗列涅(Artaphrenes),请他派兵,并说军费由自己来承担。这个阿塔弗列涅是大流士王的兄弟,他管辖的吕底亚其实包含了整个爱琴海东岸地区,他实际上是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僭主的太上皇。阿塔弗列涅同意了阿里斯塔戈拉的请求,并派此时已卸任色雷斯太守的美伽巴佐斯担任这支希腊-波斯联军的统帅。这支联军从米利都出发,先向西北,佯攻赫勒斯滂,然后在开俄斯岛突然折向南,攻击纳克索斯岛。本来一切都很顺利,但美伽巴佐斯和阿里斯塔戈拉之间忽然产生了矛盾,联军没有攻下纳克索斯就撤回了。 阿里斯塔戈拉现在遇上了大麻烦。远征的钱他当然出不起,而且他担心阿塔弗列涅会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决定反叛波斯。正在这时,被软禁在波斯宫廷的希斯提亚欧也给他送来了密信,要他反叛。一番讨论之后,阿里斯塔戈拉没有听从著名学者赫卡泰乌(导言二中提到的“纪实散文家”的代表人物)主张扩大海军的建议,而是决定主要依靠陆战。他首先放弃了自己的僭主身份,把米利都改为民主政体,并且逮捕了很多爱奥尼亚地区的僭主,让各地都建立了民主政体。这么做他显然是想获得各地群众的支持。随后他前往斯巴达,想得到全希腊最出色的斯巴达陆军的帮助。 希罗多德在这里插进了一段对当时斯巴达政治情况的介绍(五39至五48)。主要内容是当时斯巴达双王之一克里奥美尼(Cleomenes)的身世。这段插话里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克里奥美尼有三个异母弟弟——多里欧斯(Dorieus)、列奥尼达(Leonidas)、克隆布洛图(Cleombrotus)。虽然这段插话里希罗多德着重于讲多里欧斯因为不满兄长克里奥美尼,出走西西里岛,并最后战死在那里。但历史上最著名的斯巴达王是列奥尼达。 现在阿里斯塔戈拉到了斯巴达,他想鼓动斯巴达人出兵。他给克里奥美尼介绍小亚细亚地理和物产情况的五49,是后代研究地理学的重要段落。但是克里奥美尼最后问他:要去攻打波斯,需要走多远的路程。阿里斯塔戈拉说要走三个月。于是克里奥美尼回答说:斯巴达人不可能进行这么长距离的远征。阿里斯塔戈拉只好离开斯巴达。 L14中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五52至五54这段介绍波斯帝国“王家大道”的部分,我已经在第一卷第12项札记和第三卷第8项札记中提到了,这里不再重复。 L15(五55至五97):阿里斯塔戈拉在斯巴达一无所获,于是转到雅典,希望能在这里得到支持。这给了希罗多德一个机会来讲述雅典政治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本logoi除了最后1节之外,其余全部和阿里斯塔戈拉与爱奥尼亚起义无关。这一logoi的部分内容由于和西方政治史有着莫大的联系,我将在下面的札记中作仔细的讨论,现在仅将L15的内容简单概括如下: 雅典人推翻僭主希庇亚斯(Hippias)的统治(五55至五65);对雅典民主派首领克莱斯提尼(Cleisthenes)政绩和身世的介绍(五66至五69);斯巴达干涉雅典内政企图的失败(五70至五76);雅典的崛起(五77至五89);斯巴达人开会讨论是否继续进攻雅典(五90至93);雅典人和波斯人开始交恶(五94至五96)。 由于我们在后面将要看到的原因,雅典人和波斯人之间的矛盾在阿里斯塔戈拉来求援之前就已经很深了,所以雅典人很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决定出兵帮助爱奥尼亚起义者。 L16(五98至五126):爱奥尼亚起义正式爆发。阿里斯塔戈拉的第一个行动是很有象征意义的:他解放了在L13中被美伽巴佐斯战败、被迫从色雷斯移居到亚洲来的那些派欧尼亚人,让他们返回了故乡(五98)。随后起义者和波斯人的一系列军事行动开始了。整个爱奥尼亚起义的过程我分为三个阶段,再往下可以分成11次战役。L16包括了三个阶段中的前两个——展开和相持阶段,以及前8次战役。具体的战争过程我留在后面作详细的评论,这里也只是简单地概括如下: 起义的展开阶段包括3次战役:起义者和雅典远征军一起偷袭吕底亚首府萨尔迪斯,后被击败(五99至五102)、起义者占领赫勒斯滂、拜占庭和开利阿(五103)、塞浦路斯战役(五104至五115)。由于塞浦路斯战役的失败,起义初期蓬勃开展的势头被遏制住了。 起义者和波斯人相持的阶段包括5次战役:波斯将军道利塞斯(Daurises)扫平赫勒斯滂南岸(五117)、道利塞斯进军开利阿,以及随后的开利阿战役(五118至五121)、波斯将军叙玛伊斯(Hymaees)继续巩固赫勒斯滂南岸(五122)、波斯将军欧塔涅斯攻陷两个爱奥尼亚重镇——克拉佐门尼和库麦(五123)、起义领导者阿里斯塔戈拉回到色雷斯的米尔西诺,后战死(五124至五126)。在这一阶段结束之后,爱奥尼亚起义最终失败的命运已不可避免。 至于起义的最后一个阶段,即波斯人反攻的阶段,以及最后的3场战役,希罗多德将它们放在了第六卷。我们现在暂时不讲它们。 二.波斯征服色雷斯与赫勒斯滂 波斯人在色雷斯地区的征服(点击可放大) 色雷斯即今天土耳其的欧洲部分、以及保加利亚南部和希腊东北部地区。赫勒斯滂即今天爱琴海东北的达达尼尔海峡。波斯人征服这两个地区的具体过程我画了一张图,诸位可以参考(见左)。值得强调的是这么几点。 1.波斯人征服色雷斯与赫勒斯滂的具体时间不可详考,但大致应在510 BC到500 BC之间。因为510 BC是我们估计大流士出兵斯基泰人的时间下限,而爱奥尼亚起义是499 BC爆发的。 2.前后两任波斯驻色雷斯的太守——美伽巴佐斯和欧塔涅斯都是很不错的将领。特别是前者。他的军事素质可以从他征服派欧尼亚人的战役中看出来。希罗多德提到(五15)派欧尼亚人听说美伽巴佐斯向他们进攻,估计波斯人会沿着海岸线进军,于是集结起军队守在海岸上。而且塔索斯岛对面的海岸线上确实有一个很狭窄的通道,易守难攻。结果美伽巴佐斯通过向导的指引,从山里进军,绕过了派欧尼亚人的防守,直接攻进了派欧尼亚本土,轻而易举地征服了这一带。 3.五17至五21的一段故事,即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设计秘密杀死波斯劝降使节的事,可能有虚构的成分。除开故事的戏剧化成分不说,如果美伽巴佐斯确实想招降马其顿人,而使节们没有回来复命,除了去寻找之外,他完全可以再派一批使节去劝降。我的理解是这批人应该是来探察马其顿的虚实,来侦查马其顿地理情况的间谍。前面我们经常能看到波斯人在准备对一个国家动武前,总是会先派一些探子去搞清楚对方的底细。比如第三卷中,刚比西斯王就派了一些探子化装成给埃塞俄比亚王送礼物的使臣(三17)。另外,那个聪明的医生德摩西迪斯也是以去侦查希腊的地理险要为借口,最后得以逃回故乡克罗同的(三134)。所以,亚历山大杀死这些探子之后,美伽巴佐斯就明白马其顿人已经是有准备的了,所以才没有向马其顿进攻。 4.欧塔涅斯征服赫勒斯滂南岸的过程在希罗多德的记载中占的篇幅很小,但此人的功绩可能比美伽巴佐斯还要大。因为欧塔涅斯征服的安坦多罗斯是波斯人在爱琴海东岸控制的第一个港口。这对以海上贸易为主要经济支柱的爱奥尼亚诸希腊城邦来说意义非同寻常。欧塔涅斯的下一步行动更是令人震惊——他征服了音不洛斯、列姆诺斯这两座岛屿。这两座岛屿正好处在赫勒斯滂海峡的出口。而欧塔涅斯在征服赫勒斯滂地区之前,已经征服了拜占庭,也就是说他已经控制了博斯弗鲁斯海峡。任何有头脑的政治家一看地图就明白波斯人的目的是要完全控制爱琴海和攸克星海(黑海)之间的交通。这对于把黑海地区作为重要贸易对象的爱奥尼亚诸希腊城邦来说,感觉不亚于被安上了马嚼子。 5.欧塔涅斯在征服拜占庭时还征服了一个叫卡尔塞顿(Calchedon)的地方。此地其实就在拜占庭的海峡对岸。拜占庭后来演变成今天伊斯坦布尔的欧洲部分,卡尔塞顿就是其亚洲部分的前身。但王以铸的中译本却将卡尔塞顿译成了“迦太基”(五26)。实在不明白一个驻色雷斯的太守是如何去征服北非的。出现这个误译,可能是因为“卡尔塞顿”在希腊文原文中写作Καλχηδονιους,而“迦太基”写作Καρχηδονιους(Carchedon),两者只相差一个字母。今天我们的“迦太基”翻译的是罗马人对这个城市的叫法(Carthage)。 三.土与水 五18说美伽巴佐斯派使者去招降马其顿,而“投降”这个意思如果直接从希腊文译出来就是“献上土和水”。前面大流士征讨斯基泰人时也出现过这种说法(四126、四132)。很容易理解这是一种表示放弃自己的基本生活物资条件,将之交由征服者掌控的象征性仪式。但在传世的古波斯文文献中人们却从来没有发现“献上土和水”的记载。我们不清楚这在当时是否是一种普遍的作法,或者只是希腊人的一个误解。不过,在后面几卷中,我们还会经常遇到波斯人要求对方“献上土和水”的情况。 四.风云突变的希腊波斯关系 评论第四卷时我们看到在征讨斯基泰人的战争中,波斯人和希腊人可以说是在并肩战斗,但现在形势发生了彻底的变化。最直接的原因就是由于征讨斯基泰人的失败,波斯人在色雷斯以北扩张势力已不可能,所以他们就转而致力于向色雷斯以南、以西的拓展。两任波斯驻色雷斯太守的行动再明显不过的表现出他们的企图。美伽巴佐斯已经到了马其顿的边境上,离希腊本土已经非常近了。欧塔涅斯几乎完全控制了整个爱琴海和黑海之间的交通,已经威胁到了整个爱琴海地区各希腊城邦的经济独立性。这也就是诸如第四卷中出现的希斯提亚欧和米泰亚德,这些原来和大流士一起远征斯基泰的爱奥尼亚僭主们,后来会起来反叛波斯人的原因。要知道,在波斯帝国西边的各主要民族中,埃及人和腓尼基人已经臣服于波斯,现在仍保留着一定自由的只剩下斯基泰人和希腊人。既然波斯人没有办法征服斯基泰人,希腊人当然就成为了潜在的下一个目标。 实际上,在《历史》第一卷中,我们已经看到早在波斯帝国的居鲁士大帝兴起之前,在爱琴海东岸的各希腊城邦就已经被吕底亚王克洛索斯征服了(见L1)。波斯取代吕底亚成为小亚细亚的霸主之后,波斯帝国驻吕底亚的太守就已经控制了这些城邦。所以波斯人真正在意的是居住在希腊本土、即巴尔干半岛南端的那些尚未被征服的希腊城邦。 古希腊人的主要活动区域(点击可放大) 从小亚细亚进攻希腊本土,有两条路。一条是北面的陆路,即从赫勒斯滂进入色雷斯,再折向西南,经过马其顿,向南进入帖撒利,最后到达希腊。另一条是南面的水路,即从爱奥尼亚沿岸的岛屿、比如萨摩斯、开俄斯等出发,沿着基克拉戴斯群岛(Cyclades Is.)进行“跨岛蛙跳”(如麦克阿瑟在二次大战太平洋战争后期对付日本那样),直接进攻希腊本土。在本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波斯人已经在尝试打通这两条路了。美伽巴佐斯征服派欧尼亚、试探马其顿,自然是在为以后从北路进攻希腊作准备。而阿塔弗列涅之所以大力支持阿里斯塔戈拉去征服纳克索斯岛,就是因为纳克索斯是基克拉戴斯群岛中位置最关键的一个岛屿。如果占领了它,那么以后从南路进攻希腊就很方便了。只是由于这支希腊-波斯联军由于双方将领之间发生了矛盾,没有达成目的。 (从后来大流士王和薛西斯王进攻希腊的情况看,这两条路将越来越显现出它们的重要性,这里只是先给大家留一个印象。) 更麻烦是,已经被波斯帝国当作进攻希腊本土的跳板的爱奥尼亚,随后爆发了起义。对波斯人来说这简直就是“临阵倒戈”。所以波斯人不得不暂时放下对希腊本土的野心,先把爱奥尼亚平定下来再说。 五.“一时冲动”? 从上面可以看出,爱奥尼亚起义的成败对于希腊本土的安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起义取得成功,波斯对希腊本土的野心自然就烟消云散了。所以斯巴达王克里奥美尼不愿意帮助阿里斯塔戈拉,似乎再明显不过地表现出他在政治上的短视。相比之下,雅典人愿意支持爱奥尼亚起义,似乎表现出他们的深谋远虑。事实果真如此吗? 事实上,早在吕底亚王克洛索斯征服小亚细亚的时候,当时的爱奥尼亚人就曾经向斯巴达人求援,斯巴达人那一次也没有出兵(一152)。 而按希罗多德在五97的描述,雅典人之所以被阿里斯塔戈拉在公民大会上的发言所打动,主要是因为他“谈到了亚细亚的富藏,又谈到了波斯人……是很容易被战胜的”。字里行间的意思好像说雅典人是被阿里斯塔戈拉骗了。确实,在作者看来,出兵援助爱奥尼亚起义者肯定是雅典人犯的一个大错。以至于政治上拥护民主制的希罗多德,竟然说出了这样一句被后代许多批评民主制度的人经常引用的话——“看来,真好像欺骗许多人比欺骗一个人要容易些,因为他(指阿里斯塔戈拉)不能欺骗一个人,即拉栖底梦的克里奥美尼,但是他却能欺骗三万名雅典人(指参加公民大会的雅典群众)。” 在《历史》的其它地方,希罗多德只要一遇到雅典人,用的全都是赞颂的口气。唯独在这里他暗暗地批评了一句。他批评的原因这里暂且不讲,但至少我们要明白:雅典人决定支持爱奥尼亚起义,不一定是因为他们真有什么远见卓识,他们也许真是受骗上当了也说不定。同样地,斯巴达王克里奥美尼也许并不是政治上的近视眼,他只是保持了斯巴达人一贯的谨慎而已。 但是,不论雅典人参与到爱奥尼亚起义中是因为具有政治眼光,还是源于一时的冲动,反正他们的这一决定无形中把他们自己推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上,他们的城邦就此也注定了后来领导希腊文明的命运。越看到后面,您越明白这个决定的重要性。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