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斯基泰时期》(20040822)

http://www.newdu.com 2017-11-09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荷兰]范·洛惠泽恩-德·黎乌(著),许建英、贾建飞(译)
    《斯基泰时期》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
    目 录
    译者的话 (1)
    前言 (1)
    引 言 (1)
    第一章 纪元 (3)
    第二章 印度西北部的艺术 (71)
    第三章 秣菟罗贵霜艺术中的佛陀和耆那教圣人像 (135)
    第四章 秣菟罗的后贵霜艺术 (210)
    第五章 后贵霜时代的婆罗迷文铭文 (239)
    第六章 后贵霜时代的历史 (277)
    第七章 公元前1世纪至公元3世纪印度北部的历史 (297)
    附表一 “斯基泰”时代的诸统治者 (358)
    附表二 “斯基泰”时代的铭文 (360)
    附表三 婆罗迷铭文中的字符ku (363)
    附表四 婆罗迷写本中的字符u (364)
    图版说明 (365)
    译名对照表 (368)
    译者的话
     我们知道,古代印度北部和西北部不仅是佛教发展与传播的重要地方,而且还是传播广泛、影响久远的佛教艺术的滥觞之地。著名的犍陀罗佛教艺术和秣菟罗佛教艺术即产生于此地。而为研究此地佛教艺术的产生、发展和衰微,以及它们和希腊古典艺术的关系,曾吸引了一大批世界著名的考古学家、艺术家、铭文学家、民族学家和历史学家,他们解决了许多有关方面的问题,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引人瞩目,如约翰·马歇尔、格伦威德尔、阿尔弗莱德·福色尔和科诺等。但是,无庸讳言,仍有诸多问题难以解决,陷入了长期的争论,也提出了种种假设和理论,诸如印度北部及西北部佛教艺术的起源,佛像的起源,所形成的艺术流派,印度本土艺术和古希腊艺术的关系及其对佛教艺术的影响,以及当地复杂的民族斗争、王朝更迭和佛教发展的关系等。在早期的研究中,关注犍陀罗考古及佛教艺术的较多,而较少研究并注意到秣菟罗佛教艺术及其和犍陀罗佛教艺术的关系。有鉴于此,本书作者独辟蹊径,试图通过与犍陀罗佛教艺术同时繁荣的另一个佛教艺术中心——秣菟罗的研究,说明秣菟罗艺术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佛教艺术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有用的线索。
    作者是通过研究斯基泰统治秣菟罗时期的纪元入手来结构本书的。斯基泰人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人认为就是西方史籍中的萨迦,也可能就是我国古代典籍中提到的塞种。对于斯基泰人的起源、分布和族属等一系列问题,长期以来学术界都有较大分歧。它们的主要起源地似乎在锡尔河以北,西伯利亚以南的广大草原地带,后来经过四处迁徙,分布地域更广,东到中国的河西走廊地区,西到第聂伯河流域。斯基泰人曾在公元前1世纪征服印度北部及西北部地区,并在此统治了一个多世纪。这一时期的纪元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存在较大的分歧,而该期又是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只有确定有关纪元,才能详细判别犍陀罗、秣菟罗佛教艺术在各相应历史时期的特点,弄清其发展史的脉络。作者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铭文资料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提出了自己的纪元系统。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犍陀罗和秣菟罗这两个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进行了研究和对比。
    犍陀罗,是一个古代地名,指的是印度河西岸,包括今天的白沙瓦谷地及斯瓦特、巴奈和巴爵尔。犍陀罗地处印度和西亚的边境地区,历史上曾有多个民族占领并统治过此地。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它是波斯阿黑门尼德王朝的一部分。在公元前4世纪,它曾被亚历山大大帝占领了一个短暂的时期,之后它被旃陀罗笈多建立的孔雀王朝征服,但是一个世纪之后西方又重新占据了它。大约在公元前2世纪,希腊人又统治了此地。在公元前1世纪早期,斯基泰人进入这一地区,一个世纪之后帕提亚人与贵霜人又接踵而来。从那以后,这一地区不停地被外来民族所征占。公元3世纪,犍陀罗被新兴的萨珊王朝所统治。公元4世纪,占领该地的是寄多罗贵霜。最后,在公元5世纪中叶,嚈哒人或白匈奴席卷这一地区,不少学者认为,正是由于嚈哒人的烧杀掠夺,使犍陀罗繁荣受到致命的打击。关于犍陀罗艺术,人们对其中北部犍陀罗佛教艺术是否深受希腊和罗马的影响争论不休。
    作者认为,在斯基泰人统治印度北部、西北部的时期,它们从希腊化时期的西方复制并输入了许多艺术品。在输入或复制希腊艺术品的过程中,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使当地的艺术获得了一种冲动,这种冲动使后来著名的犍陀罗艺术蹒跚起步。要准确确定犍陀罗艺术的始点固然非常困难,而要精确判定犍陀罗艺术的终点同样不易,要弄清楚哪一件雕刻可算作犍陀罗艺术而不再是希腊艺术的输入品或复制品则更为困难。这里肯定存在着一个过渡期,在此期间制作复制品逐渐减少,因为犍陀罗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艺术观点和自成一格的图案,尽管它们从希腊经典作品中受益良多。这一过渡期,可能开始于帕提亚诸王时代,而在卡德菲斯君主统治时候得以继续,在迦腻色迦统治时虽然仍有相当强的希腊影响,但是犍陀罗艺术可能已经得到巨大的发展。这种新兴的艺术毫无疑问受到了迦腻色迦的保护和促进,这一过程大约持续半个世纪,最后才形成了一种富有特色的独立的艺术。
    作者则认为,犍陀罗艺术在观念上是源于印度本土艺术,而印度本土艺术则产生于巴尔胡特和山奇的先前的阶段。在经过详实的论证后,作者指出:印度本土艺术对犍陀罗的影响比迄今为止一般所认为的更大,西方影响则比一般的推测要小,特别是在公元后的几个世纪里。在犍陀罗艺术的黄金时代,几乎看不到西方的直接影响。
    秣菟罗在印度的西北部,和犍陀罗一样,是个古代名字,现在称为穆特拉。它坐落在朱木拿河之滨,同时它又刚好处在从印度削北部到恒河平原的商业通道上。早在雅利安人入侵之初,秣菟罗可能已经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地方了。既然此地非常有利于贸易,不久就变得非常繁华,成为一个商业中心。人们四处经商,但是他们不论在哪儿获得钱财都能用于艺术的奢华。这座商业城镇就这样逐渐成为著名的艺术中心。除此之外,秣菟罗一度是苏罗婆国和般遮罗国的所在地,因此有足够的理由期望该地区遗存有很早期的印度艺术品。作者认为,在此发掘出的药叉雕像便源自秣菟罗的最古老的印度艺术品。而且该地还发现了巽迦时代及其以后的艺术品。秣菟罗不但是保持商业持续兴旺的中心,而且也是维持艺术持续繁荣的中心,它的声名远播西方。作者对秣菟罗艺术的形成与发展作了全面的研究和论述,对秣菟罗艺术的特点进行了总结。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耆那教圣人像和佛陀像做了对比研究,这为研究佛像的起源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参考。
    此外,作者还对公元3世纪的后贵霜的历史、佛教艺术和铭文进行了综合的、深入的考察。这样就使我们能够比较系统地了解一度中断的斯基泰时期的印度北部和西北部的情况。
    总之,作者从考古学、历史学、铭文学及艺术史学等多方面,对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的印度北部进行了全面的综合研究。它不仅是研究秣菟罗的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而且也为研究犍陀罗的历史、佛教艺术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帮助。
    本书作者J.E.范·洛惠泽恩一德·黎乌女士是荷兰人,先后在荷兰莱顿大学和乌德列支大学学习和从事研究工作,曾师从沃格尔教授、克罗姆教授、库帕教授、弗利德曼教授、博什教授和高恩达教授学习印度考古、梵文、巴利语并获得有关的专业训练,而且在荷兰教育、艺术和科学部及英国大学妇女基金会的资助下得以到奥斯陆、伦敦和巴黎访学,广泛地收集资料,访问所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有关的探讨。同时在有关外文资料的运用上,作者也不拘泥于既有的解释与翻译,例如在汉文和日文资料的利用上,作者就显示出审慎的态度和精益求精的研究作风。在印度北部和西北部历史、艺术和考古的研究领域中,该书以其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见解和独有的风格而独树一帜。近些年国内已经译介了不少关于犍陀罗方面的著作,而此书将会为我们从整体上综合地了解印度北部和西北部提供更有益的帮助。
    本书译本是根据1949年印于荷兰的文本翻译的,原书名为《“斯基泰”时代——一种对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3世纪印度北部的历史、艺术、铭文及古文字学的研究》。
    本书的汉译是协作完成的:前言、引言、正文的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以及译者的话是由许建英承担的;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是由贾建飞执笔的;附录等是两人联合完成的。本书除了涉及大量的历史、考古、佛教及铭文知识外,还有德语、法语、古希腊语等多种语言的引文,刘文锁博士、张绪山博士等在这些引文的翻译上给予了热情的帮助,我们在此深表感谢。尽管我们全力以赴,但是由于该书涉及内容极其广泛和复杂,诸多地方仍是我们学力所不逮,加上时间紧迫,参考资料有限,讹误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译者
    2001年8月
    前 言
    在本书杀青之际,我觉得必须满怀感激地回顾那些在我写作过程中给我以帮助的人们,不管他们是作为朋友或者作为指导老师。
    首先,我的思绪又把我带回到在莱顿大学的年头,特别是把我带回到您——沃格尔教授的身边。正是您指导我最初迈入印度考古和梵文领域的。本书主旨说明秣菟罗起的重要作用,对此主题的选择,虽然您没有施以直接的影响,但是毫无疑问地要归功于您在此领域广泛的研究工作。
    呜呼哀哉,我在此无法感谢我的第二个莱顿老师——令人深感哀痛的克罗姆教授——给予我的友谊和知识。谨藉奉献我三年的劳动成果作为对他的纪念,我竭力表达我的感激。这位至为谦逊和努力的学者所树立的榜样将永在我的眼前。
    库帕教授,虽然因环境所迫,我做您的学生时间不长,但是,我非常感谢您在梵文上给我的详尽的基础训练。
    还有你,弗利德曼教授,尊敬的朋友,你在巴利语和佛教知识方面给我以指导,我向你致以诚挚的谢意。
    而且,我满怀感激地承认,在学术训练上我曾受益于毕万柯教授、列鲍德博士、郝尔沃德博士和沃尔格拉夫—罗伊斯博士。
    几年来我能够听已故的令人痛惜的路欣格·韶莱尔教授富于灵感的讲座,我视之为对我的巨大的特殊恩惠。
    战争迫使我在乌德勒支(utrech)大学完成研究。我对您——博什教授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感谢您在莱顿大学关闭后接受我到乌德勒支大学就读的风度以及您所给予我的指导。
    高恩达教授,尊敬的导师,我直到此时向您表示谢意,绝不是因为您是最后一个我要表示感谢的人,而是因为,一方面,要表示对前辈们的感激而又不留下只是重复华丽词藻的印象,确非易事;另一方面,我希望在对您的感谢中结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您在我学习的最后几年里使我蒙恩殊多。有太多要感谢您的地方,从何说起呢?首先是我在过去的几年里从您那儿接受的教诲。特别是在敌人占领期间,在您家里关于巴利语的私下授课,我认为这是您殷勤好客的开始,就此我也衷心地感谢高恩达夫人。首要的,正如我的其他前辈们称赞您的,我非常感谢您对研究充满热心,对学生的个人生活悉心关照。
    您工作上的巨大的活力、知识上的广度和深度使我由衷钦佩。我衷心地希望在我此论文完成后,我仍可以和您保持接触,也希望在将来能从您丰富的经历中获益。
    我仍要表达我对科恩研究所和莱顿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人员的感谢,对汉学研究所我的朋友们的感谢,特别是胡尔塞韦、克拉莫斯和沃斯在汉语和日语文献的翻译上对我的巨大帮助。
    对教育、艺术和科学部以及英国大学妇女基金会,我表示深深的谢意,它们给我提供和我论文有关的研究旅行机会,使我能游学奥斯陆、伦敦和巴黎。
    对奥斯陆的访问特别重要,它使我能够和科诺教授有个人的接触,也使我能够接触摩根斯特恩教授,这些对我理清思路帮助极大。由于科诺教授不赞成我的想法,他使我精确地表述我的论据,本书在他去世后才出版,我深感遗憾,因为再也没有聆听他提出意见的机会了。
    如果本书的英语能经受住批评的检验,这要归功于德·约瑟琳·德·扬格的悉心投入。
    我总是十分幸运,能够依赖我的父母亲,他们是我在开头所提到的那两种人:既是指导者又是朋友。这是我极为愉快和感激之源。
    在这些日子里,荷兰的女权,特别是已婚妇女的权利又被在此推向幕后。当一个有科学兴趣的妇女在她的生活伴侣身上发现,他不仅容忍她的这些兴趣,而且在可能的场合要刺激和鼓励她前进时,这并不被欣赏。这种情况普遍存在。
    作为我衷心感激的一个证据,我没有把该著作献给我的丈夫,是由于我知道那样做并不符合他天生的谦逊。对我来说,我无法把我无尽的感谢用几行句子写在纸上。因我丈夫的支持,连同我们关系上的有益的和谐,是我的论文得以完成的有效因素,我在此表达这些足矣。
    引 言
    当对印度北部得以熟悉的时候,可见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在置身于犍陀罗艺术的学者中考古学家为数良多。特别是佛像的起源及其古代性似乎对这类学者有着持久的魅力。从印度考古需要的观点来看,就这一主题带来的认识似乎是值得推荐的。但是,我们认为,如果没有对其他的同时繁荣的艺术中心秣菟罗进行全面的研究,这些问题就不能得到合适的解决。
    和所有这些相联系的第二个要求是纪元问题的解决。从科诺教授的观点出发,在研究中我们被迫进入改变我们观点的资料。蒂尔教授在他的就职演讲中正确地评论道:“……年轻的一代总是用不同于他们前一代的眼光看问题”。并且,“……甚至那些著名的、颇多研究的材料仍有新东西,如果研究者知道他正在寻找什么,并能够运用其独立的判断的话。”
    不过,即使在将来,我们关于纪元的观点被证明是错误的,哪怕如此,我们所表明的纪元序列将仍有其价值;正如我们所勾画出的犍陀罗和秣菟罗艺术发展线索一样。
    为了避免结论,当我们计算旧纪元的年代时,我们已经循着班纳吉、巴赫霍夫及其他人的体系。不过,我们意识到在基督纪元后的年代上增加一年将会更正确。
    关于在第4章、第5章和第6章中所讨论的铭文,希望我们对它们的释读和翻译要比已经刊布的有所提高。在我们的翻译中,都是按它们在原文中的情况给出的,置于括号中的则是不确定的;而加个问号则表明是一个补充性建议;万一某处对一个aksara有两种可能的释读,那么第二种就放在括号里,并且加个“或者”。关于汉文文献段落,我们参考了已存在的翻译,但是这些都没有刻板地引用,因为我们对它们进行了重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