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雷海宗1927年回国后,最初在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主要讲授西洋史,后开始发表有关中国史的文章。1932年返母校清华大学任教,直至1949年主要开设中国史课程,曾以《中国通史》课著称,著述也以中国史为主,《中国文化与中国的兵》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新中国成立后,雷海宗讲课又转向世界史,在南开大学以《世界上古史》为主要授课课程,所发表的文章也多以世界史为对象。总起来看,雷海宗的学术贯通古今中外,但他生前公开发表的学术著述仍以中国史为主。因此本卷主要选编雷海宗在中国史方面的著作,即使包括一些世界史方面的文章,也与中国史有关,或涵盖中国史的内容。 全卷共分五个部分。第一编最为重要,也分量最大,包括雷海宗发表的30篇文章,按问世年代顺序排列。前两篇写于中央大学和武汉大学,第3~25篇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合大学,其中《历史警觉性的时限》、《历史过去的释义》、《理想与现实》和《人生的境界》四篇主要反映雷海宗在历史认识论、宇宙观和人生观方面的见解。第26~30篇写关于南开大学,主题为世界史,但与中国史也有关联。 第二编是《中国通史选读》纲要。雷海宗在清华大学讲授《中国通史》一课时,系统编选了大量史料,以《中国通史选读》为名,作为讲义发给学生,未公开出版,共7册43章769节930页(1860面)。 每节皆为史料,在每章(无子目之章)和每个子目后都有说明,从史前时代直到溥仪退位,体系完整,系统反映了雷海宗对中国通史方方面面的观点和研究心得。现将每册目录和雷海宗对各章(无子目之章)和每个子目所做的说明辑录印出,每节史料从略,取名《中国通史选读》纲要。为使读者对雷海宗每节编辑史料的内容和方法略微有所了解,这里仅将第3册第22章子目(二)“儒教之成立——素王”之第331节“辑《纬书》及其他传说”和第6册第36章“宋元理学”之第626~633节所选的有关史料全部录出,共有心人参阅。 第三编是雷海宗用英文为英文本《中国年鉴》写成的《中国历史概略》,篇幅不大,十分精要,读者可与前收的《中国通史选读》纲要和《断代问题与中国史的分期》一文第2部分“中国史的分期”对照起来阅读,当会对雷海宗关于中国史的整个体系和看法有更深的了解。 第四编是《世界上古史讲义》选录。《世界上古史讲义》是雷海宗在南开大学讲授世界上古史一课的油印讲义,被教育部定为全国高校交流讲义,原准备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后因1957年雷海宗被划为“右派”而中辍,未能正式公开发表,这里只选录该讲义的首章“总论——中国与世界”和尾章“世界上古史总结”。在首章第1节“世界史的分期及其意义”中,雷海宗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参照社会发展的氏族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五个阶段,将世界史分为氏族社会、上古、中古、近代与现代五个历史时期,该章第4节“上古的中国”根据唯物史观的精神对上古中国的历史(至南北朝)做了概述,由之可以看出其观点和体系与以前相比有所不同。但是,雷海宗对于奴隶社会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必经的一个普遍阶段仍有自己的看法,因而在尾章“世界上古史总结”中专门对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做了总的分析,并提出了上古史中的三大疑难问题。及至1956年,雷海宗对世界上古中古史分期和奴隶制、奴隶社会问题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这系统集中地表现在前收的《世界史分期与上古中古史上的一些问题》一文中。 第五编是书评和发言。外国学术界很重视新书书评,清华大学亦如此。《清华学报》和《社会科学》每期都发表多篇由清华教授们写的书评,雷海宗也积极参加这一工作。这里共收了六篇书评。第一篇《评汉译韦尔斯著<世界史纲>》大概是雷海宗由美返国后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其后四篇是上个世纪30年代雷海宗在清华大学所写的主要关于中国史的书评。其他还有几篇关于世界史者,未收入。第六篇则为雷海宗晚年所写最后一篇对高中世界近代史教科书的评论,故收入。 至于两篇发言,一篇是1957年4月“整风”阶段者雷海宗在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人民日报》刊登这一发言时加了编者按和编者注,认为雷海宗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上停留在1895年的看法违反事实,不能同意。随后,雷海宗写信致《人民日报》,对自己发言的本意做了说明,并附了他在约半个月前另一次座谈会上的发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