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006) [摘 要] 张海鹏先生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是中国近代史。他的各种研究论著,虽不乏具体而微的史实考辨,但更多的是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宏观思考与评论。事实上,他的主要学术旨趣正在于探索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建构中国近代史的学科体系。他不是一位纯粹书斋式的学者,既有传统士人的入世精神,又有现代知识分子的参与意识。作为历史学家,他研究历史,不是为学术而学术,而是立足现实,既从现实社会中发现历史研究的问题意识,又力图从历史研究中寻求解决现实社会政治问题的思想资源。研究历史,观照现实,是其基本的学术品格。 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海鹏">张海鹏ersonName>先生, 1939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汉川县。1964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 1988 - 2004年历任副所长、所长。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史哲学部副主任、院台湾史研究中心主任、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等。著有《追求集———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探索》、《东厂论史录———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评论与思考》、《中国近代史研究》(合著)等,编有《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中葡关系史资料集》(主编)等工具书与资料集多种,主编十卷本《中国近代通史( 1840 - 1949 年) 》,发表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与方法及专题研究的学术论文百余篇。 一、人生经验与治学精神 海鹏先生的青少年时代,正值中华民族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复兴,历经国共两党战略决战,而转向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步的艰难时期。海鹏先生出身于农民家庭,他的故乡具有深厚的革命传统,这使他从小便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近代中国革命史,逐渐确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职是之故,海鹏先生的学问人生始终映现出某种政治敏感与忧患意识的印记。 1959年,海鹏先生考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当时的武大历史系,可谓名师荟萃,如中国古代史专家唐长孺先生,中国近代史专家姚薇元、汪贻荪、彭雨新先生,世界史专家吴于廑先生等,均为当代中国史学名家。海鹏先生在他们的教诲之下,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勤勉向学,遨游于广阔无垠的史学书海。有此严谨规范的学科训练和广博丰富的知识积累,使其步入史学研究之途之始便有了较高的基点。其时,海鹏先生兴趣广泛,并没有确定具体的专业研究方向。他在四年级作学年论文《试论秦汉之际的游侠》,是有关中国古代史的;五年级作毕业论文《试论苏美建交三十年》,是有关世界史的。他在学中国近代史时,曾经写过有关太平天国的课堂论文,受到姚薇元先生的较高评价。毕业时,他曾想报考侯外庐先生的思想史研究生,便通读其《中国思想通史》,后来报了名但没有考成,因历史系党总支要他报考外交学院外交研究班,他考取了但却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当时近代史所在全国高校物色人才,事实上,在他考研究生之前所里就暗里已挑中了他,但他事先并不知道[ 1 ]769 - 770。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重镇。且不说首任所长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范文澜">范文澜ersonName>先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开拓者,其他如刘大年、罗尔纲、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黎澍等">黎澍等ersonName>先生均堪称中国近代史研究大家。正是在此英才荟萃、名家辈出的氛围中,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张海鹏">张海鹏ersonName>先生耳濡目染40余年,治学兼治所,论史复论政,终于成就为当代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学家。 1964年8 月,海鹏先生正式到近代史所工作。但是,由于时代的“调侃”,他进近代史所之初十多年,却不能与闻近代史研究。尤其是“文革”期间,他经受了最严酷的锤炼,正式的审查差不多有7年之久[ 2 ] 。在其新著《东厂论史录》的“跋”中,他又对这段历史作了更加具体而详细的叙述。他既诉说了自己“经历了长达七年(正式的)组织(工、军宣队)审查”的历史,也没有隐瞒“文革”之初自己卷入造反洪流的过激行为。这些坦诚的文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历史学家实事求是的精神,从中我们所能体味到的,乃是一个学者因莫名其妙而虚度十余年美好光阴的些许无奈和遗憾。当然,“文革”是整个民族的灾难,个人是无能为力的。 尽管由于各种政治运动,海鹏先生在进所的前十三年几乎不能参加任何研究工作,但是,他说:“那十三年也给我留下了许多终身难以忘怀的经历,是我人生轨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765海鹏先生经历了如许政治风雨的洗礼,不仅磨砺了沉稳坚毅的人格意志力,而且锻炼了敏锐深邃的政治洞察力。这对铸就他“书生议政”式的“论史又论政”的学术品格不无裨益。 据海鹏先生自述,他真正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是从1978年开始的。到1988年,这是他研究工作的“黄金十年”。这期间,他除了协助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刘大年">刘大年ersonName>先生编著《中国近代史稿》以外,他自己也出版了《简明中国近代史图集》和《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组织编辑出版了《武昌起义档案资料选编》,还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了《中国近代史的“两个过程”及有关问题》等多篇学术论文,大体上奠定了自己研究工作的基础,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研究特点和学术趋向。 1988 - 2004年,海鹏先生历任近代史研究所一届副所长和两届所长的行政职务,长达16年之久。他为推动所内的学术研究,特别是推动各项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推动海峡两岸和海外的学术交流,耗费了大量心血。他说:“我写的东西,评论性的居多,与这种背景有关。当然,也与我的某种使命感有关。”[ 1 ]769这里所谓的“某种使命感”,就是一个历史学家对现实的关怀。他坦言:他的那些有关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文章, |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