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不自小斋问学琐忆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在我的五次高考生涯中,1982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是最顺的一次。我大学考了两次,1977年上线了没录取,第二年才考上了当时还在塞北荒原上的河北师范学院;硕士毕业多年后为形势所迫,报考南开大学的在职博士研究生,也是考了两次,1997年被外语卡住了,三年后又考才考上。唯有其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是一次成功。考试之前我没有与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埏">李埏ersonName>先生联系过,——电话没打,信也没写,复试的时候到了云南大学,我才第一次见到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李ersonName>先生。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那年李">那年李ersonName>先生只招一名,初选复试三人,其中还有一位听过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李ersonName>先生专题课的云大历史系的应届毕业生,我竟然考上了。
    我跟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李">李ersonName>先生学的是唐宋经济,我做专业的底子,都是在三年硕士研究生期间打下的。我的小学和中学是在混乱的“文革”时期度过的,历史课只学过十来节,地理从来没学过,语文一直按时事政治课讲,文史方面的基础几乎等于零;读大学期间为了“把损失的时间夺回来”,确实很用功,但教我们的那拨老师也是被耽误了的,教课水平普遍不行,主要靠自己找书看,四年恶补,鲸吞了很多,实际上消化不了多少;读博的时候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已经定型了,张国刚老师说我读博是“镀金”,其实是混个学位,没有什么实质性的长进。只有跟李先生的那三年,学到了够用一生的真东西。
    现在回想起来,李先生并没有给我讲过怎么做研究,而是一步步引导,三年下来,不知不觉中似乎把一整套的“科班”方法都学到了。
    我刚到云大那年的下半年,李先生在老四合院给七九级本科生(也就是吴晓亮师妹这一届)讲“唐宋经济史”专题课,我和武建国老师、吕文鸿老师都跟着听;后来李先生应王宏道先生之邀,给隔壁的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开“唐宋史专题”讲座,我也一直跟着听。李先生讲课的情景、教室里的气氛,吴晓亮师妹在她的《洱海区域古代城市体系研究》后记里有过描述。我当时还不知道李先生的书房为“不自小斋”,有一次在课堂上,不记的是什么话头引起的,李先生讲到了孟子“彼人也,我亦人也,吾何畏彼哉”,那气魄让我震撼许久。现在回想起来,这应该是我见到的李先生对“不自小”的最初的诠释——不卑不亢;后来知道李先生还有个笔名“敖冷”,这应该是一种名士风格——宁亢不卑。这也正是我们心目中的李先生。
    入学考试的时候我的中国通史不及格,学校规定要补课,李先生就让我通读《资治通鉴》,作业是把司马光的所有的评论全部辑录出来,写出所评论事件的提要,再做出分类索引。我用了一个学期的时间,一周读一本,把20本读完了,还整理出了12万字的《臣光曰辑录》。交作业的时候我向李先生请教:我以前学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怎么读《资治通鉴》以后觉得政治的作用也很大呢?李先生说:“你读进去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渐渐明白了,李先生让我读《资治通鉴》并不是单纯地补中国通史的课,是为了让我准确地理解中国历史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防止陷入简单的经济决定论。这对我认识经济史的问题很重要,对我后来走上社会经济史的路子也有影响。
    研究生复试的时候李先生亲自出题、亲手复写的试卷,其中有一道题是对恩格斯《反杜林论》中关于生产与交换关系的认识;入学后不久,李先生把他新写的《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的手稿给我看,我才知道这是李先生正在思考的问题,但我没有意识到李先生是引导我选商品经济史方面的题目,仍然按照自己的兴趣选做了乡村户等制度。后来看到师妹吴晓亮和师弟林文勋、龙登高、黄纯艳等都做的城市、市场和外贸经济,我才明白过来。2003年李先生90大寿的时候,我谈起当年的这个遗憾,李先生说:“当时是改革开放初期,你还没有意识到商品经济的作用。”我注意了一下,早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的1978年秋天写的《试论我国古代农村公社的延续和解体》一文中,李先生已经开始从商品经济史的角度思考问题,挖掘土地国有制度的渊源了。
    李先生特别重视研究生论文题目的选择。在李先生口述、我记录整理的《谈谈指导研究生的三个问题》中,李先生讲,培养研究生的关键“是要让研究生学会选题目,选准选妥题目。……论文题目不能由导师指定,应该由研究生自己把自己所感兴趣的、用力最多的某方面的问题的研究状况搞清楚,并拟定若干个题目,排列出一二三,导师据此指出哪些可以搞,应该放弃哪些,这是第一回合,还不能确定最后的一个题目,而是留下若干个题目让研究生继续读书、思考;到第二或第三个回合,导师再指导着确定一个题目。当然,这个题目不一定是原来研究生拟定题目时的第一个,也不一定是原来的题目,可以改一下角度和范围。……就以往几届研究生的选题过程和现在大学生的实际水平看,选题过程一般要用一年左右”。回忆三年的学习,李先生管我最多的就是选题的过程。我是1982年9月入学的,直到第二年11月才最终把论文题目定了下来。开始的时候我不理解,心里有些着急,后来我才体会到这个训练的重要性,甚至比具体的论文撰写过程还重要。
    在平常的交谈中我感到,李先生最崇敬的人是他的老师张荫麟先生,直到晚年还铭记着张先生的教诲。我读书的时候李先生还没有写《张荫麟先生传略》,有一次李先生给我讲:他当年读西南联大的时候写《北宋楮币史述论》一文,有段资料是从《皇宋长编纪事本末》上引的,在《长编》上没记载,就专门在注释中说明“《长编》脱此条”。张荫麟先生阅后问:“《皇宋长编纪事本末》是根据《长编》整理的,如果《长编》脱此条,《皇宋长编纪事本末》的记载从何而来?应该说是现在的《长编》脱此条,因为《长编》原书早佚,现在看到的《长编》是清朝乾隆年间从《永乐大典》中辑录的。”告诉李先生,应该在“《长编》脱此条”的前面加上“今本”两个字。李先生说,多少年过去了,他还一直记着这件事,一直保存着张荫麟先生批阅过的这篇文稿。李先生在回忆文章中对钱穆先生和吴晗先生也很推崇,师生交往颇合古代的师道士风。不过,张荫麟先生、钱穆先生和吴晗先生都是李先生大学时代的老师,李先生读研究生跟的是另外两位教授,李先生却很少提起,只是在填表的时候才写上一句。我很奇怪,没敢问过。但我知道李先生有自己的标准。
    我这一届研究生只有我自己,李先生没有单独给我讲过课,都是安排我读书,随时请教,不像现在,学生见导师要电话预约,我们住一个院,几分钟就可以到李先生家。师母有时候也坐在客厅里,听我们谈话;他们的外孙女陶然那时候才三四岁,经常趴在李先生腿上看着我们,有时候还给我们“写生”。谈过正题后往往谈一些看似随意的题外话,有的谈话内容我当时不太理解,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才逐渐悟出了其中的含义。比如说到考古,李先生半开玩笑地说,发现一个猿人的头盖骨,可以一举成名,那主要是运气,如果找不到,一辈子就白忙活了;我们做唐宋经济不能撞运气,要像下围棋那样机会均等地竞争,读人人都能读的书,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说别人没有说过的话。我读研究生的时候复印机很少,更没有电脑,收集资料靠做卡片,李先生说做得越多越细越好,但是不能以为记在卡片上就行了,要有几部重要的书吃在肚子里,不然的话,一旦遭遇水火,卡片毁坏了,不就把“学问”全丢失了?李先生在北师大读书的时候有次听斯诺讲演,讲的是英文,台下第一排有个穿马褂的小老头也在听,李先生想,他听的懂吗?斯诺讲完了,小老头站起来发问,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李先生大吃一惊,原来此人是某著名学者。李先生说,他从此有了一个经验:千万不能以貌取人…… 我刚到云大的时候研究生很少,政治课的内容比较杂乱,李先生就让我去经济系,与政治经济学专业的本科生一起听陈年榜先生的《资本论》课,说陈先生“真懂”《资本论》;1984年春天,北师大的刘乃和先生来云大给我们讲了半学期的课,李先生嘱咐我一定要认真听,说刘先生是得了陈垣先生“真传”的…… 时间长了,我渐渐知道,李先生对一个学者的评价标准是有没有真学问,而不是成果的多少。
    李先生兴致好的时候也谈一些往事。李先生是1935年去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读书的,那时候交通很不方便,从昆明到北京要绕道东南沿海,再从上海坐船,沿长江到武汉,才能坐上去北京的火车,往往走一个多月;当时已经是抗战前夕,货币贬值,每年上学走的时候父母要给他带上十个金戒指,才可以保证一年的费用。李先生让我看过他父母的照片,记的上面还有李先生写的“我的双亲”字样。有一天李先生见我摆弄照相机,就给我讲起了构图方法和焦距、景深的搭配技巧,说自己年轻的时候也爱好摄影,好像是一幅关于深秋原野的作品还得过奖。谈起当年的大学同学,他几次问起在大学里给我上过课的阎应清先生;1984年暑假我外出查阅资料的时候,还让我专程绕道洛阳,代他看望多年不见的老同学丑泽兰老师。有次闲谈,我说起了自己的身世,李先生当时没说什么,过了几天,晚上十点多了,李先生散步时来到我的宿舍,嘱咐我读《宋史》中的《范仲淹传》。读了以后我才知道,范仲淹的少年时代与我有着相似的经历…… 我当时就想过,李先生属于天分极高的性情中人,我则拘谨木讷,如果是同龄同学,我们很难成为好朋友;苍天有眼,让我们成了相差43岁的师生,才能有如此的默契。
    随着时光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到,可能是对我中小学时代学业荒殖的补偿吧,能与李先生这一代中国“最后的知识分子”拉一下手,接触一下,真的是一种幸运。当时我们住在云大附中新村一栋叫做“数学楼”的很旧的学生宿舍里,李先生和历史系的老教授方国瑜先生、江应樑先生、张德光先生、李英华先生、武希辕先生,还有西亚所的施子瑜先生等,也都住在这个大院的单元式平房里,方老先生最年长,眼神不好,散步的时候缓缓地策杖而行;李先生满头银发,腰板挺直,很干练;张德光先生还做着系主任,身体瘦弱,说话声音特别轻;李英华先生家务负担重,走路打招呼总是急匆匆的;武希辕先生最随和,跟我们打招呼很热烈,但总记不住我们是谁的学生…… 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道不再的景致,一种特有的氛围。近读陈平原教授的小品文《即将消失的风景》,说现在北大校园里全是意气风发的年轻教授,白发飘逸的老学者越来越少了,未名湖畔显得寂寞了许多。遥想翠湖之滨的云大校园,我也有同样的感慨。
    我入学那年李先生已经68岁,李先生讲,自己年龄大了,应该培养一批学生、保住经济史学科。经过李先生的努力,组建了“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室”,并亲自出任研究室主任。这年的12月8日下午,在系主任张德光先生家召开了成立座谈会,参加座谈会的还有李英华先生、朱惠荣老师、罗秉英老师、杨寿川老师、武建国老师和吕文鸿老师,副系主任谢本书老师和赵瑞芳老师也来了;当时顾士敏师兄那一届已经毕业,吴晓亮师妹这一届还没录取,所以经济史专业的研究生就我一个人参加。李先生在会上读了他专门写的一篇散文《我爱公孙树》,表达了“爷爷栽树孙子吃果”的情怀和对年轻一代的殷切希望。谢本书老师要过稿子,说要送给云大校刊。很快,这篇散文就与成立研究室的消息一起登出来了。
    那时候不兴聚餐,座谈会开的文雅而郑重。先由系办公室的杨正禄老师给照了张合影,李先生还单独与张德光先生照了一张。接着是纪念签名,用的是小半张宣纸,李先生写下“云南大学中国封建经济史研究室成立纪念”之后,请张德光先生第一个签的名。我上大学之前练过毛笔字,能看出李先生悬腕运笔的功力,当时我就想,等我出书的时候一定要请李先生题写书名。直到18年后的2000年,我才有机会实现了这个愿望,请李先生题写了“家产继承史论”六个字。这时候李先生已经86岁高龄,眼睛已经昏花了,笔端有明显的毛刺,林文勋师弟告诉我,李先生把这六个字写了好几遍,最后把满意的字剪拼在了一起。我听了以后很难过,岁月无情,李先生真的老了。
    李先生曾经想让我留在身边做助手,当时的系总支周庚鑫副书记也和我谈过,但我已经有了家累,毕业后还是回河北了。分别的时候李先生伤心地说,我手下缺人,培养学生像抱小鸭,抱一窝飞一窝。多年来,每当夜深人静,抚摸着厚厚的《不自小斋文存》,遥望滇南,就会想起李先生说这番话的情景。如今这一切都成了往事,李先生不在了,我也渐渐投老了。我想,再过几年,把李先生题写书名的《家产继承史论》补充修订一下,还在云南大学出版社出,还用原来的封面,作为交给李先生的最后一份作业。
                 (原载《宋史研究通讯》2008年2期)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