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网-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

历史网-中国历史之家、历史上的今天、历史朝代顺序表、历史人物故事、看历史、新都网、历史春秋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世界史 > 访谈 >

在生动的历史中学智慧

http://www.newdu.com 2017-11-1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太平盛世“贞观之治”,在中华文明史上彪炳千秋;而唐代史家吴兢记录唐太宗君臣论政风采、展示唐朝崛起之路的《贞观政要》一书,历经千百年岁月的砥砺,仍然广受欢迎,魅力经久不衰。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张国刚教授也很喜欢这本书,他还有一个任务,就是要把书里的精华开成课,讲给很多人听。
    这些人有些是企业管理者,他们把李世民当作大唐的 CEO;有些是党政领导人,他们想借鉴这本历代帝王的必读圣典。
    任务刚刚开始,但完成得很好。张国刚给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设在上海的一个项目班讲《贞观政要》,在座的有包括局级领导在内的高级官员,有总裁、董事长之类的企业管理者,“真的是听得如痴如醉”。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这是《贞观政要·政体》所记载的唐太宗对一个臣子讲的话。话题很重要,讲的是决策问题,可是,对于挤出时间来进修的人来说,多多少少有点枯燥吧。
    张国刚的办法是,讲故事,也要讲其中的道理。
    《贞观政要》是备受历代政治家推崇的政论性史学杰作。张国刚幽默地讲故事:据说金泳三当大韩民国总统的时候,就带了两个东西,一个是他的太太,一个是《贞观政要》。
    李世民为什么能成为千古明帝?张国刚接着讲故事:唐太宗从小就热衷于使枪弄棒,到 40多岁还爱打猎,喜欢和野兽搏斗,几天不打猎,心里就痒痒;但唐太宗没有“玩物丧志”,他善于从历史中吸取教训,读史书时得知前朝隋炀帝施行暴政,最终被一个普通臣民杀死,而全国老百姓没有一个为之悲痛,唐太宗“废书叹息”,感慨万千……
    台下认真听张老师讲课的学员中,甚至有头发都白了的企业老总,他们一丝不苟的神态让张国刚感到“很有成就感”。而学员则这样评价他的课:“旁征博引,妙语联珠。”
    在故事中成长
    也许是小时候经常听祖母讲故事的原因,成就了今天在中国古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方面造诣颇深、成绩斐然的一代名师张国刚。
    “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祖母是对我影响最深刻的一个人。”
    1956年6月,张国刚生于安徽宿松,自幼一直跟随祖母居住,祖母溺爱这位长孙,经常给他讲好听的故事。讲啊讲,祖母的故事讲完了,就鼓励孙子看书。张国刚就读《三国演义》、《西游记》一类的小说,读了一大堆。
    张国刚动情地说:“我的努力,跟老人家的鼓励是分不开的,所以我现在一直不能忘记的就是祖母。”
    回忆起自己的成长经历,张国刚讲了几个让自己骄傲的故事——
    十八岁那年,张国刚高中毕业,下乡当上了生产队队长。指挥那些年纪比自己大的人劳动,张国刚觉得是一件很好玩的事情。但是,农村的艰苦劳作就不是那么好玩的了。他所在的大队主要是种植棉花,需要给棉花打药水。天很热,太阳很毒,而为了防止药水的毒性,只能穿长衣长裤,每天还要赤脚踩在碎石路上去远处挑水,辛苦程度,可想而知。“现在那些十八岁的孩子,他们过得真是太幸福了。”
    在辛苦劳作的同时,张国刚不但坚持念书,还贡献出自己的存书,办了一个夜校,给当地那些没上过学的农民上课。不仅如此,他还当宣传委员,办起了墙报。“那墙上的墙报都是我一个人写的,文科就是那么学的。”
    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曾说:“历史学以人类的活动为特定的对象,它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千姿百态,令人消魂。因此比其他学科更能激发人们的想象力。”
    张国刚个人的历史,不也同样激发着人们的想象力吗?
    历史是富有智慧的学问
    历史是故事,又不仅仅是故事,历史还是生活的教科书,是现实的一面镜子,其中蕴涵着做人的智慧、做事的道理。
    中国将进入老龄社会,“未富先老”现象比较突出。张国刚在研究唐朝的相关政策时发现,唐朝时期老年人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同样是生活保障问题,包括物质生活和情感需求。唐朝律法规定, 60岁以上可免除赋役负担。对于年高的耄耋老人,唐朝有所谓侍丁的制度,即家有80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严重疾患之人,可以免除一丁以上的劳役,让他专门在家里侍候老人。这种人性化的做法,让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的制订者也感到惊讶。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张国刚觉得从事历史教学和研究是一个挺好的职业。虽然专业历史工作者不必很多,但是,人类的历史经验经过历史学家的研究、传习和撰述,变成丰沛的知识,却能滋养社会上的每一个人!人人都是自己的历史学家,都能从历史的阅读中,体会岁月之风尘、人生之智慧。
    张国刚认为,历史知识和个人经验的结合,使得一个人从自然的人变成社会的人,这正如古罗马西赛罗的名言:“人若不知道出生以前发生之事,则永远如幼童。”
    “传统文化与领导者素质”是张国刚经常讲的一个主题。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他认为,如何从历史中吸取智慧、从历史中创造性地学习,对一个领导者的成长进步是很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素质就是那种你忘记了所读的书之后还沉淀在血液中的东西,因此,历史知识之于领导者素养,犹如春风化雨,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这种沉潜在血液中的智慧,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很大作用。例如,当企业碰到灾难或者遇到重大损失的时候,企业家如何度过难关?也许,他需要运用禅宗的智慧,用“色即是空”的“平常心”看淡损失,同时又以“空即是色”的智慧,从中吸取教训,发展创新。
    由于张国刚注重把历史知识和现实生活融为一体,所以他的课很受欢迎。有时候白天讲课,听课的老总们觉得还不过瘾,晚上又拉他去讲解课堂内外的知识,加班开小灶。
    国学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人类全部的文化,包括道德和法律的规范在内,就是处理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张国刚经常提起的一个观点。而中国的儒家文化,如忠、孝观念,仁、义、礼、智、信等操守,关注的也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于“和谐社会”的通俗解释——“和”,一个禾苗一个口,要有饭吃;“谐”,一个言一个皆,大家要能说话。和谐社会,就是人人能说话,有饭吃。张国刚进一步提出,和谐的本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一种有序的差别。“和而不同”,有所不同,才能和谐,这里面包含辩证法因素。和谐社会的建设,需要管理者和普通民众上下合作才能共同完成。
    和谐本来是指音乐旋律的和谐悦耳。音乐的七个音符各不相同,如果相同就不构成“和”了。但是,只有差别而没有互相的配合,也构不成和谐。因此有了音符,还需要有作曲师把它谱成音乐。同理,厨师也是把酸、甜、苦、辣各种不同的味道进行巧妙搭配,调成最好吃的佳肴。
    当前,国学热高涨。张国刚把它看作是中国经济发展、国际地位提高以后民族自信的一个表现,同时也是重建社会道德伦理的需要。中国过去“左”的教条破产后,那些“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口号已经没有多少市场,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立人立己”、“达己达人”,比较符合现代生活原则。充分开掘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将为现代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建设提供宝贵的历史资源。
    张国刚还认为,国学的进一步弘扬,也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一个贡献,有着五千年未曾中断的优秀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国学与其他优秀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共享,必将使世界文化的百花园姹紫嫣红,更加繁荣。
    张国刚语重心长地说:“国学的弘扬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恢复,不是一朝一夕所致,要花很长一段时间,让国学这些优秀的文化在国人当中得到认同和恢复,需要大家一起行动。”
    相关链接
    张国刚简介
    张国刚,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入选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 1997)和清华大学“985百人计划”(2003)。曾在海外留学和执教多年。其他学术兼职还有:教育部历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唐史学会会长、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
    主要研究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关系史。近年主持国家和教育部重点研究计划“中欧早期交往与西方的中国观”、“中国家庭史”、“唐代家庭与社会”等多项。曾获《历史研究》创刊三十周年优秀论文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历史人物
历史学
历史故事
中国史
中国古代史
世界史
中国近代史
考古学
中国现代史
神话故事
民族学
世界历史
军史
佛教故事
文史百科
野史秘闻
历史解密
民间说史
历史名人
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