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历史系同学谈读书
刘玉峰 教授,1965年生.山东大学博士(1999),首都师范大学博士后(2001) 研究方向为隋唐史和中国古代经济史。 与名家面对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也概括了每个人获得真知的途径,强调了读书学习和亲身实践的关系。对于正在大学里学习史学的同学们来说,通过读书而获得知识具有优越的条件,切不可蹉跎岁月,浪费时机。读书学习也不能仅仅满足于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更要勇于发掘未知的领域,进行知识的创新。要做到知识创新,从事史学研究,我认为应讲求读书的精神和方法。以下谈几点意见,仅供参考。 要有精神和胸怀 如所周知,王国维先生曾借用三句宋词来概括治学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quot;;"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际上,这也谈到了治学所需的精神和胸怀。第一是说要甘于寂寞,不怕孤独,同时要目光远大,敢为人先,对自己严要求、高起点。第二是说要意志坚定,百折不挠,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毫不动摇。第三是说要谦虚地对待自己所取得的成绩,不可自恃高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要活到老,学到老,探索到老。其中的道理不必详说,凡成就大学业者,必有大精神,也必有大胸怀。 要有三个重点 读书要有三个重点,即理论的修养、学术史的了解和史料的掌握。这三点都非常重要,可以说是成为一个史学家所必不可少的。三者之中,理论修养反映着一个研究者的"史识"。一部史学论著有没有"灵气"和"风气",往往取决于作者理论修养的优劣。理论又包括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前者属于哲学理论,后者属于学科理论,对研究者来说均极为关键。当然,任何理论对具体的史学研究来说,又都是方法论;了解学术史即是了解行情,要清楚中外学术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状况,既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又要看到存在的不足,把握学术发展的趋势,以选择继续研究的方向;史学所以成为一门科学,重要的是它以真实反映历史事实的史料为依据和基础,如果不掌握充分的真实史料,所谓的"史学研究"就成了空中楼阁,不是痴人说梦,就是指鹿为马,与历史科学又有何干? 高度重视代表作 史学研究如同历史长河一样,也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对许多问题的研究会有一些代表性的论著,大多出自著名史学家之手。对这些论著,特别是自成一家的论著,要多读,更要细读,甚至反复地读,掌握其研究问题的指导思想、具体方法和重要结论,以从中受到感悟和启发。读这些论著,向真正的学者学习,能够提纲挈领地把握学术脉络,并可收到"近朱者赤"的熏陶。不言而喻,对于时下许多的垃圾论著,还是不读的好,以免"近墨者黑"。 带着问题去读书 非常广泛的阅读会让人感到抓不住要害,这时不妨带着一两个问题去有选择地读书。带着问题读书会激发培养兴趣,便于重点掌握和突破。一次,一位研究生对我说他很长时间也没有读完一本书。原因是他在读书时,发现了一个问题,记起另一本书对这个问题也有论述,于是就去看另一本书。结果循着这个问题看了很多书,但最初看的那本书一直没有读完,并说自己读书的效率不高,有些不开心。我听后很为他感到高兴,并告诉他这正是一种科学的读书方法。按照这样的读书方法,如果围绕一个大课题而弄通了若干具体问题,你肯定就成了关于这个课题的专家。
(责任编辑:admin) |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