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玮,男,汉族,天津市人,1945年5月出生。1963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是该系世界史专业的第一届本科生。1978年作为“文革”结束后第一届研究生考入南开大学历史系世界史专业,师从著名史学家杨生茂教授攻读美国史方向。毕业后先后在河北师范学院、烟台师范学院工作,其间曾在南开大学做访问学者,1985年即开始指导硕士研究生,1987年评为副教授,1993年评为教授。screen.width-333)this.width=screen.width-333" border=0>1996年引进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任教,获得国务院政府特贴。2006年获国家级教学名师称号。现任博士生导师,世界史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和世界史博士点负责人。研究方向为美国史和世界史。主要成果有:《美国外交政策史》(专著,副主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美国对亚太政策的演变》(专著,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等;论文有“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6期)、“美英争夺和门罗宣言的产生”(载《历史研究》1983年第3期)、“美国外交的渊源”(载《世界历史》1992年第2期)、“论冷战的历史根源”(载《世界历史》2002年第2期)、“美国史学对19~20世纪之交美国海外扩张的思考与认识”(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全球史观’和世界史研究”(载《郑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关于美国外交的一些思考(载《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第1期)、“世界史体系的创新和世界史学的重建”(载《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3期)等。编写教材《世界通史教程•近代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2001年再版,2004年三版);《世界通史教程教学参考•近代卷》(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美国外交思想史》(专著,主编,50多万字)已经结项,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年)、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年),并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世界近代史》。现担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副理事长兼万心蕙奖学金评审委员、中华美国学会理事、中国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会近代史专业委员会理事及现代史专业委员会华东分会理事、山东省历史学会常务理事暨山东省世界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等职。 |
|
|
硕士研究生培养与指导工作的三点体会 我从1985年起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共培养了35名硕士研究生。在20余年的研究生教学生涯中,积累了一些心得和体会。下面,择其要者,仅谈三点。 一、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启发: 二、研究生学术资源挖掘和使用的能力的养成: 三、研究生人格、学风和处世之道的塑造: 一、研究生“问题意识”的启发: 什么是“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潜能和状态。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基础,体现了一种独立、主动、原创性的思维素养。 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的培养过程具有学术和研究的性质。而学术研究的终端就是研究成果。就历史学而言,研究成果的类型大体上分为两种:实证型(追求真实)(考辨型——史料的搜集、校勘、考订、辨伪、整理; 陈述型——综合、介绍前人的研究,简单地复述历史事实)、阐释型(探究义理)。前者是历史学成为科学,后者将历史学归属于人学。 “历史总是当代人对过去的探究、思索和辨析。……有影响的历史著作和历史理论总是其时代的产物,同时又服务于所处的时代。……学历史的目的在于极力正确地认识过去,或不断修正对过去的认识,同时借助于历史经验,极力正确地认识现实和解释现实,并尽可能地预测未来。学以致用,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此。” 存在问题:不能发现问题,满足于第二手材料的整合。许多学生只会提一些简单的、思考层次较低的问题。低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思考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思考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多提高层次思考的问题。 因此,研究生“问题意识” 的培养训练,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环节。 英国哲学家、科学家波普尔告诉我们:科学只能从问题开始。 方法和措施:使学生认识什么是科学研究,什么是学术论文。由被动到自主的转化。 第一,指导学生完善知识结构体系。包括本专业方向的知识结构,以及大学科专业的知识结构。 博与约。博与约二者互相渗透,相辅相成,博而不约,则缺主攻方向,涉猎范围则不免庞杂,读书易失于浮光掠影,为文易失于泛泛。约而不博,则如盲者摸象,往往以偏概全,做出错误的判断。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不是太博,而是太约,宏观研究不够。尤其是研究生,在读期间只为一篇论文而奋斗,却忽略了知识面的扩大,“目无全牛”,“见木不见林”,这不能不是一种缺陷。“博览才能精思”,不论是国别史还是断代史,都必须有通史的坚实基础。融会贯通者,贵在一个“通”字,与“专”相比较, “通还是根本”。致远才能钩深。 对专史的研究过程中,始终不要脱离对通史的思考。如美国外交,不仅仅把它看作是发展国家利益的手段,折冲樽俎的方略,以及外交官们的谈判艺术,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应当看作是国内政治和经济政策的延续,是一个国家对国际环境的控制和适应机制,对美国外交的国内经济、政治、思想意识以及国际的广阔背景作全面综合研究。 尤其是学科发展史和学科理论 世界史通论。学者们各有专攻,各有各的研究领域。但是对世界文明发展通史的全盘思考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不一定言必称佛,但是必须要做到心中有佛。 治学之路,是沿着通史──专史─—通史的途径一步一步地走过来的。这正是古今中外大多数史学大师所走的治学之路。大师们一般都是在完成专题性研究的基础上,最后在大通史方面建立起自己的体系。 第二,读书贵在思索。引导学生以思索带动读书。 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学术交流。对话与交流,既有国内同行间的对话,也有中外学者间的交流,还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沟通。 第四,导师进行“问题”引导授课法。激活学生的高层次思维。导师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示给学生。 第五,多样性的指导方法,启动学生的灵动之气。 寓教于乐。 参加学术会议,感受学术气氛,触摸学术前沿,结交导师学友。 第六,培养学生的现实关怀,从历史与现实的关联中寻找问题。 历史进程的图景的思考。 时事短评、培养学生的问题敏感性和敏锐地捕捉信息的能力。 二、研究生学术资源挖掘和使用的能力的养成 资料收集和整理是史学研究中避免陷入主观随意性的保障,为治学的基本功,资料的收集和分析体现了一个人的史学功底。不可忽视。 1,要求学生寻找、接触、使用原始材料。 2,作为世界史,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外文材料。 3,引导学生挖掘和寻找最新材料。 4,要求学生对材料一定要做鉴别筛选。 5,语言要求。 资料收集与分析要注意鉴别筛选的问题,识别哪些资料是真实的,符合历史真相的。此外还要分析资料文本的历史性,将其放到历史当时的环境和语境当中进行鉴别。特别要注意资料的全面,有利于和不利于自己立论的资料都要进行分析考证,切忌孤证。 外语问题。还有一个汉语问题,对当前学生过分注重外语的现象,建议他们找几本中国古代优秀的笔记散文和诗词,不但要读,而且要背诵。 注重原始的、第一手的材料。 三、研究生人格、学风和处世之道的塑造 1,正确定位,端正态度。 导师:亦师亦友。 学生:宽容。好学生的标准。了解学生:学习目的、专业基础、心理素质、性格爱好。建立感情。 2,学业要求,一丝不苟。选题:落实到每一位研究生,多次讨论斟酌,开题报告要求写出详尽的学术史和参考读物。论文要求:资料,创新点,格式规范,文字表达。学风把住关口。 3,把政治关怀和生活关心视为份内之事。 4,加强研究生群体的凝聚力。 5,以身作则,重在身教。治学风格,工作态度,团结精神。 6,理想主义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培养。
1.名师心得:人们说,教师的工作是献身,教师就像蜡烛,燃尽了自己,照亮了学生。我则认为并非如此。一名称职的教师,他在照亮学生的同时,并没有燃尽自己,相反,会使自己更加充实和辉煌。教与学是互动过程,通过教师的讲授和专业训练,学生可以增长学识,掌握技能,学会思维,而教师也可从中得到难得的启示,引发可贵的灵感,悟出新奇的思想,从而使教师的授课获得新的生命力量。然后又可以带动学生的想象,形成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比如关于美国独立革命,传统上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历史意义:一次胜利的民族运动,一次成功的社会革命。有一次在给本科生讲课时,我突然感悟到,美国的独立还使西半球出现了一个同欧洲君主制体系相抗衡的以共和制为主体的的美洲体系,从而引起整个世界的裂变。于是我把这一认识融入世界近代史的教学当中,既实现了教学创新,又在国内世界史和美国史的研究中独树一帜,产生重大影响。此后,我在教学中又不断产生新的灵感,最终建立了新的世界史观,并据此主编了新的教材,建设了国家级精品课程,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因此我体会到:为了照亮学生而燃尽了自己的教师,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教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吸取自身生长的营养与阳光。
|